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微反應:小動作後面隱藏著什麼? > 5.2 親近反應 >

5.2 親近反應

我們首先選擇男女之間與愛情相關的親密程度和厭惡程度作為兩種極端的參照。因為原始需求和基礎需求的緣故,所以人人都曾經體會過這種心理距離和身體距離之間的對應關係,比較容易理解。

熱戀中的情人之間的感情最親近,因此他們之間的距離控制可以作為積極反應的極值。

在達到這一積極峰值之前,兩個素昧平生的人,一般先是保持著正常的禮貌的距離,彼此交流;然後開始視線接觸的時間增長,再到從拉手開始的身體接觸,進入非常親近的身體距離範圍。

圖5-12 戀人間腳的觸碰

而且對於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而言,第一次拉手那種緊張激動興奮的感覺久久不能忘記。進而,腿和腳的接觸是比手的接觸更加高級的親密表現。如果戀人之間用腿腳進行輕微地接觸和摩擦,一般可以認為這已經升級到性慾萌動的表現了。如圖5-12。親密關係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男女,是不可能在心理上接受這種行為的。最後是形同一人的完全親密距離,這樣的距離只有在心理上完全接受對方,才能允許發生。

反之,如果一方厭惡另外一方,就決不允許保持親近的距離。想像一下你躲避路邊追著乞討的人,再回憶一下你不喜歡的追求者在宿舍樓下大庭廣眾之中,點燃心形蠟燭陣並赤身在雪地熱舞的表白方式,哪一個會讓你更加希望對方消失,哪一個讓你覺得想要拚命遠離?

異性或同性之間,即使不是戀人,當彼此達到信任的心理評估後,那麼肢體的接觸則會很自然,並且當事人不會特別注意到。反之,如果二人之間比較生疏,那麼肢體的接觸會讓一方當事人明顯感覺到彆扭。

因此,我們在社會交往場合中,可以觀察到兩種值得注意的現象。

如果你不確定一男一女之間的關係是否親密,可以注意觀察他們之間是否有近距離的接觸。雙方都沒有對距離的靠近甚至身體接觸做出明顯反應,則說明二者之間是可以彼此接受的。當然,不能隨意判定二人之間存在情愛關係。

圖5-13 對觸碰厭惡

另一種情況是,你已經確定男女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親密的情感關係,那麼如果出現了一方主動地觸碰另外一方,有可能是很輕微地接觸不敏感部位,如扶一下手臂或者後背,而被動方會出現敏感的負面反應,多數情況是輕微的逃離,也有可能是僵在那裡不知所措,則說明施動方對被動方有非分之想。程度嚴重的,我們可以稱為性騷擾。如圖5-13。

5.2.1 四種心理距離

心靈上的彼此親近,會通過距離上的靠近來體現。

這種意識,與野生動物的領地意識非常相似,對於自己能接受的人,就會允許對方靠近,甚至自己主動趨近;而對於厭惡的人,則似乎會感受到潛在的傷害,盡可能將彼此之間的身體距離控制在一個安全距離以外。

按照美國人類學家霍爾博士的研究,人和人之間的物理距離會代表彼此間的心理距離,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1] :

1公眾空間(public space),這個距離是彼此互不熟識的人之間的距離,霍爾博士定義的是3.7米以外。美國人的風格就是以大量統計數據作支撐,以顯示其科學性和嚴謹性。但這個數據的定義已經不可能適合人口爆滿的地球了。在街頭的陌生人很有可能就和你擦肩而過,並不是因為你在意識中認可他們闖入你的公眾距離,只是這種情境你不會在意而已。

2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這個距離是正規社會活動時,如辦公、開會、商務活動中廣泛採用的距離,霍爾博士定義的是1.2~3.7米。

3私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這個距離是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往來時常見的距離,霍爾博士定義的是46厘米到1.22米之間。

4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這個距離則是非常近的親密關係體現,從沒有距離(0厘米)到46厘米。人可以允許關係密切的人身處自己的這個範圍之內,比如說夫妻或戀人之間,主人與寵物之間,非常親密的朋友之間。唯一可能出現的陌生人間的親密距離,是針對健康的專業關心和診斷。

上述分類的結論並沒有辦法通過實驗證實或者證偽,但他的分類思路是值得借鑒的。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也的確在按照這個分類執行著自己的人際交往距離控制,只是具體數字略有不同而已。

5.2.2 親近反應的心理動因

親近反應是指兩人或多人間的彼此距離,趨近、進入、保持私人距離或者親密距離區間範圍內,沒有排斥和疏遠。造成親近反應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情感親密

