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社會動物:愛、性格和成就的潛在根源 > 第9章 大學生活:找到通往成功的路徑 >

第9章 大學生活:找到通往成功的路徑

研究人員對人類雄心壯志的成因進行了多年的探索。他們已經發現了一些雄心勃勃的人所共有的特徵,而埃麗卡身上就具有許多這樣的特徵。

具有強大驅動力的人們往往會被一種深切的危機感所困擾。歷史學家們早已注意到,在那些最傑出的作家、音樂家、藝術家和領導者當中有相當多的人,在9~15歲之間曾有過父母一方早逝或遭到父母一方拋棄的經歷,其中包括華盛頓、傑斐遜、漢密爾頓、林肯、希特勒、甘地和斯大林等偉人。埃麗卡的父母儘管還健在,但在情感層面,她母親時不時會消失;而在現實層面,她父親時不時又會消失。在她的意識中,生活總是不安定的,除非她可以竭力使自己置身於世界某個安全的地方,否則一切都有可能在頃刻之間毀於一旦,這正是她與其他許多雄心勃勃的人的相似之處。

雄心勃勃的人往往會遇到某個已經功成名就的、與自己相似的人。他們可能來自同一個地方,擁有同樣的種族背景,或是彼此間存在著某些別的關聯。那些成功人士會為他們指引方向,點燃他們內心的希望。

令人稱奇的是,效仿的本能往往是在不經意間被激發出來的。幾年前,傑夫·科恩與格雷格·沃爾頓這兩位研究學者讓耶魯大學的學生們閱讀了一位名為南森·傑克遜的優秀數學家的簡短傳記,但他們對傳記中的一個關鍵細節作了改動。這兩位研究人員把傑克遜的生日改為與閱讀這份履歷的一部分學生的生日相同。然後,科恩和沃爾頓給所有學生出了一些數學題讓他們作答,結果發現那些讀到傑克遜的生日與自己生日相同的學生努力解題的時間比別的學生多65%。這些學生被自己跟傑克遜之間突如其來的親緣感所鼓舞,認為自己在數學方面也會取得卓越的成就。

雄心勃勃的人往往在早年就顯現出一些才華,令他們與眾不同。但這種才華並不見得有多麼驚人,也許只是在他們讀五年級時比別的同學演講口才好一些,或是在自己居住的小鎮上數學學得最好。但是這已經足夠了,這樣小小的成績已經成為了他們自我身份認同的關鍵所在。

有抱負的人往往對加入上層社交圈懷有一種憧憬。世俗偏見認為,雄心勃勃的人總是要超越他們身邊的人,努力做得比別人更好。然而事實上,雄心勃勃的人努力的目標,往往是為了加入某個專屬的圈子或是團體。

埃麗卡在「學園」與那位西班牙裔餐館老闆的邂逅讓她樹立起了一種堅定的信念——一切皆有可能。於是她開始去報攤買《快公司》(Fast Company)、《連線》(Wired)和《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等雜誌。她幻想自己在一家剛起步的小公司工作,為了共同的事業與一幫人一起打拼。她會把雜誌中刊登的那些豪華派對和家庭聚會的廣告剪下來,貼滿她的房間。這些畫面就是她嚮往的目標,她總有一天也要擁有這樣的生活。

埃麗卡的老師表揚她是一個勤勉的人,對她的高效和細緻也讚不絕口。她開始覺得自己確實可以有一番作為。

加裡·麥克弗森(Gary McPherson)於1997年對157名隨機抽選的兒童進行了一項研究,他要求這些孩子每人挑選並學習一種樂器。有些孩子後來成為了很優秀的音樂家,另一些孩子則半途而廢。麥克弗森對這兩類人的特徵分別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智商並不足以預測哪些孩子會成為音樂家,聽覺的靈敏度、數學技能、家庭富裕程度和節奏感所起到的作用也都不明顯。最具有預測性的因素是麥克弗森在要求學生選擇樂器時問他們的問題:「你認為你會持續練多長時間?」那些認為自己持續時間不長的孩子們後來不太精通樂器,而那些計劃練習幾年的孩子後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至於那些說「我想成為一名音樂家,我一輩子都要演奏音樂」的孩子在日後則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孩子們在第一節課上形成的自我身份認同感,正是讓他們日後得以突飛猛進的動力。這是他們對未來自我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