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們都是自己的陌生人 > 5 自我表現 >

5 自我表現

我們人類似乎不僅以自我美化的方式來認識自己,也同樣以肯定自己的方式來向他人表現自己。那麼,我們的「印象管理」策略是如何把我們引向虛偽的謙遜或自我挫敗行為的呢?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自我位於我們社會世界的中心,自尊和自我效能確實帶來一些益處,而自我服務性的傲慢卻使自我評價出現偏差。也許你會問:那些自我提升的對外表現都是真實的嗎?人們當眾說出的話,是他們的真實感受嗎?還是,人們即使在懷疑自我的時候也會裝出一副積極的樣子?

虛偽的謙遜

「虛偽的謙遜是在偽裝一個人的渺小。真正的謙遜是意識到偉大的存在。」

——英國猶太教首席拉比,喬納森·薩克斯

確實有證據表明,人們對外展示的自我和他們的自我感覺是不同的。最明顯的例子不是虛偽的傲慢,而是虛偽的謙遜。也許你現在已經想到一些人們自謙而不是自誇的例子了。這種自我貶低是一種很微妙的自我服務,因為它能讓人得到安撫。一句「我太笨了」可能會引發身邊的朋友安撫說:「你做得很好!」甚至像「我多希望我沒這麼醜」這樣的評論,至少也會引發「那有什麼,我認識不少人,可比你醜得多」這樣的安慰。

人們之所以貶低自己,誇獎他人,還有另一個原因。想想那些在大賽前稱讚對手實力的教練。這些教練說的是心裡話嗎?當教練們公開誇獎對手時,他們展現出一種謙遜和極富體育精神的形象,而且無論輸贏都能為自己找台階下。贏了,當然是值得褒獎的成就;輸了,則是因為對手的「防守太強」了。正如17世紀的哲學家培根所說,謙遜,只是一種「出風頭的詭計」。

古爾德等人發現,在一場實驗性的辯論中,馬裡蘭大學的學生們在公開場合下都會誇獎他們的參賽對手,但在私底下,卻把參賽對手一通貶低。對自己的實力輕描淡寫,還可以減輕表演的壓力,並降低評價表演成績的基線。

虛偽的謙遜也表現在人們對自己成就的自傳式的解釋中。在頒獎典禮上,領獎人會衷心地感謝他人的支持。在一次領獎台上發表獲獎感言時,莫琳·斯特普爾頓對「我的家庭、我的孩子、我的朋友和每個我一生中曾經遇到的人」表示感謝。這種對榮譽的慷慨分享,是否與「人們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相矛盾呢?

為了弄清楚這一點,鮑邁斯特等人要求學生們寫一篇題為「一次重要的成功經歷」的文章。那些被要求署名和準備要當眾宣讀自己故事的學生,常常提到他們得到的幫助或情感支持。而那些匿名寫作的人則很少提到這些;相反,他們更多地描述自己是如何靠自身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在鮑邁斯特等人看來,這些結果暗示一種「面上的感謝」——這種表面化的感謝只是為了表現謙遜,而在道謝者自己內心裡,榮譽還是歸功於自己。

當我們勝過周圍的人,並擔心他們對我們的看法時,我們就很可能像斯特普爾頓那樣做出面上的感謝。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成功會使別人產生嫉妒或怨恨心理——這一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獲勝後的危險」——我們就會對自己的努力輕描淡寫並向他人表示感謝,獲勝者很自然會使用這種謙虛式的自我表現。

莫琳·斯特普爾頓(Maureen Stapleton,1925~2006),美國著名表演藝術家,集奧斯卡獎(電影界)、艾美獎(電視界)和托尼獎(戲劇界)於一身,也即俗稱的「表演獎三重冠」,迄今獲此殊榮的僅有20人。電影代表作有《寂寞的心》《赤色分子》和《錢坑》等。斯特普爾頓在她的自傳《地獄生活》中坦言自己私生活混亂,有過兩次失敗的婚姻、無數次的戀愛,並且長期酗酒。

