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只因目中無人 > 第二節 人生的維度 >

第二節 人生的維度

人生的維度又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格局,或者一個人的境界,但『格局』『境界』這些詞不太容易理解,中國的文化需要去『悟』,而西方文化講求規律,有章可循,下面我用西方心理學的一個分支——NLP的方法來跟大家解構一下『格局』和『境界』。

NLP有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叫『思想健身室』,這個工具可以有效地訓練一個人的格局和境界,這個工具由三個維度組成,分別是『位置感知法』『時間線』和『理解層次』。(附思想健身室圖)

位置感知法

我們看待一件事情,往往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往往會得到片面的結果。我們可能會按照自己過往的人生經歷去解讀整個事件,甚至會投入過多情緒,反而失去了客觀與冷靜。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我們在看待一個事件的同時,能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我們就能更加立體地看待這個事件。一個總能從多角度看待一件事的人,是一個智慧的人,因為智慧源自多角度視野。

NLP的『位置感知法』,就是給大家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從更多的角度看問題。

也許有讀者會說,這不就是換位思考嗎?不完全是,因為換位思考只有兩人位置轉換,而更重要的是,當只有兩個位置時,這兩個位置往往是對立的,因為結合了自身強烈的情緒,一個人很難換到對方的位置去思考。而在NLP的『位置感知法』中,有『第一身』『第二身』和『第三身』三個位置。這三個位置中的『第三身』是一個中立的抽離角度,因為有了這個位置,換位才會變得可行。

第一身:從自己角度看待問題

第一身就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是一個主觀的角度。用第一身看待問題,是結合了自己的觀點、信念和情緒去解釋自己看到的事件,對事件的描述是從自己的眼、耳、身體來看、來聽、來感覺的。

用第一身思考問題的人,有主見有立場,但是也會固執於自己的看法,不能瞭解對方的感受,對問題的看法會非常偏頗。用第一身看待問題的人,在衝突中往往會指責、苛責對方。

第二身:從對方角度看待問題

所謂『第二身』,就是站在對方立場看問題,此時你不是自己,而是對方,你的思考和你的情緒都是對方的思考和情緒。當你能夠做到這一點時,你就擁有了『同理心』。同理心是一切關懷的基礎,只有擁有了同理心,才可能與對方連接,也更可能去規範自己的行動。打個比方,當你自己在家坐在沙發上時,你可能會選擇一個自己舒服的姿勢,哪怕那個姿勢不優雅也無所謂。但是當你有客人在家時,即便你還是坐在同一張沙發上,你的姿勢也會出現變化——因為你會在意客人對你的看法,其實這時你就是在用『第二身』看待自己,從客人的角度看待你自己的行為。

如果一個人能夠經常站在第二身思考問題,他比較不容易和別人起衝突,也更能未雨綢繆。用第二身看問題,就好比下棋,在我落子之前,我會考慮對方可能怎麼走,這樣的思考會讓一個人看得更遠,自然也會走得更遠。

第三身:從抽離角度看問題

如果說第二身看問題算是『換位思考』,那麼第三身看問題就是『抽離事件去思考』。

第三身的思考是怎樣的呢?舉一個例子,當你和伴侶吵架的時候,你的孩子是怎麼看的呢?或者你的父母又會怎麼看呢?如果不是家人,你的朋友、鄰居甚至陌生人又是怎麼看的呢?

第三身,就是用與事件無關的人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第三身看待問題有什麼好處?第三身看待問題可以讓人保持抽離的狀態,當你與這個事件無關的時候,你會更加客觀理智,甚至看到事件的更多細節。我們所面臨的矛盾、衝突及問題,通常是由很多情緒包裹著,抽離則可以去掉情緒重回理智。第三身看待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冷靜,不至於完全被情緒湮沒。

