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改變帶來醫治 > 前言 >

前言

在祂裡面的改變

每個星期我都看到基督徒們受到各種情緒上的困擾:憂慮、孤單、關係破壞而傷心、怨恨、以及自己不適任之感。他們為這些問題掙扎經年,他們是受苦的人。

教會對如何照應這些人的意見分歧,一邊的人說,這些受情緒困擾的人是在罪中,他們「信心不足」,「不順服」或「沒有花足夠的時間讀神的話」。這些人指責受苦之人。

正如喬布的朋友,這些人會說:「神要教你一些功課。」「看看你還有的祝福。」「上帝正在試煉你。」「無論什麼環境總要感謝神。」喬布的朋友是說出了一些真理,但通常幫不了痛苦中的人。

喬布說:「那將要灰心,離棄全能者,不敬畏神的人,他的朋友,當以慈愛待他。」(伯6:14)喬布瞭解對在痛苦中的人,你如果只是以一些上述簡單的話告訴他,非但不能解除他的痛苦,還可能使他更遠離神。那受傷的人不只有一個問題,他現在有兩個問題了:他原出的痛苦,加上他不能活用別人給的答案的罪惡感。

多年來大家給情緒受苦的基督徒的幫助,已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正如喬布所說:「你們是編造謊言的,都是無用的醫生,惟願你們全然不作聲,這就算為你們的智慧。」(伯13:4-5)

面對這樣的幫助,受苦者不是學著假裝得到醫治而留在教會中,就是離開教會,因為發現信心對情緒上的痛苦沒有什麼慰藉作用。

另一邊的人試著伸出援手,去觸摸傷心之人,他們在教會中找不到可行之法,就轉去求助於心理學。通常心理學的方法成功了,傷心之人得到解脫。這些人於是落入迷惑,到底是神,還是心理學給與醫治?他們知道釋放來自神,但聖經上的論點在哪裡?他們只知道這樣行得通。

身為一個基督徒,一個心理學者,以及同為掙扎者,我曾站在藩籬的兩邊。我試過「標準」的基督徒的答案,把這個答案給自己也給別人,得到的結論與喬布一樣:那是無用的藥方。我也試過浸淫於心理學的洞察中,使它們看來比較像基督教的理論,這也行不通。

幾年以前我對神說:「我不幹了。我實在不知道什麼才能有幫助。神啊!如果有可以幫助的,你一定要顯明給我看。」以後的幾年,神帶領我走一條屬靈的道路,在其中他極有恩典地回答了我這個問題,這是一個簡單但我非常渴望得到答案的禱告。

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陷入教會的辯論,到底是心理學還是神學可以幫助人。我心裡有一個不同的目標。我要指出的是你的掙扎是有符合聖經的解決之道。你的沮喪、憂慮、痛苦、苦難、罪惡感之解決,在於你必須瞭解一些成長的工作——是你成長中可能沒有作完的,或一些可以使人得到醫治的改變工作。這些工作包括長大成熟,成為基督的形狀,也就是那位創造我們的主的形狀。容我解釋於下。

聖經上說我們被造是「照著神的形象」(創1:27),我們是被造成「像」神的。圖書館充滿著神學家所寫有關神屬性的書。他們把它分成兩類,一類是不可傳達的屬性——他是不變的、全能的、無限的、全知的、無所不在的。而他可傳達的屬性是——他是公義的、公平的、聖潔的、慈愛的、信實的。顯然我們無法反映出他不可傳達的屬性;但我們可以變得更慈愛更聖潔。我們愈是更像他的性格,我們就愈不會掙扎於情緒的問題。

使徒保羅寫到神呼召我們成為「預先定下傚法他兒子的模樣」(羅8:29)。他的意思是我們的目標是變得更像他。我們的問題就是要知道如何更像基督,我們這麼沒有力量去控制自己的飲食習慣,還怎麼能變得更「聖潔」呢?當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被燃盡了,還怎麼能變得更「慈愛」呢?

既然要變得像神不太實際,我們就用兩個方法來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我們會問:「這是情緒問題還是靈性問題?」如果我們在為情緒問題掙扎,我們就去找基督徒心理學家;如果是靈性問題,就打電話給牧師,我們假定我們的沮喪、痛苦、罪惡感、苦難和靈性的關係很小;它們似乎是兩種不同的類別。

但把我們的問題分成「情緒」問題和「靈性」問題的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我們所有的問題都出在我們不能反映出神的形象。由於亞當夏娃在伊甸園犯罪墮落,我們沒有發展出神的形狀,也不能按照被創造時的本意來生活。因此我們在痛苦中。

從我的靈程和專業上,我認定了四種神的屬性,如果我們好好培養,會大大改進我們日常生活的運作。神能在四方面作得很好,而這是我們這些神的兒女很難作好的:

1.與別人相屬

2.與別人分離

3.分別善惡

4.有成人的擔當

如果沒有這些基本的像神的功能來運作生活,我們可能停滯經年,沒有改變也沒有成長。在本書中我將解釋這四方面的發展,阻止我們得到它的阻礙,及幫助我們完成它的技巧。

由於我們生活在一個墮落的世界裡,我們在這四方面都有缺失。從失敗中轉變為在神的形象上成長,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但神應許我們「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知道耶穌基督的日子。」(腓1:6)

在我們開始學習在神的形像上成長,在祂裡面改變之前,我們必須先檢視神屬性的兩大品格——如果我們正確的瞭解,這品格能在我們奔走屬靈道路時,幫助我們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