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引爆點:如何製造流行 > 中文版序 理解流行 >

中文版序 理解流行

李翔 《經濟觀察報》商業評論版主編

1

我有一個關係很好的同事,大家都叫他小新。我們都曾供職於《經濟觀察報》,他是IT部和商業評論部的記者,而我是隔壁評論部門的記者。

作為一個集中報道跨國公司及其領袖的記者,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集中在跨國公司的產品上了。必須承認,他不愧是我們身邊“谷歌”式的人物,我們從他那裡獲知各種產品信息,比如有趣的“谷歌地圖”,比如新款的蘋果電腦,比如新款的iPod。他甚至知道在哪裡能以媒體價買到iPod,以及中國大陸和香港的iPod各個版本分別是多少錢。在報社的編輯部裡,有10多個人和他用同樣款式的多普達手機,有6個人和他用同樣型號的惠普筆記本電腦——甚至其中有很多人就是托他買的。他把自己的iPod借給同事聽,直到同事終於下定決心購買一款蘋果硬盤隨身聽。每天中午,起床很晚的他總把自己的惠普筆記本電腦扛在肩上,一隻手扶著它,另外一隻手緊緊攥著他的多普達手機,腳步輕快地走進辦公室,大聲對我們喊:“Hello!”然後就開始講最新的電影、音樂,或者跟用同一款手機的同事分享這款手機的新樂趣,包括從網上下載的每一個適用於這款手機的軟件,或者是剛發現的這款手機一項新功能。這些都能構成一個長達15分鐘的話題。

後來,我們又同時轉到了另一家公司工作。這次我們坐到了一個辦公室。真是不幸,這意味著我必須忍受他每天帶來的地毯式轟炸般的信息;但是也很幸運,因為我們必須面對新的工作環境和一群新同事,而他就成了我跟新環境以及新同事溝通的橋樑。我發現,他除了在網絡和技術方面是個內行之外,還是個快活的聯繫員和溝通能手。我的一個同事形容他為一名快樂的間諜,每次露面他都會帶著微笑和最新的情報回來。由於他有這兩項特長,辦公室的音響設備以及處理同公司其他部門和新同事之間的事務,我們都很放心地交由他來做。他能很快弄清楚公司的各項惱人規定並熟知如何應對,以及如何安裝傳真機、電話、無線網絡。

你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你會認為這樣的人可有可無嗎?如果你這樣想,並且過高估量自己的能力,認為沒有這樣的內行和聯繫員,自己也能搞定一切的話,那就錯了。我想,這就是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最大誤解。我曾經這樣認為過,但當我不得不獨自面對各種煩瑣事務時,我才明白,這樣的人才是我們和外部世界聯繫的那一根重要的電話線。

這點認識,在我校譯完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著作《引爆點》之後變得更加明晰。

我對同事小新的稱呼——“聯繫員”和“內行”——是格拉德威爾在《引爆點》中所用的兩個名詞。這兩個名詞代表了兩種人。格拉德威爾所介紹的其實還有另外一種人:推銷員。聯繫員、內行和推銷員,這三種人是我們每個人同外部世界相聯繫的紐帶——無論我們是否承認。在我們的朋友中,大多數人可能是由聯繫員介紹給我們的;而內行則熱衷於幫助我們處理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比如購買筆記本電腦、DVD播放機、音響等;而推銷員的天賦則在於把他認為值得推銷給大家的信息推銷出去。

仔細思索一下,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東西,都跟這三類人有關。我現在打字使用的筆記本電腦是一位電腦怪才朋友推薦的,他認為這款富士通筆記本電腦物美價廉;我的傑克瓊斯牌子的襯衣是時尚達人朋友推薦的,她覺得這個牌子的衣服最適合我的風格。我整天被人介紹給新朋友,而歸根結底,熱衷於把人介紹給其他朋友認識的,只是我朋友中的兩三個人。還有,我為什麼要選用招商銀行的信用卡,這也是多虧了朋友中“推銷員”的努力。

