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社會動物:愛、性格和成就的潛在根源 > 先別著急吃棉花糖 >

先別著急吃棉花糖

曾任教於斯坦福大學、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的沃爾特·米捨爾(Walter Mischel)於1970年左右發起了一項在現代心理學中非常著名也非常有趣的實驗。他讓一組4歲孩子坐在一個房間裡,並把一塊棉花糖放在桌子上。他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馬上吃桌子上的棉花糖,但他要出去一下,如果誰能在他回來之前不吃棉花糖,他就會給誰兩塊棉花糖。在實驗錄像中,你可以看到米捨爾離開房間後,孩子們坐立不安,踢著腿,把自己的眼睛遮起來,在桌子上撞自己的頭,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吃擺在他們面前的棉花糖。有一天,米捨爾用奧利奧餅乾代替了棉花糖,結果一個孩子拿起了桌上的餅乾,偷偷地把中間的奶油夾心吃掉後,再將餅乾小心翼翼地放回原處。(這個孩子現在可能已經成了一名美國參議員。)

這個實驗得出的更重要的結論是:相對於那些忍了一小會兒就開始吃棉花糖的孩子們,那些忍了幾分鐘也沒吃的孩子在日後上學時的表現更好,更不容易惹是生非,上中學時的社交能力也相對較強。在13年後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中,那些可以忍耐15分鐘不吃棉花糖的孩子的成績,要比那些只能忍耐30秒的孩子的成績高出210分以上。(棉花糖測試竟然比智商測試更能準確預測4歲孩子們長大後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成績。)20年後,這些更能忍耐的孩子們大學畢業率要高得多;30年後,他們的收入也要高得多。而那些迫不及待就將棉花糖吃掉的孩子們,日後的犯罪率相對而言要高得多,也更容易遭受毒品和酗酒成癮等問題的折磨。

棉花糖測試要求孩子們在短期衝動與長期獎勵之間作出抉擇,實驗結果可以衡量孩子們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衝動。幼年就學會控制自己衝動的孩子在學校和生活中都表現得很優秀,而那些不能控制自己衝動的孩子在學校裡會遭受無休止的挫折。

擁有良好衝動控制能力的孩子往往是在井然有序的家庭中長大的。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特定行為的結果是可預見的。他們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信,認為自己能夠在要做的事情上取得成功。無法抗拒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們通常生在混亂的家庭中,他們不太會顧及行為與後果的關係,也不太會應對那些近在眼前的誘惑。

不過,實驗最關鍵的結論還在於發現了什麼樣的策略行之有效。那些表現不佳的孩子們將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棉花糖上。他們認為如果他們一直盯著棉花糖的話,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控制自己吃棉花糖的慾望。那些能夠等待的孩子們將自己的注意力從棉花糖上轉移開來,他們假裝棉花糖不是真的,不在桌子上,或者根本就不是棉花糖。這樣的孩子具備調整注意力的技巧。

在後來的實驗中,米捨爾告訴孩子們想像在棉花糖的周圍有一個相框的樣子——想像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張棉花糖的圖片而已。被傳授了這種技巧的孩子相比那些不具備這種技巧的孩子平均能夠多忍耐3倍的時間。而當孩子們被要求想像他們面前的棉花糖只是一團蓬鬆的雲朵時,他們的等待時間將會更長。通過自己的想像力,孩子們可以將棉花糖視為各種不同的東西。他們使自己遠離棉花糖,在頭腦中觸發跟棉花糖不一樣的、沒那麼有吸引力的感受。那些能夠控制自己衝動的孩子會用冷靜的方式看待棉花糖,而那些控制能力不強的孩子在棉花糖面前則表現得很狂熱:他們看到的只是棉花糖美味可口的誘惑。當他們大腦中對棉花糖狂熱的網絡被激活時,就會一發而不可收,他們沒法不將棉花糖塞進嘴裡。

棉花糖實驗表明,自我控制能力並不意味著通過堅定的意志力來抑制內心的衝動。意識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意志力來直接控制潛意識,必須要靠觸發技巧。在任何時候,人腦中都存在著正在潛意識層面運行或可以在潛意識層面運行的活動。自我控制與自我約束能力良好的人能夠形成一些習慣和策略,觸發那些能夠使他們以有效的、富有遠見的方式感知世界的潛意識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