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魅力何來:人際吸引的秘密 > 前言 >

前言

人與人之間終生的相互依賴使得人際關係成為我們生存的核心。開天闢地以來,就存在著吸引——一個特定的男人和一個特定的女人之間的相互吸引,我們應該為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擁有它而心存感激。亞里士多德將人稱為「社會性動物」。確實,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歸屬需要——與他人建立持續而親密的關係的需要。

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和馬克·利裡闡釋了社會吸引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正是源於我們的歸屬需要。

● 對我們的祖先而言,只有相互依存才能使族群得以生存。當狩獵或搭棚時,眾人共同協作要比一個人單干更好。

● 對男性和女性而言,因愛結合而有了孩子,隨後,父母相互支持,共同撫養,孩子才得以成長。

靠著朋友的點滴幫助我才得以度日。

——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

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士」成員

● 對孩子和養育者而言,社會性依戀促進了他們的共存。如果毫無理由地將他們分開,養育者和孩子都會感到恐慌,直至重新團圓。忽視孩子或將孩子置於無人關心的機構中,孩子就會傷心並焦慮。

● 對世界各地的人們而言,之所以有豐富的思想和多彩的情緒,正是因為那些真實的和想像的親密關係。如果有一個能提供精神支持、可相互信賴的伴侶,我們就會感到被接納和被讚許;墜入情網,人們會感到抑制不住的愉悅。正是因為人們渴望被接納和被愛,所以才會在化妝品、服裝和塑身上有巨額花費。

● 被流放的人、坐牢的人或被單獨監禁的人,總是會想念他們的親人和故土。人們被拒絕時,就會感到抑鬱,會覺得生活乏味,度日如年。

● 失戀的人、喪偶的人以及旅居異鄉的人,會因為喪失社會聯繫而變得痛苦、孤獨或孤僻。失去精神上的伴侶,人們會變得嫉妒、發狂或產生剝奪感,會對死亡和生命的脆弱變得更加敏感。

與朋友和家人間的親密關係使人健康和快樂。

● 死亡會提醒我們重視歸屬需要,重視與他人的關係並與我們所愛的人保持親密。面對9·11恐怖襲擊,數以百萬的美國人都與自己心愛的人通了電話。同樣道理,同學、同事或家庭成員的突然死亡也會使人們之間的關係得到加強,無論他們曾經有過怎樣的分歧。

我們確實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歸屬於某一群體。當我們有所歸屬時——當我們感到被一種親密的關係所支持時——我們會更加健康和快樂。

在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大學,基普林·威廉斯等人考察了歸屬需要被排斥行為(拒絕或忽視的行為)阻礙時的結果。研究發現,所有文化中的人們,無論在學校、工作場所還是家庭中,都會使用排斥來調節社會行為。那麼,被故意迴避——避開、轉移視線或默然以對——是一種什麼滋味呢?人們(尤其是女性)對排斥的反應常常是抑鬱、焦慮、感到情感被傷害並嘗試努力修復關係,以致最後陷入孤僻。從家庭成員或同事那裡遭受這種沉默對待的人,都會認為這種對待是一種「情感上的虐待」,是一種「非常非常可怕的武器」。在實驗中,那些在一個簡單的球類投擲遊戲中被忽略的人們,也感到了挫折和沮喪。

暴力產生因素:暴躁的脾氣加上社會排斥。利裡和科瓦爾斯基等人報告,在1995年到2001年發生的15起校園槍擊案中,有13起的攻擊者,如哥倫比亞高中的埃裡克·哈里斯和迪倫·克萊博爾德都有過被別人排斥、欺負或失戀的經歷。

有時被小瞧也會令人厭惡。在幾項研究中,瓊·特溫格等人給一些人提供社會接納的體驗,而另一些人則體驗社會排斥:他們(根據一項人格測驗)被告知「要注定一生孤獨」,或者遇到的人都不願意接納他們加入自己的團體。結果發現,這些做法誘發了他們的社會排斥感。在隨後的表現中,他們不但增多了自暴自棄的行為,比如在態度測驗中表現不好,而且還更可能對曾經得罪過自己的人進行貶損或抱怨。一段實驗室中的小小經歷都能引發如此強烈的攻擊行為,這使得研究者更想知道,「持續而重要的拒絕或長期的排斥又會導致怎樣的攻擊傾向呢?」

威廉斯等人驚訝地發現,即使在虛擬世界中,被一個永遠不可能見面的人拒絕,也會引起挫折感。(或許你有過在聊天室裡被忽視或發出的電子郵件石沉大海的經歷。)研究者從62個國家招募了1486名參與者,讓每個參與者與另外兩人一起玩一種網絡飛碟遊戲(另外兩人實際上是電腦模擬的)。結果,那些遭到另外兩人排斥的參與者感到情緒低落,並且在完成隨後的知覺任務時,也更容易服從他人的錯誤判斷。後續實驗發現,他們的大腦皮層活動性較高的區域,與身體創傷所激活的腦區是一樣的(圖1)。被排斥,看來是一種實在的創傷。

威廉斯和他的同事甚至還發現,若其中四人約定,某天他們都不理睬某人,則那個人也會感到因受排斥而帶來的壓力。他們原以為,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玩的角色扮演遊戲,但事實與之相反,模擬的排斥情境也會使工作中斷,妨礙令人愉快的社會功能的產生,甚至「引起暫時的擔憂、焦慮、偏執和通常的精神衰弱」。這與人們期望要去參加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角色扮演遊戲時的反應正好相反。可見,內心深處的歸屬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使我們感到不安。

圖1 艾森伯格等人報告,社會排斥誘發與身體疼痛所致的相似的大腦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