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魅力何來:人際吸引的秘密 > 5 親密關係如何促進健康與幸福感 >

5 親密關係如何促進健康與幸福感

支持性的親密關係——感到被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所喜歡、肯定以及鼓勵——能預測健康和幸福。

我們的人際關係是充滿壓力的。使徒保羅曾這樣諷刺道:「他人即地獄。」當沃爾和佩恩問一群有代表性的英國成人:前一天,是什麼——如果有的話——在情緒上使他們緊張?「家人」是最常見的答案。而壓力,正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會引發健康問題如冠心病、高血壓,並抑制我們與疾病鬥爭的免疫系統。

儘管如此,總的來看,親密關係更多的是帶來健康與幸福,而不是疾病。對同一群英國人詢問前一天是什麼給他們帶來幸福時光,有更多的人回答是「家人」。親密關係給了我們最大的心痛,但同時也給了我們最大的歡樂。

親密關係與健康

圖10 不同合群程度者的感冒比率被注射感冒病毒之後,高度合群的人較不易於患上感冒。

八項大規模的調查,每一項都持續了數年並訪問了上千人次,已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親密關係能預測健康。孤獨的人受到健康問題困擾的危險性更大,他們常常體驗到更大的壓力、睡眠質量較差、自殺行為更多。與那些有較少社會關係的人相比,那些與朋友、親戚,或者宗教或社團組織的其他成員有親密關係的人較少早逝。開朗、摯愛、重視關係的人們不僅有更多的朋友,同時在實驗中,他們受到注射的感冒病毒影響的可能性也較小(見圖10)。此外,在一項對423對老年夫婦歷時5年的研究中,即便在控制了年齡、性別、原有的健康狀況和社會經濟條件之後,仍發現那些給予最多社會支持(從讓朋友、鄰居搭車,為他們跑腿辦事,到給自己的伴侶提供情感支持)的人壽命更長。這樣看來,付出比僅僅是索取對自己更好。

而失去人際紐帶則加大了患病的危險性。

● 芬蘭一個對96000個喪偶者的研究發現,在配偶去世後的一周之內,他們死亡的危險性加倍了。

●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一個研究顯示,那些新近喪偶的人變得更易患病和死亡。

● 一項對30000名男子的研究顯示,當一段婚姻破裂時,男性會更多喝酒、吸煙,蔬菜的攝入量減少而油炸食品的攝入量增加。

傾訴與健康

這麼看來,社會支持和健康之間有聯繫。為什麼?也許那些享受親密人際關係的人吃得更好,運動更多,而吸煙和喝酒較少。也許朋友和家人幫助我們提升自尊。也許一個支持性的人際網絡能夠幫助我們評估和戰勝壓力事件。在超過80個的研究中,心血管及免疫系統的良好運行與社會支持成正相關。因此,當我們因某人的不喜歡或失去工作而受傷害的時候,朋友的建議、幫助和安慰,的確是一劑良藥。即使問題沒有被提及,朋友也可以使我們分心,並給我們一種感覺,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會被接受、被喜歡、被尊重。

我們可能會向我們認為是親密朋友的人傾訴傷心事。在一項研究中,彭尼貝克和奧希倫接觸了一些自殺者或交通事故遇難者的配偶。那些獨自承擔悲痛的人,比起那些坦然表達出來的人,有更多的健康問題。彭尼貝克調查了超過700名女大學生,他發現有1/12的人在兒童期有創傷性的性經歷。相比那些經歷了與性侵犯無關的創傷的女生,例如父母死亡或離婚,經歷性創傷的女性報告了更多的頭痛、胃病和其他健康問題,尤其當她們對自己的秘密守口如瓶時。

為了分離出親密關係中傾訴、懺悔方面的作用,彭尼貝克讓喪偶的人敘述一直折磨著他們心靈的傷心事。最初,被要求描述一些小事的人在生理上很緊張。他們一直保持這種緊張的狀態,直到傾訴完他們的問題。然後他們變得輕鬆了。將個人創傷在日記中寫下來,似乎也是有用的。當另一個實驗的參與者這樣做了的時候,他們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較少出現健康問題。一個參與者解釋道:「儘管我沒有向任何人說我寫了什麼,但我終於能夠處理它,解決它,而不是逃避它。再想到它也不會使我受傷害。」即使只是「與日記對話」,甚至只是寫下自己未來的夢想和人生的目標,傾訴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其他一些實驗也證實了積極應對的好處,而不是抑制充滿痛苦的體驗。在一個實驗中,勒普爾和他的同事讓學生們看一個有關大屠殺的充滿痛苦的幻燈片和錄像,看完後或者立即談論,或者不談論。兩天後,那些談論過的人感到的痛苦較小,突然闖入腦海的想法也較少。即便是在頭腦中再次思考那些令人壓抑的場景——生動地重現事件以及相關的感覺——也可以增進主動的應對,並改善心情。

