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怪誕關係學 > 注意自己的笑容 >

注意自己的笑容

那麼需要做什麼才能讓對手在談判結束時感到開心呢?其中一條策略和本書開頭的一大概念緊密相關:社會比較。社會比較幫助人們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在工資、體重、人際關係等各個方面都如此。同樣,社會比較會影響人們對於談判結果的判定。

當協議達成時,談判一方就成為另一方進行社會比較的第一信息來源。為了確定是否得到了較好的協議結果,對方能找到的第一線索是什麼呢?就是你的表情。如果你頭部稍稍下垂,傳遞出的信息就是這場談判對我方確實不易,對方最終得到了不錯的成果。如果你難掩笑意,可能就傳遞出了截然相反的信息:我方對結局大喜過望——這時候對方可能就會覺得自己不幸落敗。(美國)西北大學的利·湯普森通過研究發現,在簽訂協議時如果過多地表現出喜悅的情緒,可能會讓另一方覺得自己在協議中處於劣勢地位。因此,當協議達成時,可以表示欣慰,但是不要表現得過於歡欣雀躍,否則對方會覺得自己可能在協議中吃虧了。

經驗老到的政治家深諳這一道理。美國與蘇聯的冷戰正是一例。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兩大敵手花費上萬億美元,你爭我鬥,都希望稱霸全球,甚至稱霸太空。兩方鬥爭激烈的一大焦點就是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的劃分。後來,蘇聯在東歐逐漸失去影響力,象徵冷戰結束的歷史性一刻也終於到來——柏林牆倒塌。歡欣鼓舞的德國人或是拿著錘子,或是赤手空拳上陣,將柏林牆推翻,砸成了碎片。

數十年冷戰勝負難分,而當這一刻到來時,美國人應該感到歡欣雀躍。那麼當時的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又是怎麼回應的呢?他的回應波瀾不驚,竟是平平淡淡的一句「我很欣慰」。事後,他還要為此解釋說:「我並不是那種喜怒形於色的人。」但是,平淡的回應也許隱含著更深刻的意義。當時的國務卿詹姆斯·貝克後來回憶道:「布什並不想表現得幸災樂禍。」他知道自己仍需要和蘇聯的領導人合作,這時候沾沾自喜只會讓將來的談判更加艱難。

為了避免使談判對手不快,還需要注意一點:達成協議時從容不迫。設想一個出國旅遊時的情境來理解這一點。在當地集市上,許許多多的攤位都在售賣相似的商品。你停在某個攤位前,一個漂亮的花瓶吸引了你的目光。你拿起花瓶仔細看了看,攤主讓你出個價。你回想之前看到的花瓶,提出了自己報價:「我出40元吧。」攤主立馬答應了,並開始把花瓶包起來。

這時候你會有什麼感受?

現在再試想一下,攤主搖搖頭,說要60元才行。你堅持不讓步。好一番討價還價之後,攤主最終同意50元賣給你。這時候你會有什麼感受?

客觀上說,在第一種情況下你應該感覺更好:你節省了10元,還節省了20分鐘時間。但是,我們與西北大學維多利亞·麥瑋琪的研究顯示,當對方接受了第一報價的時候,人們的第一感受是後悔:「我給得太高啦!」即使是獲得了不錯的交易結果,對方迅速接受報價的行為總會讓人感到不快。

所以,從對方的滿意度考慮,在談判中不要立即接受對方第一報價。要求對方做出讓步,最終可以得到更好的談判結果,也能讓對方更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