2

聯繫員、內行和推銷員,這還只是格拉德威爾的流行理論的一部分。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流行、時尚、潮流、時髦、品位……這一系列詞語(我將它們視為同義詞,隨時拿來替換以避免重複)所表示的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妙不可言的現象。它反覆無常、難以捉摸,幾乎無人能夠如氣象員那樣準確預測它的風向,更多的人只是做事後諸葛亮般的經驗總結。

比如說,人類學家曾經在非洲部落發現一個奇妙的時尚變化現象。稍早一些的時候,部落酋長的女人們的時尚觀是戴著沉重的金屬鏈子作為裝飾品,高傲而緩慢地行走在烈日之下。沉重的金屬鏈子被看作悠閒的象徵,就好像古老的中國文人留長長的手指甲作為不事勞作的象徵,17世紀的歐洲貴族穿的衣服上沒有口袋是身後將會跟著僕人的象徵一樣。重金屬鏈、長指甲和沒有口袋的衣服都是風行之物,伴隨著這些時尚的是人們對緩慢悠閒狀態的推崇。而當歐洲工業文明入侵之後,酋長的女人們則開始喜歡坐在豪華轎車中,在烈日下急馳而過,在揚起的灰塵中,隱約看到一臉羨慕表情的女人們,她們在樹蔭下乘涼,無事而悠閒。豪華轎車和與之相隨的速度又成為新的時尚。

必然隨之而來的困惑是:誰創造了流行?流行的奧秘何在?如何才能創造流行?

這三個關於流行的問題who(何人)、why(為何)和how(如何),是關於流行的3W難題。提供解決3W難題的答案,彷彿就提供了流行風向的方向盤和流行風的加速器。無論對何人來說,這都是一個令人難以抗拒的誘惑。如果能解答這三個問題,在商業上,商家可以輕而易舉讓自己的商品風靡一時;思想家、哲學家都可以讓自己的作品以及其中傳遞的觀念為大眾接受,真正起到觀念改變世界的作用;小說家和出版商可以讓自己的作品成為暢銷書;餐館可以讓自己的口碑飆升……大到一種觀念、一樣發明,小到一種產品、一家新開業的飯店,無所不能及。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解答了這三個問題,也可以有的放矢遏制一些不好的風尚,比如說離婚潮、犯罪率、青少年吸煙等等。

世界的奧秘宛若近在眼前。

瞭解到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何格拉德威爾的著作《引爆點》能夠激起如此多人的興趣。在《引爆點》第2版原版書的前面,有長達幾頁對這本書的讚譽,他們有來自各種報紙雜誌的媒體人,也有暢銷書作家、管理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企業家等各領域知名人士。

格拉德威爾的流行理論包括三部分。第一是個別人物法則,就是我前面講到的包括我的同事小新在內的三類人:聯繫員、內行和推銷員;第二法則是附著力因素,這條法則講的是流行事物本身所應具備的要素,它應該具備能讓人過目不忘或者至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附著力,比如iPod漂亮的外形和一般隨身聽無法比擬的容量;第三法則是環境威力法則,意思就是發起流行的環境極端重要。注意,不是重要或者很重要,而是極端重要,甚至外部環境的一個微小變化,都能決定它流行或者不流行。格拉德威爾舉的一個例子是,紐約地鐵站牆壁上的塗鴉對地鐵站犯罪率升高有很大責任。清洗掉塗鴉,並且對小錯誤(如逃票現象)嚴加懲處之後,地鐵站的嚴重犯罪就開始減少;再比如,格拉德威爾所引用的一個社會心理學上的例子—150法則,其意思就是,當一個組織的規模超過150人時,組織成員之間的溝通就開始存在問題,層級之間的界限也開始嚴格。

