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 > 序 擁抱你的不完美 >

序 擁抱你的不完美

接納自己!

悅納真我!

或許,你常聽到這類哲言,但你會說,這個道理我懂啊,可是,為什麼對我沒有用?

因為,它們有一個前提——你首先得看到自己,而這相當不易。因而,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將認識自己這條路稱為「少有人走的路」。

之所以不易,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個所謂的「自己」中,有太多黑暗、太多痛苦,我們不想面對。

講一個故事吧。

前不久,我的來訪者許哲結束了他在我這兒的長程咨詢,他說:「終於好起來了。」

許哲三十來歲,但他看心理醫生的歷史,卻有近十年了。

不過,好起來的那一關鍵時刻,卻看似與心理醫生無關。當時,他在看一個電視劇,劇中一人對另一人說:你騙得了別人,但你騙不了自己!

這句很普通的話,卻如閃電般擊中了他,他感覺腦袋「嗡」地響了一下,無數感觸與過往事件在他內心翻騰,並瞬間融合在一起,令他感到自己的內在與外部世界都剎那間變清澈了。

是啊,他對自己說,你一直都想扮一個好形象給別人,可你騙不了自己!

他說的好形象,即他一直都盡可能用百分百的努力,試著給周圍人留下一個好印象。

但其實,他幾乎是每時每刻都處於痛苦糾結中的人。他不能獨處,因獨處時會感到致命的孤獨,這份孤獨演化出虛無,讓他窒息,讓他覺得活著沒有任何意義。然而,和別人在一起,他同樣痛苦,因人際關係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他都能從中看到別人對他的鄙視。

並且,對別人的鄙視,他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就好像別人敵意的眼光——多數時候並非真的而是他以為的,會直接刺到他的心臟上。

致命的孤獨,與根本不能融入關係,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成為對他的雙重絞殺,令他既不能獨處,又不能進入關係。結果是,他選擇了最低限度的人際關係——只與一個人交往。

以前,這個人是媽媽;成年後,變成了初戀女友,她後來成為他的妻子。

他的痛苦,多數時候不是那種尖銳的刺痛,而是鈍痛,它散佈在他人生中的每一時刻、每一角落,圍裹著他,讓他感受不到其他事物。

這種鈍刀割肉的痛苦,太難受了,所以當他二十來歲聽到心理醫生的概念之後,立即開始四處求醫了。

他自己在一個小城市,而國內有些名氣的心理醫生,多在大城市,他聽說一個就去找一個,對這個失望了,就換一個。

最後,他找到我,而在那個關鍵性治癒時刻發生前,他咨詢我,已持續近兩年了。

絕非是電視劇中的那句話將他治好了,也絕非是我之前的心理醫生都是庸醫,而是這十來年的努力都很重要,而那個治癒時刻,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點。

那麼,量變到質變,是如何發生的?

許哲說,根本在於,他終於接受了自己的真實,即實現了那個所謂的「接受自己」。

過去,他一直在否認孤獨而不擅交際的真實的自己,他總覺得,自己不應該是這個樣子。並且,他腦海中有一個完美的自己,他一直期待自己是那個樣子。

曾有幾天的時間,他一度成為那樣的完美男人。氣質上有十足的雄性魅力,同時對別人又有高度的共情能力,可以憑直覺,清晰地捕捉到別人的感受與需求。並且,他可以自如地選擇,或者滿足別人,或者拒絕別人,或者支配別人,或者順應形勢……都是完全從自己的感受出發。有意思的是,不管他怎麼做,他都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這完美的幾天,讓他體驗到了天堂般的感覺,但更襯托出,他生命的其他時間,那些感覺是多麼糟糕。這種落差尤其加重了他的痛苦:既然自己明明可以活出那麼完美的感覺,卻為何偏偏墜入地獄般的感覺而不能自拔?

所以,他絕對不想要那種每時每刻都在襲擊他的痛苦,而期待遠離,並進入一種完美的狀態。

咨詢的過程,特別是最後一年的咨詢,就是對他的這些痛苦,作細緻又深刻入骨的碰觸與理解——大多數理解,都是他沉醉到自己的感覺中而完成的。這個過程非常痛苦,他常常懷疑自己能否好起來,並一次又一次地問我:武老師,我還有希望嗎?

但這個過程,正是傳說中的「認識你自己」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累積的努力,終於等來關鍵性的時刻。「你騙得了別人,但你騙不了自己!」——這樣一句哲言,讓他實現了「接納自己」。他明白,他一直不想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那樣孤獨、那樣自卑、在人際關係中那樣笨拙,於是渴望成為相反的、完美的樣子。那份完美,其實是表演給別人看的,想讓別人說,這個人真不錯!

可是,即便真的呈現了一個完美的外在,也只能是騙騙別人而已。

這個「接納自己」的時刻,像是在一瞬間完成的,但它其實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前面漫長的咨詢,是在做「認識自己」的工作,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最終導致了「接納自己」的關鍵性時刻的到來。

像許哲這樣的故事,在我這幾年的咨詢中一再看到。

這本書的首次出版是在2008年初,而我是2007年下半年才開始正式做心理咨詢,所以多數文章都是在做咨詢前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體驗,來自我自己讀研究生時的抑鬱症的自愈,它讓我明白,深入地碰觸自己內心的黑暗,而不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樂乃至一個外在的好形象,是治癒之路。

這幾年的咨詢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結論。特別是,我的個案多數是超過一年以上的長程個案,其展現的人性的深度,常讓我驚歎,讓我越來越真切地相信,擁抱你真實的痛苦——假若你內心有這個,就是治癒之路,也是成長之路。

無數哲人也論述過這一道理,如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的薩滿依格加卡加克曾說:

生命遠非人智所及,它由偉大的孤寂中誕生,只有從苦難中才能觸及。只有困厄與苦難才能使心眼打開,看到那不為他人所知的一切。

所以,擁抱你的痛苦,這是成為你自己的必經之路。

【更多付費資源免費分享微信:boksharer;如號滿,可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