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 > 概述TA理論 >

概述TA理論

溝通分析學派自從一九五八年由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在《美國心理治療期刊》發表後,便引起許多人的興趣。許多的專業治療師開始運用,並發展溝通分析的理論。一九六一年《溝通分析的心理治療》(Transactional Analysis in Psychotherapy)一書出版後,溝通分析的理論基礎已相當完整,接下來,在一九六四年《人間遊戲》(Games people Play)出版後,因為十分暢銷,使得溝通分析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今天,溝通分析學派已在咨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溝通分析學派是一種人格理論,它說明了人內心世界,以及人際互動運作的過程,兩個人之間的互動便是溝通,透過了溝通滿足人內心世界的需求,所以人在成長的過程不斷地與人溝通,這是生存很重要的一件事。不過並不是每一次的溝通都能產生正面的結果,挫折會使得人內心受到傷害,有些人可能因此而發展出一些偏差的行為,也有些人可能會造成人格上的扭曲,而溝通分析學派正是促進一個人成長和改變的心理治療方法,它可以透過澄清和面質的方式去改變一個人人格上扭曲的現象,透過一系列治療的步驟,使得一個人重新邁向健康而自主的人生。 溝通分析學派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

自我狀態

自我狀態是溝通分析學派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如果一個治療師或咨商員,無法去分析自己的自我狀態或是案主的自我狀態,大概就不能稱他是溝通分析學派的治療師或咨商員了。自我狀態的定義是一種思想與感覺一致的系統,藉由一套相對應的行為模式呈現於外,這種思想與感覺所構成的內在系統是無法觀察到的,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是自我狀態的結構(structure),而表現於外在的行為模式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稱之為自我狀態的功能(function)。無論是自我狀態的結構或功能,又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1)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

(2)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

(3)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 所以自我狀態也可以稱為PAC模式,父母自我狀態是指當我們還小的時候,父母親會給予我們一些訊息和規範,縱使長大後,這些訊息仍然會像錄音帶般地播放,使我們依照這些規範來做事情,例如小時候父母常耳提面命地告訴我們一定要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等長大了,父母也許不在我們身邊,但似乎我們在內心裡仍有一些聲音告訴自己「要努力,不要偷懶」。

而成人自我狀態是指我們會對現實狀況做一些判斷,並且做出我們認為較佳的選擇,當然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因為學習而愈來愈好,例如在過馬路時,突然看到有一部車子失去控制朝自己衝過來,你便會自然地跳開,避開這危險。

兒童自我狀態是指我們的內心世界裡,有一個過去小孩的存在,他記錄了小時候的思想、感覺和行動,即使我們長大了,仍會以過去經驗的方式來反應,例如被老闆要求重做一遍工作時,會不自覺地覺得很委曲,好像小時候被父親拒絕般難受,只能默默地流淚,沒想到應該和老闆討論一下哪些部分是不妥的、可以如何處理。

所以能運用各種不同的自我狀態,並且在各種不同情境中適當地轉換,便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溝通分析

兩個人之間的溝通,是以彼此的自我狀態來交換訊息,一方傳達刺激,另一方加以回應。所以當一個人開始溝通時,他可以選擇從某一種自我狀態去刺激對方的自我狀態,而一個人對刺激也可以選擇自我狀態做適當的反應。溝通有三種不同的方式:

(1)互補溝通

(2)交錯溝通

(3)曖昧溝通

互補溝通是指刺激和回應是平行的,由於雙方狀態使彼此的期待都可以得到滿足,因此談話是愉快而順暢的。而交錯溝通的刺激和回應是交叉的,所以雙方所預期的自我狀態是不一樣的,也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而使得談話中斷。曖昧溝通則是雙重訊息的傳遞,也就是將自己的期待隱藏在話裡面,希望別人可以懂得,如果隱藏的心理訊息被瞭解與接受,雙方可能便是愉快的溝通,否則就會有不舒服的結果發生。

心理遊戲

兩個人在進行一連串的曖昧溝通時,可以達成一個預期的負向感受的結果,這個過程就可以稱之為心理遊戲,除了伯恩對心理遊戲的發現之外,一九六八年、卡普曼(Karpman)提出有名的遊戲三角形理論,他提到心理遊戲的進行過程,有三個重要的立場:被害者(Victim)、迫害者(Persecutor)、拯救者(Rescuer),而心理遊戲就是指這三個角色不斷交替下去的結果,例如:甲在工作中有許多的壓力和挫折,他始終覺得自己很無力,而他的上司乙很想幫助他,並且給予他很多建議,可是甲覺得都沒有用,仍然很無力,乙也很挫折,因為始終都幫不上,所以甲、乙雙方在互動的過程中彼此都十分挫敗,這可能就是心理遊戲運作的過程。

腳本分析

伯恩對腳本的定義是一個人在童年時,為了得到父母認可所做的決定,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與計畫,這種生活計畫很像電影的腳本,我們可能會選擇扮演某種角色,也會選擇一些人和我們共同扮演,所以腳本是一個人早期對外界事物的理解、反應而做成的決定。

在腳本的內容中包含了各種父母所傳遞的訊息,例如父母十分嚴厲,不允許孩子表達軟弱,如此一來,孩子也許會壓抑他的感覺,表現得很堅強的樣子;或者父母十分溺愛孩子,什麼事都為孩子做得好好的,也許孩子會變得依賴,不能負起應該負的責任。這些訊息包含了許多應該訊息,也有許多禁止的訊息,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孩子在面對父母這些訊息的時候,都會做成自己的詮釋,也會做成早期的決定,這些早期決定將形成一生的影響,所以腳本分析便是運用各種診斷的方式,如腳本問卷來瞭解一個人的過程。

這些都是溝通分析學派中十分重要的概念,當然不是全部,還有共生、漠視、癥結、再決定等其他許多重要的概念,而在由易之新先生所翻譯的《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原書名為TA Today)這本書中都有詳盡的介紹。

筆者曾經拜讀過易之新所翻譯的另一本TA著作《再生之旅——藉再決定治療改變一生》,不僅專業用語精準,文筆亦十分洗練,令人十分佩服,這本譯著也保持他一貫的風格。這本書還有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每一個章節中都有很多的練習,可供自我探索和整理,我相信這對讀者而言是十分有用的,因為可以透過這本書,對於溝通分析學派有更多一點的認識,也有更親近的感覺。而對於已經參與溝通分析學派訓練課程的學員而言,這也是一本十分重要的參考書。我相信溝通分析學派對於台灣的助人專業工作定會有很大的貢獻。

邱德才

1999年11月序於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