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改變帶來醫治 > 3.3發展的遠景 >

3.3發展的遠景

如果一切都正常,我們在嬰孩期就會自然地產生相連感。當我們出生時,我們從一個溫暖、潮濕、漆黑,令人安心的環境進入到一個冰冷、乾燥、光亮,令人不安的地方。我們從媽媽的子宮—那裡可以自動的供應我們一切需要,到一個世界,是必須依賴會出錯的人,來照顧我們的需要。在我們滑出子宮頸進入光亮的一剎那,我們即是處在震驚的孤立情緒當中。

你只要看看新生兒,就可以知道那種完全孤立的樣子。然後母親接過嬰兒,抱他,對他輕輕說話。忽然嬰兒經過一種改變。他不再尖叫,她的肌肉放鬆了。他轉向母親尋求溫暖,食物和愛。他情緒上與母親的相連開始了。

隨著時間,孩子把母親的照顧溶化為自己的一部分。他開始存積被母親安慰的記憶。好像孩子把母親放入自己的記憶中。這種溶為己有的行為,使他得到愈來愈大的安全感。他有了一個倉庫,存積愛的記憶,在母親離開時他可以去汲取。

一個「自我安撫」的系統建立起來了,一個孩子可以在母親離開時,仍然和她有關係,因為她愛這個孩子。他不會馬上就有這個系統,因為他還沒有足夠的愛的經驗。經過千百回的接觸,記憶的足跡終於被建立起來。

當這樣的關係愈來愈強,孩子就踏入了另一個里程碑:他達到了「情緒對象的恆常性」。這個意思就是孩子可以恆常地經驗到自己是被愛的,即使愛他的人不在。並且他可以去愛不在的人,這個人是他已溶為己有的。

如果你曾經有過想到所愛之人所產生的溫暖感覺,你就知道這寶貴能力的豐富。如果當你害怕或在痛苦中,你想到愛你的人而得到勇氣、希望,你就是擁有情緒對象的恆常性。這個現象使得三歲的孩子可以一個人在後院玩而不驚恐,或是一個公司主管在辦公室獨自一人不要太太陪。他們都感到情緒上的安全,即使他們都是獨自一人。這就是耶穌在靈性上所求的,祂求父在我們裡面,祂的愛在我們裡面。

神對我們的方式是一致的。正如孩子發展出「情緒對象的恆常性」,我們在發展出「屬靈對象的恆常性」。當我們重生時,我們開始將神的記憶溶為己有。

當我們聽到聖經作者一再提醒人們要「紀念」耶和華所作的,祂帶領以色列人從這裡到那裡,祂又從這樣那樣的敵人手中拯救他們,這實在令人振奮。神喚醒我們屬靈的經歷的記憶,使我們得到激勵,與祂繼續向前進。我們建立對神的「屬靈對象的恆常性」,就是經由一年一年不斷信靠祂所存留的記憶。

一個孩子與母親之間的情緒的相連,始於孩子體內各種生理的、心理的、神經的過程。當他被養育時,他的身體和情緒開始發展。神按立母親成為「使嬰兒進入生命」的人,而養育的過程是神聖的。心靈的相連,驅使孩子進入人的領域,孩子也發展出對人類的歸屬感。

雖然自古以來母親直覺地知道與孩子相連的重要性,直到這個世紀科學家才開始研究這些現象。一九四九年有一個對育幼院作的研究。這些嬰兒身體的需要都被滿足了。餓了有人喂,尿布濕了有人換。然而因為照顧的人手不足,只有一部分嬰兒被抱及有人對他們說話。沒有被抱的嬰兒顯著地有較高的生病率及死亡率。而且,他們心理的成長不是緩慢就是停頓。這個研究,加上其他類似的研究,漸漸證明當嬰兒缺乏情緒的相連,他會生病或死亡,而成長也會受阻礙。

如果嬰兒在第一年相連得好,第二年他會開始學習一些獨立。然而在這個階段,相連的過程一樣重要。他需要情緒的安全感才能去嘗試他新發現的獨立。在穩固的相連關係中,他學習分辨好與壞,以及如何面對失敗。這安全感使他到公園,建立與朋友的相連,使他漸漸有自信,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當他在團體中感覺不錯時,他可再建立更進一步的情緒連結,首先與同性然後與異性,開始有約會的關係。

幾年以後,他會需要一個足夠與朋友或家人的依附,使他能離開家庭,去上大學或開始謀生。在那裡他會需要朋友,說明他進入成人世界,在那裡他會形成情緒的依附,支持他繼續生活,成為往後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