還記得本章開頭講到的胡總的故事嗎?其實他的思維方式就是符合這種『位置感知法』。

當導遊帶我們去購物點購物時,一般的人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覺得此時購物是不划算的,這就是『第一身』的位置。而胡總呢,他不光考慮自己,還考慮到了導遊,此時的導遊就是『第二身』——如果我自己購物了,導遊就有提成,自然會開心;如果導遊開心了,以後幾天必然會盡心盡力地服務,其他團友也會開心。當他考慮到其他團友的感受時,他已經去到『第三身』的位置了。當然,『第三身』除了團友還有其他人——親友,如果自己給他們買了禮物,他們也會開心。然後他又回到『第一身』他自己,如果收到禮物的親人朋友開心,他自己也會開心。當他考慮到了這些以後,自然而然就作出了在景點購物這個決定。大家有沒有發現胡總考慮問題是三個位置全部都用到了呢?

而在日本東京吃飯排隊時鬧事的那位老闆呢?他只會考慮他自己,他覺得自己是老闆,別人就應該像伺候皇帝一樣伺候他,哪裡都要為他開綠燈,稍微等候一會兒似乎就是侮辱了他。他不能考慮到這個考察團安排者為什麼要這麼安排,不能考慮到其他團友的感受,也根本考慮不到在日本人面前這樣的表現會使中國人的形象受到多大影響。他的思想中只有自己,當一個人心中只有他自己的時候,就算他偶然成功了,結局也是可想而知的。因為,沒有人願意與這樣的人相處。

NLP說,一個選擇沒有選擇,兩個選擇左右為難,三個選擇,才是選擇的開始。當你有三種位置看待一個事件的時候,你才真正擁有了真正的選擇,你就擁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在一個系統中,擁有更多靈活性的人會擁有更多的資源。同時,當你真的能夠有更多選擇時,你就自由了。

因此,一個多維度的人,擁有更多的資源和自由,當然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

時間線

大多數人都能將自己經歷的時空形成一條線,這就是『時間線』。『時間線』是一個穩定的潛意識結構,或者說,是一套內在記錄時間的心理程序。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記錄時間的方式,比方說我們怎麼知道哪個事件是已經發生的(過去記憶),而哪個事件還沒有發生(未來計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我們的大腦裡對不同時間發生的事件有著不同的記憶位置,這些位置能夠按時間的順序連成一條線,而這條線就是『時間線』。

人們通常會將這一條線分為三段——『過去』『現在』和『未來』。

當我們思考的時候,思想的內容大部分會和『時間』有關係。這是我們頭腦的奇妙功能之一。我們可以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想著『過去』比較困難的時候,想著『現在』的舒適,同時,想著『未來』要買一棟更好的房子。而我們以前可能都沒有察覺到,原來當我們在想著不同的時間點時,我們的眼睛很自然地會轉向不同的方向,甚至我們的手也會在講著不同的時間點時『指』向不同的方向。

當我們將自己置於不同『時間』時,我們的想法就會出現變化,這些變化又會使得我們的行為出現變化。

我知道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美麗的女孩,在10多歲的時候出了車禍,車禍使她失去了雙腿。她整天以淚洗面,甚至在絕望時想要自殺。她每晚必須靠安眠藥才能入睡,因為每次閉上眼睛就會出現車禍發生時的畫面。

她在這樣的悲痛中生活了好幾年。有一天,一個朋友來看望她,她目光呆滯,滿腹牢騷,抱怨自己有多麼不幸。聽完她的抱怨以後,她的朋友說了一句話突然敲醒了她。她的朋友說:『你今年還不到20歲,你打算未來幾十年的人生都在這樣的抱怨和憤怒中度過嗎?』

朋友離開後,她還一直琢磨這句話。是啊,我還不到20歲,我未來的人生或許還有幾十年。在過去這幾年我每天都生活在灰暗中,怨恨一切,父母家人都因為我而愁眉不展,這幾年我和我身邊的人彷彿生活在地獄一般。我的腿傷已經恢復好了,未來還那麼長,我還要以這樣的狀態生活幾十年嗎?幾十年後,我的父母早已過世,難道我給他們最後幾十年的記憶都是如此悲傷與痛苦嗎?

