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社會動物:愛、性格和成就的潛在根源 > 直覺的神奇力量 >

直覺的神奇力量

首先,意識過程建立在潛意識過程之上。沒有潛意識就談論理性思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二級認知是從一級認知獲取資料、目標信息和指導信號的。如果一個人想要好好發展,那麼就必須把這兩個系統集合起來。進一步來講,潛意識的確比意識更強大。一級認知可以利用廣泛的內含的記憶系統,而二級認知卻非常依賴運行中的記憶系統,也就是那些在任何時刻都存在於意識中的信息。潛意識由很多不同的模塊所組成,各個模塊都有其獨立的功能,然而意識只有一個單獨的模塊。一級認知的運算能力要強得多。即使意識發揮了其最大潛力,潛意識的運算能力仍然比它強大20萬倍。

此外,一級認知的許多缺陷都是它的優點的副作用。潛意識對環境非常敏感。的確,對環境的敏感有時候非常重要。潛意識將信息視為動態而不是靜態的。的確,有時我們會陷入模稜兩可的處境,此時靈活多變就非常有用。潛意識很快就會作出概括並投射模式。的確,如果不依賴概括和模式,日常生活就不可能順利進行。潛意識可能會模糊不清。的確如此,但是我們生命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不確定性中度過的,所以擁有能夠處理不確定性的思維過程是非常實用的。

如果你想弄明白潛意識每天完成的工作有多難,不妨從一些最基本的事情開始。潛意識通過「本體感受」,也就是所謂的「第六感」,來探測你身體各部分的位置。喬納森·科爾醫生記錄了伊恩·沃特曼的案例。沃特曼的神經遭受創傷,喪失了部分的潛意識感知能力。經歷了多年艱難的練習,沃特曼學會了用有意識的思考來感知他的身體。他費盡力氣重新學會了走路和穿衣,甚至是開車。一天晚上他站在廚房裡時突然停電了,這就出了問題。他看不到自己的手腳在哪兒,因此也就無法控制它們。他倒在地上,身體蜷成一團。

這種與身體感知相關的潛意識能力不容忽視。身體以各種各樣奇怪的方式傳達思考所不可或缺的信息。如果你正在向人們照本宣科地講述來自書中的某個論點,那些反對這個觀點的人會把胳膊往外推,而那些贊同這個觀點的人的胳膊會往裡收。如果把大腦放在某處的一個罐子裡,切斷它和運動功能的聯繫,它就無法工作了。

即使沒有意識的任何協助,潛意識也能夠完成複雜得讓人難以置信的任務。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專心學習駕駛,但一旦我們掌握了這種技能,相關知識就會被輸送到潛意識中,讓我們再也不用有意識地注意路況,而是可以一邊聽收音機、和乘客聊天或是啜飲咖啡,一邊開著車向前行駛。大多數人甚至連想都不用想就會有禮貌地對待陌生人,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避免因不公正待遇而感到痛苦。

潛意識是臨場表現能夠達到巔峰狀態的原因。當初學者學習新東西時,大腦活動會很頻繁。而高手在潛意識狀態下做這件事時,大腦的波動微乎其微。高手思考得更少時,表現得更好。當他達到巔峰狀態的時候,他大腦裡的自動中心控制著他的一舉一動。體育解說員會說他是「下意識地」發揮出巔峰水平。如果當時他有意識地想著如何揮動高爾夫球桿或是如何唱詠歎調,他很可能就做得沒那麼好。正如喬納·萊勒觀察到的那樣,他會「因思考而停滯不前」。

除此之外還有感知能力。潛意識在接收信息的同時,會瞬間對其進行解釋和組織,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它將各個不連續的信息片段聯繫起來,置於同樣的環境下。盲視是能夠說明潛意識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例子之一。大腦視覺中樞受到損傷(此類損傷常常由中風引起)的人無法有意識地看到東西。但當荷蘭提爾堡大學學者比阿特麗斯·德·格爾德(Beatrice de Gelder)要求一位遭受此類損傷的患者通過雜亂擁擠的廊道時,患者竟然輕巧地沿之字形走過長廊,繞過障礙物到達了另一端。當科學家拿著畫有各種圖形的卡片在盲視患者面前快速晃過的時候,患者竟能以令人驚訝的準確度猜中卡片上的圖形。當視覺意識喪失的時候,潛意識就開始起作用了。

