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強勢談判心理學 > 用談判方式教育孩子更有效 >

用談判方式教育孩子更有效

據調查發現:46%網癮青少年在童年期受過重大生活的創傷。94%的孩子對父母有敵意,52%的孩子評價父母缺乏溫暖和理解。

張明是一個性子溫和的人,平時很少拒絕別人的要求,也絕不與人動怒。他的兒子性格卻不大像他,活潑調皮,很難服從管教。這天,妻子不在家,只剩下張明和兒子兩個人。給兒子做好了飯,張明犯起了難。兒子不喜歡吃飯,平時都需要妻子哄著兒子才會勉強吃一些。如今要讓自己去哄兒子吃飯,張明一時不知該從哪裡下手。

果不其然,他剛一把飯端到兒子面前,兒子就嚷嚷著要吃零食,說自己不想吃飯。張明耐心勸導,但是兒子始終不肯聽他的話,不停地吵鬧。張明沒辦法,便對兒子說:「吃完飯就讓你吃零食。」他想兒子應該會樂意於這場小小的交易。

「不可以,吃完飯就沒有肚子吃零食了。」兒子說。

沒想到兒子會這麼說,張明只好再次妥協。他將碗裡的飯往外扒出去一點。說:「乖,那你把這些飯吃了,就讓你吃零食。」

兒子看了看碗裡的飯,搖了搖頭。「不行,我吃一點就會飽,飯太多了,我還是吃不了零食。」

看見兒子的態度似乎有了些鬆動,張明心裡很高興。他把飯又往外扒出去一些,份量只有原來的一半了。「看,現在只有半碗飯了,你把這半碗飯吃了吧。」

兒子見爸爸這般容易妥協,膽子就更大了,他拿起飯碗,把飯又往外扒出去一些。這一回,碗裡的飯只有原來四分之一的份量了。他高興地對爸爸說:「這回好了,吃了這些我就有肚子能吃零食了。」很快,兒子把碗裡份量很少的飯吃了個精光,歡天喜地地去吃零食了。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那麼上面故事裡所講述的情節你一定不會陌生。很多父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開始的時候,爸爸做出「吃完飯就讓你吃零食」的讓步,只是想用來換取兒子的讓步。但是有了這第一次的讓步,接下來他便一直在不停地妥協。因為兒子的立場始終沒有動搖,只是在最後關頭以吃小小一碗飯結束了這場談判。兒子吃的那一小碗飯,其實只是一個「以退為進」的小小策略,最終還是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以零食當飯吃。從談判的角度來看,這位父親是失敗的。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需要不停地與孩子談判的過程。父母需要在妥協與不妥協之間掌握好自己的分寸,否則過分溺愛或過分嚴厲都會導致教育的失敗,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比如說給孩子斷奶,媽媽對孩子的愛很可能會讓斷奶的過程變得更加艱難。第一次,媽媽不讓孩子再喝母乳,孩子哭了10分鐘,媽媽不忍心再讓孩子哭下去,便妥協了。到了下一次孩子想喝母乳的時候,就會哭更長的時間,15分鐘、20分鐘,直到母親再像上次一樣妥協。在這裡,孩子的「哭」就是他的籌碼,他一次又一次拋出自己的籌碼,母親一次又一次妥協,他就知道自己的籌碼是有用的,便會不停地使用。連幾個月大的嬰兒都懂得與父母之間的這種談判策略,更何況是正在成長過程中的小孩子,這些小孩會更聰明,更能洞悉父母心理,也更懂得怎樣做才能讓父母妥協。

除了上面講到的讓嬰兒斷奶、哄孩子吃飯,在很多方面我們都需要踐行這種與孩子談判的思維。比如,讓你的孩子學會穿衣服。大部分小孩都覺得穿衣服很難,在學習穿衣服的階段很容易放棄,哭著鬧著要大人幫忙穿。在這種時候,如果家長屈服於孩子的哭鬧,每次都幫他們的忙,那麼你的孩子很可能要到很晚才能學會自己穿衣服。與其向孩子妥協,不如與孩子談判。小孩子都很喜歡漂亮的東西,衣服也不例外,總有一兩件衣服是他特別偏愛的。如果你把「穿那件你最喜歡的衣服」作為交換條件,他學起穿衣服來,就會比以往更有動力,不會那麼輕易就放棄。

另外,很多家長都會頭疼於孩子的無理取鬧。愛玩本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希望父母可以陪伴自己玩耍,但是如果父母耽於工作沒有時間陪自己,一些孩子就會選擇吵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這個時候,與其用耐心勸慰或是大聲呵斥孩子這樣的方法來消耗你的時間與精力,不如與他玩些「小花招」。例如,向他描述自己忙完工作以後將會陪他在一起玩的小遊戲,給他講的小故事,讓他對你忙完以後的那段時間充滿憧憬,從而暫時安靜下來讓你去忙自己的工作。這個「小花招」的實質就是讓他明白,暫時的讓步可以為他換取更大的利益。而這種談判的結果,實際上對你們雙方都有利。

在與孩子談判的過程中,除了要講究自己的方式方法以外,保持住內心的底線也很重要。一方面,父母應該清楚自己容忍孩子的底線,如果孩子的有些行為確實超出了底線,而你又不加以制止,就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的過分任性。另一方面,過分嚴厲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在你的粗暴面前變得自卑,沒有安全感。所以,父母對孩子進行談判式教育,心中既要有一個不過分溺愛的底線,也要有一個不過分嚴厲的底線,在這一前提下與孩子進行談判,才能保證你的教育方式能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