她含著淚細細思考了一整夜,她不想要這樣的未來。她的人生只是在過去發生了災難,而未來尚未發生,她或許還有選擇。她希望擁有開心的人生,希望身邊的人能夠快樂。

當有了這樣的覺悟以後,她變了。她開始積極地參加康復鍛煉,甚至開始準備考大學,並且開始嘗試在網絡上寫小說。慢慢地她變得小有名氣,甚至有些出版商主動找她合作出書,當他們見到她第一眼時根本不敢相信——這個文字如此細膩、活潑、積極向上的女孩,竟然是坐在輪椅上的女孩!而她的笑容那麼美麗,和別的正常的姑娘一樣,充滿了朝氣和快樂。

這是一個把時間由過去轉到未來的案例,有人說一念之差,一個人就天差地別。而這個女孩的這一念,從過去調整到了未來,她就完完全全地發生了變化。

我們再來看看從現在到未來的好處,很多修煉的方法都讓人活在當下,其實,有時活在當下,也會成為一種困境。比如,當你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們的時間焦點就會聚集於當下,這時,困難會顯得特別大,整個人都會被困難所包裹,很難找到解決方案,如果這時候你能夠把時間框架移到未來,就不一樣了。

試想一下你過去是否遇到過一些困難,當時感覺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了,如失戀,可是現在回頭一看,是不是覺得當時的自己很可笑?同樣,你今天的困難,如果從未來的時間框架來看,你也許會覺得是『小菜一碟』。各位讀者,如果你今天真的遇上了一個大困難,請你問問自己這個問題:『當我60歲寫回憶錄的時候,我會如何寫自己的這一段歷史呢?』

我經常跟我的導師團的導師們說:『你今天的困難,都將是你未來講課的案例!』同樣,各位讀者請記住,不管今天你遇到了多大的困難,都將是你未來講給兒孫聽的精彩故事!

理解層次

愛因斯坦先生曾說過,人類的困境源於人們往往在製造問題的層面解決問題。我以前對這句話一直不太理解,因為太抽像了。直到後來學習到了NLP中的『理解層次』,才讓我有了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理解層次』最早是由人類學家格雷戈裡·貝特森為行為科學的心理機制提出來的,後由美國NLP大學執行長羅伯特·迪爾茨從中提煉和發展出來的一項NLP技術。理解層次是指個體或組織的各種活動所在的不同層次之間的等級以及相互影響的關係。每一層次都會與其下面的層次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高層次上發生的改變必然向下『輻射』,從而在低層次上發生相應的改變。當然,在低層次上也可能發生改變,但不一定能夠影響到高層次。

『理解層次』可以讓我們從不同層面理解事物,拓展我們的思想藍圖,極大地豐富我們處理問題和達成效果的方法。它也能幫助使用者明白如何從困惑中突破,並且與自己潛意識中的深層力量聯繫,使得人生策劃方面更有效果。

理解層次一共分為6層,因為高層次的改變會向下輻射影響到低層次,所以,當在低層次遇到問題時,在高層次上解決就會變得輕而易舉。越往上走,越抽像,境界卻越高。一個人若能養成在最高的幾個層次中思考的習慣,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大家甚至聖人,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境界。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理解層次的結構:

1.環境(Where and When)

什麼叫環境?

『環境』就是何時、何地,即外界的條件。世界上的種種人、事、物、時、地、金錢和設備等都屬『環境』。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說,我們想換個工作、換個房子、離開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創業,這些問題可以簡單地稱為外在的問題,這些外在問題可以說就是『環境』。

『環境』既可以成為我們的資源,也可能是我們的障礙。比如說,有人說你工作做得不夠好,如果你在環境這一層次尋找理由,你可能會說:我的資源不夠,同事不配合,現在市場環境那麼差,等等。總之你的障礙存在於『環境』中。

2.行為(What)