這些感知技巧非常微妙,令人驚訝。很多養雞場僱用專業的鑒別師,他們看一眼新孵出的小雞就能辨別出公母,而在未經訓練的人看來,這些小雞沒什麼不同。經驗豐富的鑒別師一個小時能看800~1000只小雞,並確定它們的性別,準確率高達99%。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自己也說不出來。公雞和母雞就是不一樣,而他們一看就能知道。

在一項很多研究者都進行過的實驗中,受試者被要求關注在屏幕4個象限間跳來跳去的字符X。X的運動由比心算還難的複雜公式控制,下一個X出現的位置受到前面出現過的一系列X的位置影響。受試者猜中X位置的概率要高於純粹的偶然性,而且會隨著他們參加測試時間的延長而更高。研究者中途改變公式後,受試者的表現會變差,儘管他們自己並不知道為什麼。

對在伊朗和阿富汗執行任務的美軍士兵進行的研究表明,某些士兵掃視屏幕、發現微小線索的能力要比其他人強——這樣的線索可能是一塊凸出來的石頭,一堆看起來奇怪的垃圾,後面可能隱藏著定時炸彈。美軍中尉愛德華·蒂爾尼並不明白自己是怎麼知道某輛車裡會藏有炸彈的,然而他決定立刻做出規避動作因此保全了性命。「我的身體突然間一涼,你知道,那就意味著感覺到了危險。」他對《紐約時報》記者本尼迪克特·卡雷伊如此描述當時的感受。

在一項著名的研究中,安東尼奧·達瑪西奧和漢娜·達瑪西奧與同事們要求受試者玩一種牌類遊戲。他們發給受試者每人2000美元,讓他們從4組牌裡選牌。如果他們抽到好牌則贏錢,抽到壞牌則輸錢。這4組牌數目相當,其中兩組牌中特別好的牌稍微多一些,另外兩組中不好的牌稍微多一些。到了第50輪,許多受試者都宣稱,比起別的組來,他們更「喜歡」某一組,但他們說不出來為什麼。而剛到第10輪時,當把手伸向更容易拿到壞牌的那堆牌時,某些敏銳的受試者就已經開始微微出汗了。

潛意識思維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它具備構建內隱觀念的能力。瑞士醫生愛德華·克拉帕雷德以他的一位健忘症病人為對像進行了一項小實驗。以前每次去看這位病人時,醫生都會作自我介紹。有一次,他在手裡藏了一根別針,握手時別針刺破了她的手。下一次他去看她時,她還是沒有認出來他是誰。他不得不從頭到尾再介紹一遍自己。她表示很高興「認識」他,但當他伸出手來像往常一樣想要和她握手的時候,她卻拒絕了。她已經下意識地將他的手和疼痛聯繫了起來。

這種內隱性質的學習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沒有任何計算機功能強大到能夠接住飛來的棒球。它需要去計算太多的軌跡,才能使手套恰好放在球將會落地的那個精確點上。但就連10歲的小孩也能學會能夠使人接住棒球的內隱規則。如果向你扔過來一個球,你會以某種角度觀察這個球。你在跑向球的落地點時會保持你看球的角度不變。如果角度變小,你會加速;如果角度變大,你會減速。這種內隱規則會引領你到達球的落地點。

這種積累內隱啟示的能力也適用於比棒球更重要的事。潛意識似乎會以兩種方式對信息進行編碼。一種方式被科學家們稱為「逐字編碼」,它力圖對事件中所有發生的細節進行記錄;另一種方式則被稱為「模糊路徑理論」,該理論認為潛意識還會試圖推導出要旨,對某個事件進行非精確性描述。這些要旨可以被提煉出來,應用到以後發生的類似的事件中。如果你每次參加葬禮都想起以前所有葬禮上你的行為的確切細節,你就會無休止地糾纏於這些無用的細節。然而,如果你記得葬禮上行為舉止的要旨——穿什麼衣服,怎麼走路,說話用什麼樣的語調,那麼你就會大概知道什麼樣的行為能夠為社會所接納。

