讀古今文學網 >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 阿施的順從研究:從眾的需求 >

阿施的順從研究:從眾的需求

社會心理學者所羅門·阿施(Solomon Asch)相信美國人的行為獨立,即使大多數人對世界的看法都和自己不同時,美國人還是可以有自主的作為。只有當群體挑戰了個人的基本觀點和信念時,也就是出現指鹿為馬,所說的與事實情況根本不符時,才能測試出真正的順從性。而阿施預測,在這些情況下順從的人相對上比較少,處於群體極端壓力下時,大多數人都可以堅決抗拒如此明顯的錯誤。

那麼,當人們面對與他們世界觀完全衝突的社會現實時,到底會發生什麼事?為了一探究竟,我現在希望你試著想像自己正站在典型實驗參與者的立場上。

你應徵參加一個關於視覺的研究,研究員會要求你估計線段的相對尺寸,他們讓你看一些卡片,卡片上面有三條長度不等的線段,然後要你大聲說出這三條線段中哪一條的長度和另一張卡片上的線段一樣。你的兩旁有七位同伴,而你排在第八號。這實驗對你來說簡直是輕而易舉,起初你可能會出了點小錯(不到1%),但大致上你的答案和其他人都一樣。接著有些怪事發生了,有時候其他七位受試者都把最長的那條線要不然就是最短的那條線說成是中間長度。(當然你完全不知情另外七個人都是研究團隊裡的成員,事先被指示在「關鍵」題時必須回答錯誤的答案。)接著,輪到你回答了,其他七位受試者全看著你,你看到的答案明顯跟他們不同,但你打算照實說嗎?你會堅持自己的看法並且說出自認正確的答案嗎?或者你會同意其他所有人說的才是對的?在18道測驗題中,你將會遇到12個群體壓力關·卡。

如果你和實際參加研究的123個人一樣,面對關鍵測驗題時將會有70%的幾率屈服於群體壓力,而30%的原始受試者會在大多數測驗題中表現出從眾態度,只有約20%的人能自始至終堅持自己的獨立性。有些人報告他們的確注意到自己的看法和群體共識不一樣,但是同意其他人的看法比較容易些。還有一些人認為答案的差異造成他們的內在衝突,解決辦法就是去相信群體是對的而自己是錯的!所有選擇從眾的人都低估丁自己的從眾程度,他們認為自己的從眾程度比實際發生的還要輕微。在他們心中他們仍然是獨立的人,但不是表現在行為上。

追蹤研究顯示,如果只有一個人的估計是錯誤時,參與者只會稍微感到為難,但還是能夠獨立判斷。但如果有三個人的答案和自己相反,參與者的答錯率就會升高到32%。不過阿施在註釋中提出較樂觀的看法,他找到一個可以改善獨立性的方式:只要讓參與者有一個和自己立場一致的同伴,從眾的力量就會大幅降低。相較於單獨一人的情況,有了同伴的支持可以讓錯誤率降低四分之一,即使當同伴離開了,抗拒從眾的效果仍然可以持續。

瞭解這個研究中,造成從眾行為的兩個基本機制,將有助於進一步瞭解人們的順從行為。第一個機制是「資訊性需求」:其他人的想法、觀點和知識常有助於人們探索自己身處的世界。第二個引發從眾的機制則是「規範性需求」:當我們同意其他人看法時,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於是因為受到歸屬感以及希望以相似性取代異質性的強烈需求鼓舞,於是對其他人的觀點做出了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