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跳出盒子 > 正是因為內心的無知,人們才會迷失自己 >

正是因為內心的無知,人們才會迷失自己

鄭磊

「自欺」長久以來都只是哲學家關注的一個問題,但是它卻是我們芸芸眾生都會在不經意間就犯的一個毛病。自欺會蒙蔽我們的眼睛,在自欺的束縛之下我們無法正確自己,更談不上正確的認識和理解他人了。對於當今社會無處不在的各種組織來說,自欺的危害就更大了。在組織裡,從企業到政府,從學校到公益團體,領導希望能有效的發揮領導力,可是下屬往往採取敵視態度;同事之間試圖以開放的姿態增進合作,可是你的「好心」未必得到預期的回應;溝通不暢、激勵無效,組織中的這些績效之所以難以實現,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出自外部世界,而是我們的內心世界出了問題。用這本書的話說,就是因為我們「困在了盒子裡」——我們自覺或不自覺的犯了自欺的毛病,這使得我們看待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眼光發生了扭曲。

也許你會認為自欺和自己是「絕緣」的,可是請對照書中的例子仔細想一想,你將會發現幾乎誰都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它的束縛,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也許你經常出於好心和別人相處,希望藉此能換來對方的信任和合作,可是你的做法未必能如預期的那樣「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在沒有學習自欺這個概念之前,你會覺得憤懣難平,認為對方不可理喻,為什麼自己好心得不到好報呢?於是你會更加覺得自己是個「好人」對方是個「小人」,在這樣一種「自我辯解」的心理狀態下,你會改變策略,睚眥必報。而對方則會根據你的反應更加確定他們對你的看法:你是個不好打交道的人。就這樣,雙方都陷入了自欺的惡性循環當中,就如同書中所說的那樣,你們像是事先「串通」好的一樣,以互相陷入自欺的盒子為樂。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在於自欺——你的所作所為對別人產生的影響並不取決於你做了什麼,而是在於你是以什麼樣的態度或者說出發點去做的。同樣的事情,但是出發點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且,你也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出發點,但是對方卻可以敏銳的感覺到,而這恰恰是雙方誤會隔閡的原因。冷靜的想一下,有時你自認為是出於好心幫助別人可是別人卻不領情,但是你真的是出於好心嗎?你真的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過問題嗎?還是僅僅為了表現自己的同情心或是為了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才伸出援手?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時候都並非真正理解別人才那麼去做的,因此在對方看來,你的所作所為不過是一種施捨,對方自然不會領情。於是,你便會由此確信,對方不可理喻不值得自己真心相待,自己必須針鋒相對才行。誤會由此產生,隔閡由此加深,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我們犯了自欺這樣一個毛病。

自欺、自我辯解、串通,隨著你對這一系列概念的理解加深,你便會發現原來組織中的許多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自己的眼光受到了扭曲!「正是因為內心的無知,人們才會迷失自己。」黑人部落長老的這句名言告誡我們,只有首先認識自己,才有可能去認識別人、瞭解別人從而理解別人,才有可能在組織中發揮領導力、進行溝通、有效的激勵,才有可能實踐「管理聖經」上的金玉良言。因此,就請你仔細閱讀本書,用心去體會去揣摩,你便會發現事情本來並不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