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們都是自己的陌生人 > 引言 >

引言

有三樣東西是無比堅硬的,鋼鐵、鑽石以及認識自己。

——本傑明·富蘭克林

如果你視力不好,你就得想辦法解決。你可能會戴眼鏡或隱形眼鏡。但如果你聽力不好,你有四分之三的可能性不去理睬它,不會主動尋求佩戴助聽器。我本人就是一個聽力很差的人,因此常常為存在這種差異而困惑:為什麼那些聽力差的人,除非迫不得已,否則就不會要求佩戴「耳朵的眼鏡」助聽器呢?

對於美國人來說,一部分原因在於助聽器比較貴。但是在英國和澳大利亞,那裡的國家健康系統提供免費的助聽器,很多可以通過助聽器獲得益處的人還是不去佩戴它。出於對自我形象的關注,人們把無數錢財都花在了染髮、牙齒漂白和整容上,我們可能不想讓任何人認為自己的聽力有問題,或者自己變老了。

但是,其他人是否真的關心我的耳朵上有個什麼小東西呢?還是他們一心只在想著自己,根本沒有注意到我戴的那個小東西?交談時,我的聽力很差(不戴助聽器)會不會比戴助聽器更引人注意呢?

很顯然,在我們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重要。我們以自我為中心,這樣可能就太覺得自己惹人注目了。這種焦點效應意味著,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度。

心理學家吉洛維奇等人證實了這種焦點效應的存在。他們讓康奈爾大學的學生穿上Barry Manilow 牌子的T恤,然後進入一個還有許多其他學生的房間,穿這種T恤的學生猜測,班上大約一半的同學會注意到他的T恤,而實際上注意到的人只有23%。

巴瑞·曼尼洛(Barry Manilow,1943~),美國20世紀70~80年代最具人氣的創作型流行樂歌手,素有「抒情天王」的美名。歌迷們就像喜愛他的歌一樣,也喜愛Barry Manilow牌的各式T恤衫。

——編者注

在我們另類的服裝、糟糕的髮型和助聽器上出現的現象,同樣也會發生在我們的情緒上:焦慮、憤怒、厭惡、謊言和吸引力。實際注意到我們的人比我們認為的要少。我們總能敏銳地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於是就常常出現透明度錯覺。我們假設,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很快樂,我們的臉上就會清楚地表現出這種快樂並且使別人注意到。事實上,我們可能比自己意識到的還要模糊不清。

我們同樣會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誤和公眾心理疏忽的顯著性。如果我們不小心觸按了圖書館的警鈴,或者自己是宴會上惟一一個沒有為主人準備禮物的客人,我們可能非常懊悔(「大家都以為我是一個怪人」)。但是研究發現,我們所受的煩惱,別人經常注意不到,即使注意到還可能很快就會忘記。其實別人並沒有像我們自己那樣注意我們。

這種焦點效應和與之相關的透明度錯覺只是我們的自我感覺和我們的社會之間相互影響的兩個例子,因為它們發生在我們的頭腦和周圍的世界中。下面還有更多的例子:

社會環境對自我覺知的影響。作為不同文化、種族、性別群體中的個體,我們可能會注意到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以及他人對這些差異的反應。當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我的一個歐洲裔的美國朋友剛剛從尼泊爾回來,他告訴我當他在當地的一個鄉下的村莊生活時,如何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白人這一事實。巧了,一個小時後,一個非洲裔的美國朋友也告訴我,當她在非洲的時候,她是如何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個美國人。

帶有自利色彩的社會判斷。人並不是完全客觀的,並不能總是對事件做出冷靜的判斷。當親密關係比如婚姻關係中出現問題時,個體通常會把責任更多地推到配偶身上。離婚的人很少責備他們自己。可是當工作、家庭甚至遊戲中的情況好轉或取得成果時,個體卻往往會認為自己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為了獲得獎金,科學家很少低估他們自己的貢獻。1923年,班廷和麥克勞德因發現胰島素而獲得諾貝爾獎。班廷聲稱,作為實驗室領導者的麥克勞德不但對研究沒有幫助,更多的時候反而是障礙;麥克勞德則在有關該發現的演講中直接省略了班廷的名字。

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1891~1941),加拿大生理學家。麥克勞德(John James Rickard Macleod,1876~1935),蘇格蘭生理學家。1923年,班廷和麥克勞德因發現胰島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編者注

自我關注激發的社會行為。人類的行為往往帶有一定的策略。為了給人留下好印象,人們經常為自己的外表感到頭痛。(就算服裝和小缺點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會得到那麼多關注,但對一個人的總體吸引力還是有一定影響的,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就像一位理智的政治家一樣,我們同樣關注其他人的行為和期望,並隨之調整自己的行為。對自我形象的關注促使我們做出很多行為。

社會關係有助於我們界定自我。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多變的關係中,我們的自我也不斷變化。可能和母親在一起時我們是一個樣子,與朋友在一起時則是另外一個樣子,而和老師在一起時又是另一個不同的樣子。我們如何看待我們自己,與此刻我們在關係中的角色緊密相連。

上述例子表明,我們和他人之間的交往是雙向的。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解釋和回憶,也會影響對其他人的反應。而他人也有利於我們進行自我塑造。

正是基於以上這些理由,在當代的心理學研究中,「自我」成了最熱門的一個主題。在2009年的《心理學摘要》中,有6935篇著作或論文的摘要中出現了「自我」這個詞,這是1970年的4倍。我們的自我感覺組織著我們的思想、感情和行動。自我感覺使我們能夠回憶過去,評估現在,規劃未來,並因此做出適應性的行為。毫無疑問,正如心理學家利裡和巴特莫爾指出的那樣,人類比黑猩猩或原始人類(比如尼安德特人)更渴望認識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