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怪誕心理學2:不可思議的心理操控 > 聰明的漢斯效應 >

聰明的漢斯效應

不難想到,斯圖姆夫教授由於認可了一匹有智商的馬,受到很多同僚的抨擊,於是他更熱衷於對漢斯進行全面研究。斯圖姆夫是一個大忙人,深知所有的調查研究都要耗費大量時間。像大部分教授想到的一樣,斯圖姆夫把這個研究課題轉交給自己的學生去完成。奧斯卡爾·普法格斯特當時30歲,在柏林研究所工作,是一位志願者,當斯圖姆夫問他是否願意花大量時間陪伴一匹會算術的馬時,普法格斯特勉強接受了,他當時並不知道這項工作會引導他涉獵幾乎所有心理學方面的教材。

1904年10月至11月期間,普法格斯特花了兩個月時間專門研究聰明的漢斯。為了盡可能減少干擾,普法格斯特在奧斯頓的院子裡支起大帳篷,表演的時候,漢斯站在帳篷的一端,觀眾在旁邊向漢斯提出事先準備好的問題。為了確保馬兒能順利完成任務,每次回答完問題之後,普法格斯特都會獎勵漢斯一小塊麵包、胡蘿蔔或糖果(有趣的是,現在對大學的本科生,這樣的小獎勵也是很奏效的)。與馬相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奧斯頓和漢斯都很容易發火,普法格斯特在調查研究期間被漢斯咬過好幾次。雖然如此,這位年輕的德國研究人員依然信念堅定,有條不紊地進行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實驗。

其中有一項實驗是這樣的:前提條件是參與的各方,包括聰明的漢斯、奧斯頓和提問方都能夠看到卡片的正面時才能提問,隨後漢斯踏蹄,給出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漢斯的正確率高達98%。但是當普法格斯特改變卡片的方向後,只讓漢斯看到卡片正面,而奧斯頓看不到,答案的正確率降到6%。再舉一個例子,奧斯頓對漢斯的耳朵低語兩個數字,要漢斯給出這兩個數的和,漢斯踏蹄計數的結果沒有問題,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奧斯頓和普法格斯特分別向漢斯耳語一個數字,奧斯頓和普法格斯特彼此不知道對方的數字,結果漢斯求和的答案卻是錯誤的。

採用同樣的辦法,普法格斯特做過很多實驗。無論是奧斯頓還是提問者知道正確答案時,漢斯的答案都是正確的。只要其中有誰不知道正確答案,漢斯就會失敗。普法格斯特的結論是,聰明的漢斯並沒有自主思維,而是憑借周圍環境給出答案,比如說周圍人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

揭穿世界上最聰明馬兒的秘密之後,很多研究人員往往會就此結束。而普法格斯特卻不同,為了給導師一個完整的交代,博得他的讚許,在第二個月裡,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重點關注各種細節,認真記錄奧斯頓等人在實驗期間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然後仔細分析獲得的數據,確認哪些與漢斯的行為有關,哪些無關。

普法格斯特將其發現的內容和結論彙集成書,即《聰明的漢斯(奧斯頓先生的一匹馬):對實驗動物心理學和人類心理學的貢獻》(Clever Hans[The Horse of Mr.von Osten]: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Animal and Human Psychology)。該書指出,表演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微小的肢體信號。拿馬兒計數來說,每當奧斯頓和提問者身體前傾或低頭時,漢斯總會歡快地踏蹄計數。而當周圍的人稍微身體後仰、抬頭、眉毛上挑或擴張鼻孔時,漢斯就會停止踏蹄計數。在點頭或搖頭回答問題時,馬兒漢斯的回答完全是針對奧斯頓頭部的細微運動來做出反應。

有了這些知識,普法格斯特最終學會控制聰明的漢斯了,只要適度運用表情、肢體和頭部的運動就能讓漢斯給出預想的答案。

大多數研究人員到了這個程度可能就結束了,但普法格斯特是個例外。回到實驗室之後,他扮演起了漢斯的角色。普法格斯特邀請若幹不知情的志願者,請他們站在自己身邊,一邊想一個數字一邊用右手做拍打的動作,志願者頭部裝有傳感器,能夠隨時記錄他們所有的動作。普法格斯特回答正確的時候,幾乎所有志願者都有某種非自主性的動作,絕大多數志願者都無法抑制發出這些微妙的信號,即使在其知曉的情況下也無法抑制。普法格斯特發現非自主運動的平均幅度只有1毫米,奧斯頓發出的動作信號估計小於2毫米(奧斯頓的寬邊帽具有信號放大的作用,能夠把數值放大至3毫米)。