格拉德威爾在這本書中所要傳遞的一個核心思想是,能否發起或斬斷流行——這要視流行的性質而定,是想賣出一件產品,還是想消滅禽流感——很多時候取決於一些微小的因素。而這些微小的因素能夠影響世界。

在這本書的結尾,格拉德威爾意氣風發地說,別看我們身處的世界看上去很堅固,或者說很頑固,雷打不動、火燒不化,其實只要找到那個點,輕輕一觸,它就會傾斜。這個點,就是格拉德威爾所說的“引爆點”。希臘神話中,扛天的巨人是半人半神的提坦族的一員,名字叫阿特拉斯,引爆點就好像是阿特拉斯身體上的敏感部位,一觸,阿特拉斯就會發笑,阿特拉斯聳聳肩,地球就會發生變化。

3

格拉德威爾在1987年開始供職於《華盛頓郵報》,他的報道領域是商業和科技。隨後,他成為《華盛頓郵報》紐約分部的主編。從1996年開始,他成為《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2000年,他出版了這本《引爆點》。

《引爆點》也“引爆”了格拉德威爾的聲名。他創造的名詞“引爆點”和他的流行三法則,已經成為商業理論上的新經典。2005年,《時代》雜誌將格拉德威爾列入世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名單中——這個名單應該為關心世界的人所熟知,列入其中的有多位政治家、大企業領袖以及具有深刻影響力的學者和思想家。也是在這一年,他出版了他的新著《眨眼之間》(Blink)。《眨眼之間》和《引爆點》一樣,出版後引起報紙雜誌的瘋狂追捧,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始終高居《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書的榜首,格拉德威爾標誌性的爆炸頭也出現在各種媒體上。

世界對格拉德威爾的這種歡迎並不出人意料。所有人生來都有一種衝動和好奇心,想要瞭解我們身處的這個紛繁的世界究竟如何運行,以及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它,我們同這個世界的關係究竟怎樣?普通人的回答,很少能超出幾個大腦早已做出的界定: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凱恩斯的“調控”、哈耶克的“自發生成秩序”、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而變革者則提出理解世界的新方法:凱恩斯在對斯密進行修補;弗洛伊德另闢蹊徑;畢加索挑戰馬蒂斯;愛因斯坦修訂牛頓為大自然的“立法”;德魯克對組織進行研究,提出“知識工人”與受雇階層的理論。

現在看來,把格拉德威爾和那些偉大的名字列在一起似乎有些不合適。但在本質上,格拉德威爾和他們是一類人,都屬於有新意的變革者。對一位有新意的變革者來說,重要的是提出理解世界的新方法,甚至能夠因此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看,他的專業背景反倒顯得無所謂。格拉德威爾的兩本書都是各種學科的結合體,包括了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各門學科的理論。

正如以賽亞·伯林所說,值得尊敬的知識人是提供理解世界鑰匙的人。格拉德威爾的流行理論,就是一把新鑰匙,一把理解世界的新鑰匙。

這把鑰匙頗有萬能的意味在其中。在當下,對格拉德威爾的理論做出最熱烈反應的是企業界和商界。因為在企業界和商界,格拉德威爾的理論對商業決策很有幫助,這種幫助有時甚至非常直接。而他在書中所引用的例子,很多也是商業案例。但是,格拉德威爾的流行理論並不僅僅局限於商業管理上,它提供了一種理解世界的普適方法。而這種方法,舉個簡單的例子,可以拿來看待“超級女聲”效應,芙蓉姐姐在網絡上走紅的現象,還能夠解釋曾經非常流行的對食物中毒的恐慌。它讓我們認識身邊的“小新”,發現什麼是“地鐵站的塗鴉”,什麼是流行事物的“附著力”。

不相信?你可以讀完這本書,然後用它的理論來分析身邊的流行事物,比如iPod為何賣得這樣好,為什麼每個人都在讀一本同樣的暢銷書等。你會發現,關於這個世界的新的一扇門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