——編者注

自我妨礙

「沒有嘗試,就不會失敗;沒有失敗,就不會有羞辱感。」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

有時人們通過設置障礙來阻撓自己獲得成功。這種行為絕不是一種故意破壞自我的行為,而恰恰是為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我並沒有真的失敗——要不是因為這個我肯定能幹好。」

為什麼人們要用自我挫敗行為來妨礙自己呢?回憶一下前面所講:我們通過把失敗歸於外因以保護我們的自我形象。由於害怕失敗,人們在求職面試前通宵暢飲,在大考來臨前玩視頻遊戲而非學習。當自我形象和行為表現緊密相連時,「全力爭取卻失敗了」要比「因延誤時間而有了失敗的好借口」更讓人洩氣。如果我們在重重阻礙下失敗了,我們仍可以維持對自己能力的信任;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竟然成功了,那正好可以提升我們的自我形象。自我妨礙有利於我們把失敗歸於一些暫時的或外在的因素(「我身體難受」;「我昨天晚上熬得太晚了」)而非自己的天賦或能力的匱乏,從而可以保護我們的自尊和公眾形象。

心理學家伯格拉斯和瓊斯對自我妨礙這一解釋業已得到證實。其中一個實驗是關於「藥丸和智力測驗」的。想像一下你是杜克大學的一名被試,你通過猜測答出了一些智力難題,然後被告知:「您是目前為止的最高分!」當你還在為自己的幸運感到難以置信時,給你兩種藥丸,你必須服用其中的一種,才能繼續答題。一種藥丸有助於你的智力活動,另一種則會干擾你的智力活動。你會選哪種藥丸呢?多數學生會挑選第二種,以便為不久可能出現的糟糕成績找借口。

瑪蒂納·納芙拉蒂洛娃(Martina Navratilova,1956~),世界女子網球巨星。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1975年移居美國。左手握拍,素有網壇「女金剛」之稱。自1975年19歲獲意大利公開賽女子單打冠軍,至2006年50歲獲美網混雙冠軍的31年職業網球生涯中,共奪得167個單打冠軍和177個雙打冠軍。她的大滿貫戰績更是令其他選手望塵莫及,斬獲59個大滿貫冠軍,實可謂輝煌至極。在2006年溫網女雙輸給中國選手晏紫、鄭潔組合及混雙止步第三輪之後,正式宣佈退役,網壇常青樹就此徹底告別了賽場。2009年10萬球迷票選「溫網歷史上最偉大冠軍」,「女金剛」納夫拉蒂洛娃與「天王」費德勒雙雙高票勝出,榮登至尊寶座。

在敗給幾個年輕對手之後,網球巨星納芙拉蒂洛娃承認,她「在比賽時不敢盡全力……唯恐發現自己雖盡全力仍被擊敗,因為一旦如此,就證明我完了。」

——編者注

研究者們也證實了自我妨礙的其他方式。由於害怕失敗,人們會:

●減少對重要的個人賽事的準備。

●給對手提供一些有利條件。

●在任務剛開始時不好好幹,這樣就不至於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

●在那些關係到自我形象的困難任務中並不盡全力。

印象管理

自我服務偏見、虛偽的謙遜和自我妨礙都揭示出個體十分在意自我形象。在不同程度上,我們始終在管理自己給他人營造的印象。無論我們是引人注意、脅迫他人還是表現出無助的樣子,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總是在向周圍的觀眾表演。

自我表現是指我們想要向外在的觀眾(別人)和內在的觀眾(自己)展現一種受讚許的形象。我們致力於管理自己營造的形象。我們通過推諉、辯解和道歉等方式來支撐我們的自尊並檢驗我們的自我形象。在熟悉的環境裡,這些並不需要意識參與就能發生。而在不熟悉的環境裡,例如我們想給宴會上的某個人留下印象或是在和異性聊天時,我們都能確切地意識到我們正在為自己營造印象,所以就不會像和熟識的老朋友在一起時那樣謙遜了。當我們準備給自己拍照時,我們可能還會特意到鏡子前試試各種不同的表情。