1904年12月,鍥而不捨的普法格斯特向世界宣佈了他的發現:聰明的漢斯並非天才,它只是對周圍的人發出的信號做出非知情回應。此後多年,奧斯頓不再談論動物,代之以自言自語,自己跟自己聊天。

儘管普法格斯特的研究結果贏得了國際聲譽,但同時也受到了質疑。這時,當奧斯頓和其他人站在漢斯的背後,聰明的漢斯演出也屢屢成功。批評者們認為,就算漢斯周圍的人不知不覺中發出了極其細微的信號,但當漢斯根本無法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怎麼可能幫漢斯作答呢?答案在於馬獨特的視覺系統。

馬和人在視覺方式上有所不同。人是食肉類動物,能夠看到鼻子底下正在發生的事件,人的雙眼集中在面部,兩隻眼睛的視野重疊,能夠準確定位距離;馬是被捕獵的動物,始終都需要觀察來自各個方向的可能攻擊,馬的眼睛位於頭部兩側,而且向前凸起的程度很大,這樣能夠將周圍的環境盡收眼底,視角幅度接近180度,馬頭正後方的盲區非常小,也就是說,它幾乎能夠看到周圍所有的事物。這就是人們從後部接近馬的時候馬經常尥蹶子的原因。所以,聰明的漢斯能夠看到身後的奧斯頓和觀眾。

儘管收集了大量證據,奧斯頓還是無法接受普法格斯特的結論,在調查的最後階段他撤走了聰明的漢斯。奧斯頓認為普法格斯特是在指控他耍詐,他覺得聰明的漢斯是在普法格斯特的實驗中才學會對人們的細微肢體語言做出反應的,而不是實驗前他教的。奧斯頓把自己的餘生都用來努力消除這匹馬所受到的「愚蠢科學實驗的影響」,在普法格斯特宣佈結論的幾個月後,奧斯頓就逝世了。

聰明的漢斯後來被珠寶商卡爾·克羅爾購得,繼續它的表演,克羅爾相信自己的動物不但具有腦力計算能力,而且可以直接和人類對話。普法格斯特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幫助軍隊訓練軍犬,後來在柏林大學執教。儘管普法格斯特未能取得顯赫的學術地位,但是他對聰明漢斯的研究無疑值得在科學史上記上一筆。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很快意識到,普法格斯特發現的一般原則可能對自己的工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實驗人員可能在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就影響了實驗的參與者,令他們做出自己期望的實驗結果來。

這一現象被稱為「聰明的漢斯效應」,科學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這一現象在很多場合都存在。其中最經典的是對老鼠的實驗。實驗開始時,將老鼠隨機分成兩組後發放給學生,實驗人員告訴學生,經過定向餵養,其中一組老鼠的鑽迷宮成績優異,另一組低劣。事實上,老鼠根本沒有經過定向餵養。然後,學生們進行實驗,讓老鼠鑽迷宮,實驗報告表明,實驗結果符合預期,即所謂「聰明」老鼠的成功率高出「笨」老鼠成功率51%。

類似的實驗還有「皮格馬利翁實驗」。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對一個年級的兒童做了一個測試。這個測試是一種新的智力測試。參加實驗的教師每人都得到了一份在測試中獲得高分的學生名單。羅森塔爾告訴老師們,這些學生智力超常,肯定會得高分。事實上,羅森塔爾的實驗只是一種非常普通的智力測試,得高分的學生名單也是隨機設定的。結果,學年結束的測驗結果表明,被設定為獲得高分的學生與未被設定取得高分的學生相比,平均成績高出15分。

再舉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艾奧瓦州立大學的加裡·沃爾認為,警察讓嫌疑犯列隊等候目擊證人的指認,這種做法會在不知不覺中誤導目擊證人選出某個特定的嫌疑犯。這種情形的嚴重程度遠遠超過100多年前同樣無意識的非言語類信號對聰明的漢斯造成的影響。

通過多項實驗,研究人員認識到要消除「聰明的漢斯效應」,就要對實驗參與者和研究人員隱瞞部分實驗內容。目前認為「盲」方法是最佳的科學研究方法,而這都歸因於一匹會算術的馬。

如果說畢曉普的超能力是「讀心」,那麼其他所謂的心靈超能力則主要表現在控制別人的思想和行為。但是,真的有人可以像控制玩偶一樣控制別人的心智嗎?多年以來,有幾個小說家和電影導演給出過肯定答案,可我們想知道的是虛構故事背後的事實。那麼,是否真的有人被催眠並做出違反自己意願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