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內心的無能為力,來自對世界的恐懼 > 心智理論和自我認知 >

心智理論和自我認知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大部分人在4歲左右就具備了心智理論的能力。想像一下,一位父親正在花園裡剪玫瑰,他的孩子就陪在身邊。這時,一根花刺刺傷了父親的手指,他疼得叫了出來。孩子立刻跑過去查看父親的傷口,還給他拿來了創可貼。這個孩子體會到了父親的痛苦感受,也領會到了他當時的想法。

我們把想要瞭解他人所感所想的行為稱為「共情」。人們擁有的共情能力是人類的特性和優點。我們會被關心我們的人所吸引。能夠領會他人想法意味著你是一個「受歡迎的人」。我們喜歡與照顧我們感受的人相處。因為這些人對我們的所感所想表現出了興趣,讓我們感覺很好。我們只有懂得他人的想法和經歷,才會做出共情反應。

不過,我認為共情定義的範圍過廣,其不單單是指對他人想法的理解。因此我便提出了「自我認知(Ic)」這一概念。我們真正關心的是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感受,這也會對我們的自我認知產生影響。

從進化角度看,自我認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百萬年前,人類出現,為求得生存,判斷他人是否把自己當作獵物比判斷他人是否飢餓更為重要。前者瞭解的是他人對我的看法,後者則是瞭解他人的感受。一旦你確定自己不會被吃掉,你便更願意分享自己的食物,緩解他人的飢餓。

4歲的孩子對她的父親產生了共情反應,體會到父親的感受,父親也會因此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並讚揚女兒對他的關心。父親的認可同時也會提升女兒的共情能力。從父親的眼中,女孩看到了自身的價值,並感到了愉悅滿足。正是這種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給我們帶來了愉悅和滿足感,讓我們組成了一個個家庭,部落和社會群體。

心智理論能力是前額皮質具備的功能之一,而正是因為擁有前額皮質,人類才能進化成現在的模樣,並在眾多物種中脫穎而出。前額皮質會將我們對他人行為和想法的感知傳遞給大腦邊緣系統。然後,邊緣系統——這個情感操控室會將這些感知貼上情感標籤。比如:「覺得很舒心——這個人知道你想要什麼,並且還會為你提供一定的幫助」,或者「感到很害怕——這個人一點都不在乎你的感受」。

一個人是不是在用心傾聽,有沒有關心你,還是毫不顧及你的感受,我們對這一切都心知肚明。心智理論的能力讓人們能夠主動,並持續不斷地分析出他人的想法與感受,尤其是他人對你的想法與感受。分析後得出的答案會讓我們做出相應的反應,同時也可能會觸發我們的恐懼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