行為這個層次所指的是『做什麼』或『什麼沒有做』,主要是指你自己的行為,也就是在環境中的我如何運作。

比如,各位讀者此刻的行為就是在讀書,有些或許會做筆記,有些會一邊喝茶一邊讀書。『讀書』『做筆記』『喝茶』這些都是行為。

3.能力(How)

能力層面是如何做的問題,它涉及選擇、策略和資源等。能力決定一個人能夠做或不能做哪些事情。

這個層次涉及一個人的選擇機會。每一個選擇都是一種能力,故此選擇越多,能力越大。我們一般說的能力,表面上指的是技能,如會一門語言,會一種軟件,會一門技術,等等。除了特定的能力,也包括一些綜合能力,如擔任一個管理職位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問自己:我能勝任嗎?這個勝任,並不是某一種單獨的技能,而是很多能力的組合。

比如參加一場談判,談判結果理想,你可能會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談判結果,是因為你本來就具備良好的談判能力。

到哪裡?做什麼?用什麼方法做?這是我們每天都會思考的問題。所以,在『環境』『行為』和『能力』這三個層次思考的人我們稱為普通人。這些我們經常接觸的層次其實是由更高的層次決定和主導的,但是更高的層次卻不是我們能夠經常意識到的層次,甚至根本不會去想,常常被忽略。更高的層次就是我們的『信念』『身份』和『靈性』這三個層次,它們由潛意識所控制著,往往不是一般人所能明白的,卻是人生成敗苦樂之決定因素。可以說,環境至能力這三層,只不過是另外三層在現實生活中的顯示而已。

4.信念(Why)

為什麼要做?這樣做有什麼意義?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他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形成一套相關的信念與價值觀。這是我們做或不做一件事情的理由和動力。信念和價值觀決定了人們做每一件事的標準,但是這種標準並不會時常在意識層面體現,而是在人的潛意識中。所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打個比方,你是怎樣選擇一份職業的?以什麼為標準?是自己的喜好、收入,又或者是社會地位,還是你順從父母?

我們看電影《無間道》裡面的臥底,他們工作辛苦、危險,甚至可能到死都沒人認可他們的付出,可是他們為什麼還肯做這個工作,甚至帶著極大的熱情去做,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或許就源於他們的價值觀和信念,他們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

信念是怎麼形成的呢?信念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的。在第三章《限制性信念》中,我們已專門講了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信念的作用,這裡不做贅述。

5.身份(Who)

身份,其實就是一個人在回答『我是誰』的問題。怎麼看待自己?如何給自己定位?或者描述出自己的定位,這就是身份層次。

美國最傑出的商業哲學家吉姆·羅恩說過,達到目標最有價值的一件事,不是你獲得了你想要的東西,而是當你努力獲得你想要的東西時,你變成了哪一種人。

變成了哪一種人為什麼如此重要?因為『身份』決定了一個人的『信念』,而『信念』指導著你的『行為』,而『行為』創造了你生命的成果。換句話說,身份決定了你的命運!

有一個小男孩,非常聰明,但是也很頑皮,老師和家長都拿他沒辦法。他的這種情況讓大家很困擾,應該怎麼辦才好呢?後來學過NLP的老師想了一個辦法,讓他成為紀律委員。結果你猜發生了什麼?自從他成為紀律委員之後,他的行為就改變了很多,不僅上課遵守規則,平時見到其他同學擾亂課堂秩序,他也會約束同學。他的父母和老師並沒有在他的行為層面做特別的努力,但是自從老師給了他紀律委員這個身份以後,他的行為就開始符合這個身份了。

即便是一個小孩子,他都會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因為身份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

6.靈性(Who else)