貧困、不平等與健康

我們已經看到了健康與一種伴隨積極歸因風格的控制感之間的聯繫。我們也看到了健康和社會支持之間的關係。控制感、社會支持以及衛生保健和營養因素,能夠解釋為什麼經濟地位與壽命有關。對古老的蘇格蘭格拉斯哥墓穴的研究發現,那些擁有最昂貴、最高大墓碑(標誌著富裕)的人壽命最長。即便是今天,在蘇格蘭、美國和加拿大,較貧困的人早逝的幾率仍然較高。貧困意味著致命。貧困意味著面臨壓力、負性情緒和有害環境的危險性增加了。即使在靈長類動物中,當感染類似的感冒病毒時,那些控制能力最低的——在社會等級中最底層的個體——更易受感染。

收入嚴重不均的地區,人們的壽命也相對更短。與日本人和瑞士人相比,英國人和美國人的收入差異更大,預期壽命也更低。在過去十年中,貧富差距增大的地區,像東歐和俄國,預期壽命已經下降到蹺蹺板的盡頭了。

不平等僅僅是貧困的一個指標嗎?多項證據表明,貧困的確是重要因素,但不平等同樣也是。林奇和他的同事發現,人們若是住在一個有巨大收入差異的地區,那麼處於每個收入水平的人早逝的危險都比較大。

親密關係與幸福感

傾訴痛苦感受不僅對身體有好處,對精神狀態同樣也有好處。許多研究表明,擁有朋友和家人支持的人更幸福。

一些研究將競爭性的、個人主義的文化中的人們(例如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人),與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人們(例如日本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進行了比較。個人主義文化提供了獨立性、隱私和個人成就中的自豪感。而集體主義文化中,更為緊密的社會聯繫則保障人們避免遭受孤獨、疏遠、離婚和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即使在個人主義的國家,那些相對而言對生活持群體中心取向的人,比起個人主義者報告了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

——《聖經·傳道書》 4:10b

友誼與幸福

還有一些研究比較了那些幾乎沒有親密人際關係和有很多親密人際關係的個體。17世紀的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認為,和可以與之分享秘密的朋友交流有兩個作用:「它將歡樂變成兩倍,將不幸分成兩半。」因此這看起來像美國民意調查中心對美國人所提的一個問題的答案:「回顧過去的6個月,誰是你與之討論重要問題的人?」相比那些寫不出這樣知心朋友的名字的人,那些寫了5個或6個這樣的朋友的人感到「非常幸福」的要多出60%。

其他一些研究證實了社會網絡的重要性。在人的一生中,友誼培養了自尊,促進了幸福感。舉例來說: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最幸福的大學生是那些對他們的愛情生活感到滿意的人。

● 那些享受親密人際關係的人能更好地應對各種壓力,包括親人去世、遭遇強暴、失去工作和患上疾病。

● 由珀金斯調查的800名霍巴特和史密斯學院的畢業生中,那些有「雅皮士價值觀」——也就是寧願選擇高收入、事業成功和聲望,而不是擁有親密的朋友和幸福婚姻生活的人——描述自己為「相當」或「非常」不幸福的人數是他們原來同學的兩倍。

● 當被問及「什麼東西對你的幸福是必要的」或者「是什麼東西使得你的生活有意義」,大部分人提到——比起任何其他東西更重要的——是與家人、朋友或愛人的令人滿意的親密關係。幸福與家庭緊密聯繫在一起。

婚姻與幸福

世界上每10個人當中,有超過9個人的親密人際關係最終的一種結果是婚姻。婚姻與幸福感呈正相關嗎?或者說追求快樂的單身生活比婚姻的「束縛」、「枷鎖」和「桎梏」有更多的幸福嗎?

不計其數的數據揭示,大部分有依戀關係的人比起沒有的人更為幸福。針對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和美國人的一次次調查研究,得出了一個一致的結果:相比那些單身或喪偶的人,尤其是與那些離婚或者分居的人相比,已婚者報告感到更幸福,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更高。一項自1972年起對42000名美國人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調查中,22%的從未結婚的成年人報告「非常幸福」,而在已婚的成年人中此類報告的比例是40%。這種婚姻與幸福的關係,是普遍存在於不同種族當中的。另外,對婚姻的滿意度比起對工作、收入或社區的滿意度,能更好地預測整體的幸福感。而在未婚者當中,自殺率和抑鬱比例更高(見圖11)。確實,與最好的朋友之間親近、關心、平等、親密、相伴一生的友誼,幾乎沒有什麼比這個能更好地預測幸福了。