內隱觀念和既有模式組織了你的世界,對你生活中正常活動的進行至關重要。它能告訴你參加聚會時最可能遇見什麼樣的行為,去參加《星際迷航》放映會、《聖經》學習小組或者搖滾音樂會最可能遇見什麼樣的人。潛意識通過歸納法來理解世界。

借助對這些靈活工具的合理運用,潛意識非常擅長解決複雜問題。通常情況下,意識更善於解決涉及少許變量或選擇的問題,而潛意識更善於解決涉及很多可能性和變量的問題。意識更善於在因子已經明確的情況下解決問題,而潛意識在所有因子都尚不明確時表現更加出色。

在一項實驗中,阿姆斯特丹大學學者艾普·狄克思特修斯和羅蘭·諾格倫與同事們給受試者提供了一組關於4個不同公寓的複雜數據鏈,共由48項信息組成。其中一個公寓比其他3個更加方便和吸引人(關於它的描述很正面,而對其他公寓的描述或負面或兼而有之)。受試者被分成3組。研究者要求其中一組立刻選出最好的公寓,第二組有幾分鐘思考時間,第三組也有幾分鐘思考時間,但在此過程中會始終受到另一項無關任務的干擾。

受干擾的第三組中,59%的人選擇了最好的公寓;有充足時間、可以憑借意識作出選擇的第二組中有47%的人選擇了最好的公寓,立刻作出選擇的第一組中只有36%的人選擇了最好的公寓。當第三組受試者受到干擾時,他們的一級認知過程已經在高速運轉了。因為他們之前就在依靠一級認知的卓越處理能力,所以能夠兼顧所有變量作出整體最優選擇。而憑借意識作出選擇的人們則往往會挑出有限的幾個因子,無法對整體信息進行處理。立刻作出選擇的人做得最差,這說明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潛意識思考不同於倉促的思考。如果留出時間來思考,那麼一級認知能夠比二級認知做得更好。

蒂莫西·威爾遜進行過一項後來為狄克思特修斯所重複的實驗,實驗中他讓學生們從5張不同的藝術海報中選出一張喜歡的,然後過一段時間再次調查學生們是否仍然喜歡他們當初的選擇。調查發現,幾周後,曾經被要求「請深思熟慮再選擇」的人最不喜歡他們最初的選擇,而瞄上一眼就作出決定的人仍然表示最喜歡他們原來的選擇。狄克思特修斯和他的同事隨後在宜家家居進行了這一實驗,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傢俱選擇是最考驗消費者認知能力的選擇之一。經過較少思考就選定要買的傢俱的人要比那些反覆思考才決定購買的人更加開心。而在附近一家銷售更簡樸傢俱的傢俱商場裡,依靠有意識的思考作出決定的人要更加開心。

潛意識是天然的探測器。意識思維往往會按部就班,專注於少量核心事實和原則,而潛意識思維則往往通過聯繫的過程,對狄克思特修斯所謂的「大腦中幽暗又落滿灰塵的角落」進行探索。因此,一級認知能產生更多創造性的聯結和不太可能出現的平行性結果。潛意識能夠處理多得多的因子,它很自然地對進入視野的各種因子的重要性進行衡量。在意識忙於其他事情的時候,潛意識總是在不知疲倦地運轉著。很多平行過程同時發生,試圖將新的問題與舊的模型對應起來,或者努力對問題的各部分進行重組,直到它們形成和諧的整體。潛意識在共鳴和隱喻中尋找各種聯繫、模式和相似性。它運用了全套的心理學工具——包括情感和生理感覺。

我們常常認為一級認知是大腦中比較原始的部分,是人類與動物共有的,而二級認知是在離現在更近的時候慢慢進化而來的,它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但早在1963年,烏爾裡希·奈瑟就曾提出過一個引起廣泛關注的看法——或許是我們潛意識思維的複雜化才讓我們成為了人類:

「值得注意的是,在解剖學中,人類的大腦似乎是某種發散的系統,其中多種過程得以安然進行。在這方面,它不同於低等動物的神經系統。我們的假設可以引出一種激進的提議,那就是人類思維與低等動物思維最關鍵的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擁有意識,而在於容納意識之外的複雜過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