靈性這個層次是我與世界上其他人、其他事物的關係。當一個人在思考生命的意義時,或者一家企業在思考公司使命及對社會的貢獻時,便涉及『靈性』的層次。

我們來想想,你會為了什麼拼盡你一生的努力,甚至獻出生命?你會為了自己的利益獻出生命嗎?我想不會,幾乎沒有人會說『我要錢不要命』,但我們卻隨處可見為了孩子、為了家人、為了國家而犧牲生命的英雄。為了別人的福祉貢獻出自己一生精力的人並不少見,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為別人或為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每個個體的潛意識中都潛伏著為群體而貢獻的動力,這個群體可能是我們的家庭、社區、民族、國家,甚至是全人類。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追尋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個意義和價值就是我們的『靈性』層次。

在抗戰年代,有些革命者被捕後,不論敵人用什麼酷刑他們都不會出賣組織,是什麼讓他們擁有鋼鐵般的毅力?是什麼讓他們無論面對誘惑還是酷刑都不為所動?在我們的肉體之外,在自我的福祉之上,幾乎所有人都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就是『靈性』層面,這個層次要求我們去發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完成自己的使命。革命者覺得自己這一生的意義就是參與革命,為自己的同胞和祖國奮鬥,哪怕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們在絕境中也能表現出超出常人的堅韌。

每個人都有靈性的部分,只是大多數人迫於生存的壓力,而將靈性深深埋藏。靈性與生俱來,無須培養,只需要去喚醒。

北宋大儒、著名理學家張載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一種極高的靈性境界。如果一個人的『靈性』層次能夠被喚醒,他幾乎不用再做別的訓練或者引導,就能在某一領域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因為他會用盡一生去為更多的人作貢獻。一個心懷天下的人,他將感動天下人,天下資源也將為他所用。

『信念』『身份』和『靈性』是隱藏的層次,是一般人所意識不到的層次,這幾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層次,卻在無形中影響著人類看得見的『能力』『行為』和『環境』。因此,那些能從更高層次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人,我們稱之為『高人』,或者叫境界高的人。

理解層次讓我們簡單地認識到問題或困擾背後的原因,因而會更快地以『治本』態度去處理它。這也解釋了為什麼NLP的真義不在其技巧方面,而在改變人的心態方面。技巧只是改變行為或者增添選擇,而心態則是信念、價值、身份甚至靈性的層次。

為了能讓大家對『理解層次』有更多的瞭解,我給大家分享一個通過上層工作而改變下層行為的案例。

我一直都在堅持運動,這個習慣已經有20年了。

有一次,一位導師班的學員對我說:『團長,我真的太佩服你了,竟然能夠這麼多年都堅持運動,50歲還能保持這麼好的身材。』我看了看他那嚴重發福的身體,作為一名站在講台上工作的導師,是應該運動了。

我對他說:『你也可以啊!』

他說:『不行啊,我堅持不下去。』

『你喜歡做什麼運動?』(行為)

『談不上喜歡,只是身體越來越胖了,不運動不行啊!曾經辦過健身卡,可惜堅持不下去。』

『為什麼堅持不下去?』(信念)

『缺乏行動力吧。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大腦知道需要運動,可是就是沒有行動。』他摸了摸自己的肚腩,尷尬地笑了笑說,『時間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了,身體越來越胖了。』

我知道他卡在了信念層面,一方面他知道需要運動,但另一方面在潛意識中又有一些更深層次的信念牽引著他,導致今天想運動又不去運動的結果。這在心理學上叫『矛盾信念』。當然,我可以從信念入手,去處理他的矛盾信念,但這只是一次閒聊,不是專門的個案,時間有限,於是我決定從理解層次的更高層去試試。

『沒關係啊。我們廣東人認為,肚子大的人有福氣,一看你就是一個有福氣的人。』我先跟他開個玩笑,接下來切入身份層面,『只要不影響你講課就好,現在你的身材對一名導師來說有影響嗎?』(身份)

『怎麼沒有影響!我現在越來越難買衣服了,以前的衣服都穿不上了。』從他的回答中我知道他只看到導師形象方面的影響,我知道這是表層的,沒有太大的推動力,於是我繼續往深處推進。

『除了外表的形象之外,作為一名導師,你希望給你的學員樹立一個怎樣的榜樣?導師是一份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業,身教重於言傳,有時你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什麼,你希望你的學生從你身上學到什麼。』(身份)