婚姻是否如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與男性而不是女性的幸福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考慮到女性在家務活和養育上付出更多,我們預期可能是這樣。然而,對比已婚和未婚者幸福的差異,在男性當中這種差異僅僅比女性稍微大一點。而且,一項歐洲的調查以及對93個其他研究的統計總結髮現,這種婚姻幸福的差異對於男性和女性事實上是相等的。儘管一個不幸的婚姻比起對男性的影響,更令女性抑鬱,然而單身女性比已婚女性更幸福的傳言是不可信的。在整個西方世界,已婚的兩性比起未婚、離婚或分居的人,都報告了更大的幸福。

圖11 婚姻狀況和抑鬱國家心理健康協會對於心理障礙的一個調查發現,未婚成年人的抑鬱狀態要嚴重2~4倍。

與是否結婚相比,更重要的是婚姻的質量。說他們的婚姻令人滿意的人——那些發現自己仍然與他們的伴侶相愛的人——很少報告自己不幸福,對生活不滿意,或者抑鬱。幸運的是,大部分已婚者的婚姻確實是幸福的。在美國,近2/3的人說他們的婚姻「非常幸福」。3/4的人說他們的配偶是他們最好的朋友。4/5的人說他們願意再次與同一個人結婚。因而,大部分這樣的人感覺,生活總體來說非常幸福。

為什麼已婚的人普遍更加幸福?是婚姻促進了幸福,還是幸福促成了婚姻呢?是否幸福的人有作為婚姻伴侶的更大的吸引力?是否不滿的或者抑鬱的人更常保持單身或者經歷離異呢?的確,與幸福快樂的人相處更有意思。他們也對人更加友好,令人信賴,富於同情心,以及更加關注於他人。不快樂的人,正像我們已說過的那樣,更容易被社會拒斥。抑鬱通常引發婚姻壓力,而婚姻壓力又加深了抑鬱。因此,積極的、快樂的人更容易形成幸福的人際關係。

但是奧斯陸大學社會學家馬斯特卡薩報告,「研究者中盛行的觀點」是婚姻-幸福關係「主要源於」婚姻的有益作用。試想一下,如果最幸福快樂的人更快且更易於進入婚姻生活,那麼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而且逐漸地,較不幸福的人越來越多地走入婚姻),已婚和未婚者當中的平均幸福感都將下降。(年齡較大、較少幸福感的新婚夫婦會降低已婚者的平均幸福感,而且未婚群體將越來越多地由不幸福的人組成。)但是數據並不支持這個預測。這說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夫妻直接的親密關係確實能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拉特格斯大學一項超過15年的針對1380名新澤西州成年人的追蹤研究,證明了相同的觀點。即使是在控制了結婚前的個人幸福感之後,研究也發現了已婚者抑鬱變少的趨勢。

婚姻促進幸福感至少有兩個原因:第一,已婚者更可能享受一種持久的、支持性的、親密的人際關係,且更少地感到孤獨。難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庫姆斯做的一個研究中,男性醫科學生如果已婚的話,則他們從醫學院畢業時會感到較少的壓力和焦慮。一個良好的婚姻給予伴侶一個可依賴的同伴、情人和朋友。

溫莎城堡位於英格蘭伯克郡溫莎和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是英國王室成員的主要居住地。城堡內有1000個房間,是英國最大城堡,已有900年的歷史。曾於1992年11月20日失火,一些建築和名畫在大火中被燒燬。

為什麼婚姻促進了幸福感,或者至少減輕了我們的痛苦,還有另一個更實際的原因。婚姻提供了配偶和伴侶的角色,這可以提供自尊的額外來源。的確,多重角色會帶來多重壓力。我們的「線路」可能而且確實超載了。但是每個角色同時也提供了回報、地位,使人生更為豐富,使我們從人生中其他部分的壓力中解脫出來。一個有許多身份的自我,就像一個有著許多房間的大廈。當大火襲擊了溫莎城堡的一棟側樓時,城堡的大部分仍然可以供王室成員和旅遊者觀賞。當我們的個人身份依靠許多基石來支持,那麼在失去其中任何一個時,它也仍然可以繼續挺立。如果我在工作當中陷入困境,那麼我可以告訴自己,我仍然是一個好丈夫、一個好父親,而且歸根結底,我的這些部分才是最要緊的。

小結

健康和幸福不僅受社會認知影響,而且還為社會關係所影響。那些享受親密的、支持性的人際關係的人,有較低的患病和早逝的危險性。這類人際關係幫助人們應對壓力,尤其是使人們能傾訴他們內心的情緒。

親密的人際關係還提升了幸福感。那些與朋友和家庭成員有親密的、長期的依戀關係的人能更好地應對失敗,並報告了更大的幸福感。舉例來說,相比未婚的成年人,那些已婚者報告「非常快樂」的可能性更大,且經歷抑鬱的可能性更小。這不僅由於快樂幸福的人有更大的社會成功,也由於一個支持性的生活伴侶帶來了幸福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