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絕非偶然 > 譯者後記 >

譯者後記

本書忠實地記錄了一位社會心理學大師精彩而輝煌的學術生涯和人生歷程。作者幽默而不失清新的筆調,感人至深的個人奮鬥故事,加之對一系列經典實驗案例縝密而透徹的闡述,令人不忍釋卷。

作者埃利奧特·阿倫森今年整整80歲。在美國心理協會一百多年歷史上,他是唯一一位獲得教學、科研和寫作三項最高獎項的學者;他的經典著作《社會性動物》在全世界銷量逾千萬冊;他的經典實驗研究涉及認知失調、態度改變、人際吸引等多個領域;他所設計的拼圖式合作學習法對減少種族偏見具有重要意義。有人說,如果社會心理學有諾貝爾獎的話,那麼阿倫森肯定是第一位獲獎者。也有人說,他是當今美國健在的最偉大的社會心理學家。在20世紀100位心理學大師的榜單上,阿倫森赫然在列。同時上榜的還有他的三位導師:馬斯洛、麥克萊蘭和費斯廷格。

也許我們會感慨,機遇太偏愛阿倫森了。的確,他自己也不否認命運的格外垂青:一帆風順的職業生涯,諸多大師的提點,美滿的家庭,可敬的同行和摯友,可愛的學生。然而,阿倫森的成功更來自於他個人對機遇的把握和積極的人生信仰。阿倫森的人生軌跡是對「美國夢」的最好詮釋:只要自己足夠勤奮和努力,就一定會得到老天的眷顧。貧窮而缺乏良好教養的家庭、備受歧視的猶太人身份、內向的性格和並不出眾的資質,都曾讓年幼的阿倫森自卑不已。然而,大學生活為他打開了希望之門。在馬斯洛的提點和自己的領悟下,阿倫森找到了無比摯愛並願意奮鬥終生的事業——社會心理學。他篤信,每個人在環境和自身努力的改變下,都可以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他做到了,也激勵著他的學生和所有的讀者,相信自己,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與此同時,阿倫森始終相信,社會心理學理論與社會現實關係緊密,可以解決一些社會問題,為人類造福。他通過自己嚴謹的治學努力和悲天憫人之心,積極地影響社會,為社會的良性發展和人們更美好的生活奉獻良多。

自傳的另一條主線是對親情的謳歌和眷念。難捨的親情是阿倫森人生奮鬥的源泉。父親和哥哥的早逝曾令阿倫森備受打擊。哥哥賈森與他的關係,亦兄、亦父、亦友,那份濃情在阿倫森的筆下尤其令人動容。看到哥哥賈森英年早逝那一章時,譯者不禁熱淚盈眶,深深體會到阿倫森當時的心痛和悲哀。至親的相繼去世讓阿倫森深刻認識到生命的無常,使他在以後的人生裡珍惜分分秒秒,努力為事業和家人打拼,最終成為一位社會心理學大師、一位完美的丈夫和父親。

全書將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學術成就、社會心理學的重要人物和理論,以及20世紀美國重大歷史事件交織在一起。對學界人士而言,能夠從此書一窺美國社會心理學60年的發展脈絡;對普通讀者來說,閱讀此書能感受一位學術大師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心靈和不凡的人生經歷,悟出雋永深邃的人生哲理。

本書的翻譯工作得到了不少人的關心和幫助,譯者感激之情難以言表。首先感謝我的導師周曉虹教授,是他為我牽線翻譯此書,讓我有機會如此近距離地聆聽一位智者的感人心聲。感謝沈敏和李雪君夫婦、咼麗春、余淼、彭劍、孫慶、鄭喬尹、陳劍梅、劉玉蘭等諸位給予譯者的指導和幫助。還有我12歲的兒子芃芃,在體育術語翻譯方面給予了莫大的幫助。感謝父母和先生的理解和支持。譯者水平有限,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沈捷

2012年7月於金陵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