他一下子表情凝重起來,呼吸變得深沉,沉默了好一會兒才回答我:『是的,團長,我要像你一樣以實際行動教學,而不是講一套做一套!』

我已經感覺到他的力量,但這份力量還不足以對抗他的矛盾信念,我決定上升到靈性層面,再推他一把。

『是的,作為一名導師,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所講,講自己所做,因為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家人都看著我們的表現。對了,你父母的身體還好吧?』

『我媽身體還行,我爸身體也不太好,經常生病,幸好有我媽在家照顧,我才能放心經常出差。』

『是啊,家裡有個病人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如果你現在不注意身體健康,你想想,未來會給你的愛人、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靈性)

我看到他的眼睛開始濕潤了,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我媽太苦了,年輕時照顧我們,現在又要照顧我爸,一輩子都為別人而活,我不希望我太太像我媽一樣。團長,我知道了,我一定會堅持鍛煉的!』

看著他含淚的眼睛,我知道他是發自內心的承諾,最後我給他下了一個心錨:『看得出你很愛你的太太,也很愛你媽媽,你是個好丈夫,也是孝子。以後去運動而內心又猶豫時,想想你媽媽,再想想你太太,我相信你一定會堅持下去的!』

『理解層次』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技術,如果我們能熟練地掌握這個技巧,可以談笑間去影響或改變一個人。因為我們掌握了理解層次,就掌握了人在不同層次之間相互影響的秘密:每一層次都會與其下面層次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高層次上發生的改變將必然向下『輻射』,從而在低層次上發生相應的改變。

格局與境界

通過對『位置感知法』『時間線』和『理解層次』這三個維度的理解,現在再回看我們前面講過的故事,你對什麼是『格局』,什麼叫『境界』是不是已經一目瞭然了呢?

什麼是『格局』?還記得胡大購物、張西鬧東京、小王騙粉絲的故事嗎?我們都能感覺到胡大的格局很大,而張西、小王的格局小,至於什麼是格局,又說不清楚。我們看一看這張圖(下頁右圖)就清楚了。

這是一張由『位置感知法』與『時間線』這二維坐標組合起來的九宮格,張西與小王只困在了中間的那一格,也就是第一身現在的位置,考慮的是自己目前的利益。因為他們被困在這麼一個窄小的位置裡,那格局當然小了。而胡大先生就不同了,他不光考慮他自己,導遊、團友、他的親戚朋友全在他的思想藍圖中;他不僅考慮現在,他還考慮過去以及未來,用上圖表示,九格全方位地包含在他的心胸之內,心胸如此寬廣,這不就是『格局』的最好演繹嗎?

那什麼是『境界』呢?我們通常會用高低來形容一個人的境界,那境界高的人高在哪裡呢?我們再來看一下思想健身室這張圖(左圖)。

這是在『位置感知法』與『時間線』這二維坐標建立的平面九宮格的基礎上,以『理解層次』為高度坐標建立的三維立體模型。所謂的『高』,當然就是理解層次的高層了,一個境界高的人,他通常從『信念』『身份』以及『靈性』的高度去思考問題。各位讀者還記得壹心理的合作夥伴黃偉強先生為什麼打動我嗎?是的,他打動我的地方就是,他想為整個心理學界做點事,通過互聯網搭建一個平台,讓心理學界的人能夠過上富足的生活。這個層面就是理解層次中的最高層:靈性。

還記得那些歷史上的偉人嗎?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他年輕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了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用佛法普度眾生。

孫中山為了建立三民主義,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毛澤東為了救萬民於水火,帶領工農紅軍,推翻舊勢力,建立新中國;德蘭修女一生致力於消除貧困,為窮苦大眾竭盡所能,於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些歷史上的偉人我想用一本書也寫不完,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心繫大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把這樣的人稱為境界很高的人,因為,他們的立足點在理解層次的最高點: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