出於我們對自我表現的關注,毫無疑問,當失敗可能會使人們看起來很糟時,人們就會採取自我妨礙的方式。例如,人們冒著健康的風險接受致癌射線的輻射以至於皮膚出現皺紋;變得食慾不振;屈從於同伴壓力而去吸煙、酗酒和吸毒。當然,當人們的自我恭維在一些明察秋毫的專家面前被揭穿時,人們會表現得更謙遜一些。當史密斯教授把她的工作展示給同行時,顯然不像展示給學生時那麼自信。

「嗯,我今天該戴哪個呢?」

對某些人而言,有意識地自我表現也許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不斷地監控自己的行為,注意他人的反應,調整自己的社會表現以達到社會讚許的效果。那些在自我監控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這些人往往贊成「我傾向於成為人們希望的樣子」)會表現得像社會中的變色龍——他們不斷根據周圍環境來調整自己的行為。為了讓自己的行為和環境合拍,他們很可能會支持一些其實他們並不想贊成的觀點。由於總是意識到他人的存在,所以他們很少會依據自己的態度而行動。對於高自我監控者而言,個人態度是為其社會調節功能服務的。它可以幫助這些人適應新工作、角色和人際關係。

「有的人對輿論不屑一顧;有的人則對之萬分恐懼,因為對他人來說,輿論是專橫的。」

——伯特蘭·羅素

那些低自我監控的人則很少關心別人是怎麼想的。他們更多地受其內在的指引,從而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感覺和信念來說話做事。如果要他們列舉一下對同性婚姻的看法,他們會怎麼想就怎麼說,而不考慮聽者的態度。我們大多數人則處於行騙專家式的高自我監控和榆木疙瘩式的低自我監控這兩個極端之間。

展現自己以給人留下好印象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人們希望自己被看成是有才華的,同時又是謙遜和誠實的。謙遜可以營造良好的印象,無端的誇耀則恰恰相反。這樣就存在虛偽的謙遜現象:我們表現出的自尊常常要弱於我們私下感到的自尊。但當我們的確做得很好時,過分謙遜(「我是做得不錯,但這不算什麼」)反而會給人留下故作謙虛的印象。營造一個既謙遜又有才華的好印象,這確實需要一定的社會技巧。

群體特性:在亞洲國家,自我展示會受到抑制。

孩子們需要學會讓自己和群體保持一致。

在一些以自我克制為美德的文化中,如中國和日本,人們更多地展現出謙遜。在中國和日本,人們較少表現出自我服務偏見。孩子們要學會如何與別人分享成功的榮譽並勇於承擔失敗的責任。「當我失敗時,那是我的錯,不是集體的錯」。在西方國家,孩子們則要學會在成功時感到驕傲而在失敗時歸因於環境。據菲利普·津巴多報告,其結果是不愛出風頭的日本人,更謙遜和害羞了。

世界各地的人,儘管在自我表現方面有所相同,但在各自心裡卻都在自我美化。在荷蘭的高中生和大學生中,在比利時的籃球運動員中,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中,在日本的大學生和司機中,在以色列和新加坡的學齡兒童中,在澳大利亞的學生和工人中,在中國大陸的學生中,在中國香港的學生和體育撰稿人中,以及法國各年齡的人群中,都發現了人們的自我服務偏見。

至此,我們可以做個小結: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調整自己的言語和行為以適應我們的觀眾。我們在不同程度上監控自己;我們在意自己的表現,不斷調整它以創造一個我們所希望的形象。這種印象管理的策略可以用來解釋虛偽謙遜的例子,在這些例子中,人們貶低自己,恭維未來的對手,或是當眾感謝他人而私下裡卻把榮譽歸於自己。有時人們甚至會以自我挫敗行為來實施自我妨礙,用來為失敗提供借口,從而保護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