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內心的無能為力,來自對世界的恐懼 > 依戀理論和家庭領域 >

依戀理論和家庭領域

很多年之前,一位名叫約翰·鮑爾比的英國精神病學家,提出了一個極其簡單但卻十分具有爭議性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在其隨後的職業生涯中,這個問題成了他的研究重點,並提出了依戀理論。

鮑爾比、瑪麗·艾恩斯沃斯還有其他學者將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分為五種類型:安全型(secure),焦慮型(anxious),迴避型(avoidant),矛盾型(ambivalent),混亂型(disorganized)。每種類型的依戀都能夠通過自我認知領域產生影響,從而促使人們的生物領域做出反應。

安全型依戀

你們有沒有在遊樂場觀察過一些孩子和他們的母親?有些孩子在探索其他事物的時候,會頻頻回頭投入母親的懷中。當孩子在某個地方停下來的時候,父母也會隨之停下來,疼惜地看著他,耐心傾聽他說的話。然後,會揮手示意讓孩子繼續去探索那片小天地。

如果孩子受了傷,開始大聲哭泣,母親就會立馬去安撫他,讓其平靜下來,並且鼓勵他再次去探索外面的世界。這些孩子在母親離開的時候,會表現出不滿。母親回來的時候,他們會立刻跑上前去擁抱她們。通常也會和母親分享他們的畫作和玩過的遊戲。

毫無疑問,在這些孩子的眼裡,他們的母親是一位十分重要並且能為他們提供保護的人。這就是安全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

在遊樂場,一些孩子只願意待在母親身邊,看著其他孩子玩耍,而不願意離開母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多次見過這樣的孩子,他們寧願黏著父母,也不願意去玩我診所裡色彩斑斕的玩具。

要是父母試圖離開診所,那麼這些孩子就會大聲哭泣表示強烈抗議,拒絕和母親分開。這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保護過度,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一旦孩子開始哭泣,那麼母親就會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盡其全力去安撫孩子,生怕一個小小傷口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危害。

我曾見過這樣一位母親,他對自己五歲的兒子十分愛護,害怕他受到任何傷害,甚至不允許孩子用紙做一把寶劍。孩子從父母親的這些行為中感受到了父母對他們的看法,從而認為自己在父母的眼中是軟弱無能的,自己無法保護自己。這就是焦慮型依賴。

迴避型依賴

我曾經見過有個孩子在玩耍的時候弄傷了膝蓋,當他哭著跑到父母面前尋求安慰時,父母卻表現得十分冷漠,只是對孩子說:「能不能像個男子漢?」

若是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孩子便不會再希望從父母那裡得到安撫。因此這種類型的孩子來到我的診所時,並不在乎父母是否離開了診所,等到父母再回到診所,他們也不為所動。

在這些孩子的眼裡,父母就和陌生人一樣,並無二異。在這些孩子的自我認知領域,他們認為自己是無存在價值的。因此,他們大多沒什麼自信心,有的甚至十分易怒。這些孩子大多拒絕使用心智理論的能力,因為沒有人關心他的感受與想法,所以他也就不願意去瞭解別人的感受與想法。

這類孩子會無視自己對他人最佳狀態產生的影響,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他們無法和周邊的人長久保持良好的關係。這就是迴避型依賴。

矛盾型依賴

一些孩子在受傷後會去尋求父母的安慰。有的時候,父母會非常疼惜地安撫他,而有的時候,父母卻會無視孩子的求助,前者是安全型依賴,而後者則是拒絕型依賴。父母的這種反覆無常的行為讓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是否該去尋求父母的關懷?也不知道在他們的父母眼中,自己是否重要?

在我的辦公室裡,這種類型的孩子要是發現母親離開房間,他們會極其不安,心情焦慮。一旦母親再次進入房間時,他們會對母親大發脾氣。他們的情緒通常不太穩定,極容易產生恐懼情緒。因為這些孩子不能相信任何一個人甚至是他們的父母。這就是矛盾型依賴。

混亂型依賴

有些孩子只會站在遊樂場的邊緣,不會參與到其他孩子的活動之中。如果他們的膝蓋受傷了,他們也許會轉向父母去尋求安撫,不停地觸碰父母,想要求得一個擁抱。這種類型的依戀十分怪異,和矛盾型依賴完全不同。

這類孩子在我的診所時,會表現得十分孤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在精神病學中,我們將這種行為稱之為「精神錯亂」(psychotic)。我認識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喜歡前後搖晃,或者站在房間的角落中。這些都是自閉症兒童的表現,不過這個孩子各方面都很正常。他十分害怕周邊的環境,不確定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另外一個前來尋求治療的孩子,他因為太害怕,甚至不願意進我的辦公室。而這個孩子的父母並沒有試圖去安慰他,反而十分害怕他們孩子的這些表現。父親沒有辦法只好把他抱進了辦公室,這個孩子也並沒有反抗,只是站在原地,然後開始前後搖晃,四處張望就是不看我。

一般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因為孩子遭受到了虐待。這些孩子從來沒有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他們覺得自己毫無用處,是不值得被別人尊重的。這些孩子很難與他人交流,也基本不會與外界交流。如果身邊的人一直在惡意虐待他們,那麼他們還有必要去瞭解別人對他們的想法與感受嗎?這就是混亂型依賴。

一些父母在讀到這幾段話的時候,心中已經出現了恐慌,害怕自己沒有和孩子建立起正確的依賴關係。其實不必過於擔心,孩子們會以自己的方式來回應這個世界,回應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回應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我的兒子從上幼兒園的第一天開始就十分焦慮。他無法適應從家庭領域到社會領域的轉換。

第一天從幼兒園回到家,他就坐到了我的腿上,十分依賴我,然後我們開起了玩笑,他笑得前仰後合。沒過多久,儘管我還在房間裡,但是他走開了,選擇自己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不過,他還是會時不時地跑回房間,看看我是不是還在。但是到了第二天,他就和我待了幾分鐘,隨後便獨自和新認識的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了。儘管一開始他表現得十分焦慮,但是他對我並不是焦慮型依戀。

練習

你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

現在想一想你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屬於哪種類型的依戀?如果你已為人父或人母,就好好思考一下你養育孩子的方式。這點十分重要,因為最佳狀態療法認為:由於四個領域的相互影響,孩子與父母無論建立何種類型的依戀關係,他們在當前都已經做到最好。但是如果我們認為某種依戀關係比另一種好,那麼我們就沒有真正學會使用最佳狀態療法。
最佳狀態是不需要評判的,因為每個人當前所處的狀態都是最佳狀態。當讀到一個孩子與父母積極互動的故事,或是看到一個對孩子漠不關心的母親,我們的感受肯定大不相同。現在,我希望你從最佳狀態這個角度來重新理解這幾種依戀類型。你不需要去喜歡或者忍受其中某種依戀,但是請仔細思考一下,你與父母之間是何種依戀關係?四個領域又是如何影響你和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的?
思考過後,如果你認為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非安全依戀或者焦慮型依戀關係,你又是如何看待這種依戀關係。也許就是造成你焦慮恐慌,缺乏自信,難以成功,或是你當前最佳狀態的其中一個主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