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生活中的行為心理學 > 是什麼造成孩子戀父、戀母情結 >

是什麼造成孩子戀父、戀母情結

馬上要大學畢業了,二十四歲的李明還是無法做到獨立生活。他依賴自己的母親,覺得自己和母親之間有一種很特殊的情感。見到媽媽,他才覺得安全。直到現在他還是忍不住要湊到媽媽身上去聞一聞,那種味道是一種難以形容、難以割捨的味道,甚至他找女朋友的標準就是以媽媽的樣子、性格為參考。

一開始,李明的媽媽並沒有覺得兒子有什麼問題,直到學校保衛科通知她來領李明,才意識到自己的兒子好像是出了問題,因為李明在晚上去女生宿舍偷了胸罩。

是的,像李明這樣依賴母親的男生並不少見。他們對母親這種獨特的依賴心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在流傳的故事中,曾無意中殺害了父親,娶了母親。弗洛伊德認為男孩在兩三歲到六歲之間,都會有一種親近母親、反抗父親的傾向;而女孩在這個階段則更容易依賴父親、敵視母親。

如果順利地度過了這個階段,男孩、女孩都會走向正常的心理發展,但是也有的人會一直延續到成年,這就演變成了一種病態的心理現象:男孩會越來越離不開自己的母親,做任何事情都想和母親一起分享,唯獨排斥父親。

當然,現在依戀父親或母親的孩子很多,也並非病態。原因很簡單,獨生子女是主流,在一個火柴盒一樣的屋子裡長大,人際交往的缺乏,造成了孩子們的朋友只有爸爸、媽媽,而這兩位僅有的朋友也會無限制地遷讓他、寵愛他,乃至溺愛他。所以孩子會越來越自我,眾所周知,自我的終極表現會帶來孤獨。

在孩子們的心中,父母就是他們最親密的玩伴,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父母在身邊,他們就會覺得更安全。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外面的社會碰壁越來越多,他們就會更加依賴父母所給予的溫暖以及可以釋放任何情緒的空間。

俗話說得好:女大不中留,男大不中用。這些被父母們圈養的孩子自然是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獨立是一件讓人值得驕傲的事情,而窩在家中依賴父母,只能像蝸牛一般,縮在自己的小房子裡,對世界不聞不問,最終變成「井底之蛙」。

父母離婚後,六歲的小花就一直跟著爸爸生活。長大成人後,她斷然阻止爸爸接納其他的女人,更可怕的是她聲稱要嫁給爸爸。因為兩個人相依為命太久了,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她不想和爸爸分離。小花的這種想法給爸爸帶來了很大的困惑,他不知道該如何繼續與女兒相處。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特別是單親家庭,如果父親帶女兒或母親帶兒子,更容易使得孩子產生戀父、戀母情結。所以,當女兒對父親或兒子對母親有過分親暱的舉動時,一定要制止。

為人父母,不應該以異性子女對自己情有獨鍾為榮,而應該啟發子女對父母的尊重與友愛。當然,不要扭曲了父女、母子之間的那種真誠、無私的情感,並把體現親情的愛視為「情結出界」。親情不僅應該存在,還應努力變得更加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