戀人之間的擁抱、依偎和纏綿,就是這種心理狀態的經典表現。

兩個多年未見的老戰友,當年在戰場上互相擋過子彈,交情過命!在重逢的第一眼,一定會做出最親密的舉動——擁抱。不但要有擁抱的動作,還不同於規範禮節中的輕拍,他們會用手臂把對方緊緊抱住,並攬向自己的方向。這種極致親密的舉動和距離,映射了二人之間的熱烈的友情。

擁抱是一種表達比較熱情的親近禮節。

圖5-14 標準的擁抱

標準的擁抱動作,有兩個必要構成條件:一是身體正面(胸腹面)貼在一起,距離近到不能再近;一是手臂要摟住對方的身體並向自己一方用力,做出再近一步縮短彼此間距離的努力。如圖5-14。

正是因為這種身體間的親密無間,才造就了這樣一個通用的禮節,用以表達彼此情感關係上的親密無間。

但是,在這種動作成為通用禮節之後,即使心懷芥蒂的人,也會在特定的場合(尤其是眾目睽睽的公眾場合)中,違心地使用這樣的動作,表達彼此間的親近,以便讓其他人知道,「我們之間關係很不錯的,相信我們吧!」

這樣的違心擁抱,由於內心的不親近,還是會露出比較明顯的破綻。違心擁抱的典型特徵,就是不符合標準動作的兩個必要構成條件:軀幹距離和手臂用力。

圖5-15 違心的擁抱

第一種違心擁抱的表現,是對軀幹胸腹面的距離控制。兩個人面帶笑容走到一起,張開雙臂,熱情地歡迎對方。但是,在抱在一起的一瞬間,則只有肩部和頭部距離正常(貼在一起),而自胸部以下,都沒有接觸。而且,能看出來是有意使軀幹和腿移向遠離方向,如圖5-15。軀幹和腿腳的遠離,暴露了內心中真實的矜持或疏遠。

第二種違心擁抱的表現,是雙臂用力將對方拉(摟)近的力度過輕。在政治家們會面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類似的情景。擁抱的雙方對頭、軀幹和腿腳的距離控制恰到好處,沒有明顯的分離痕跡,但雙手的擁摟僅僅是點到為止,沒有任何真要將對方拉(摟)近的意思,更多的時候,是輕輕拍拍對方的後背以示友好。

當然,不論哪一種,違心的擁抱不一定是陰險的、惡意的,也許僅僅是因為彼此之間並不熟悉,僅僅是因為需要使用社交禮儀來給他人一個交代,而雙方之間的關係,則可能是平和而善意的。

如果發現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始終無法靠近,要麼是雙方都刻意保持,要麼是一方做出積極努力,但另一方卻總是有意無意地遠離,那麼就可以判斷大家的心理狀態應該存在排斥感或厭惡感。

趣味案例

夫妻吵架的「最佳求和時間」

夫妻之間吵架是經常的事情,普通的吵架不會傷害到彼此的感情,來得快也去得快。比較積極的一方經常想要在適當的時候表示友好,以促進關係的正常化。最大的難點是,如何盡早對這個「適當的時候」做出準確判斷。如果時機判斷不准,太早可能會「熱臉貼了冷屁股」,太晚可能會耽誤了最佳時機而加深矛盾。

距離,就是一個很好的分析線索。比如,吃飯的時候,如果對方允許你用筷子同時在同一盤菜中夾菜,甚至可以接受你看似無意的觸碰(用筷子),那麼這個線索就足夠清晰了。因為如果對方還處在生氣的狀態下(不滿、厭惡),是會很介意這個親密的距離的,因為筷子接觸的是嘴。

當然,這個小技巧講出來之後,可能會產生蝴蝶效應,不知道會引起什麼樣的具體情況變化,留待各位自己參詳。

2.關心和呵護

霍爾博士已經指出,「唯一可能出現的陌生人間的親密距離,是針對健康的專業關心和診斷。」如果是觀察到醫生和病人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出現非常近的距離,就不能理解為感情親密所致,而是因為角色或義務,對對方的關心表現。

這一規律也可以倒過來使用,通過關心行為和親近反應的距離控制,給對方造成被關心和被呵護的感覺,加速信任感的建立。

通常,大多數人是試圖使用語言表達來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意圖,並表達「請你信任我」的意圖。但是,其實每個人都明白語言的背後可能存在的多種動機,所以語言的「表白」對講話的人來說最容易,對聽的人來說卻最不容易採信。

這時候,可以以動作和距離控制為主要手段,輔以語言表達,加快信任感的建立。例如,在合理的關係基礎上,遞送材料、咖啡的時候,稍稍往前邁一步;陪同行走的時候,適當貼近並行,甚至可以偶爾肩部觸碰、手臂輕擦,而不要跟在斜後方給對方造成「被監視」的感受;說話的時候,如果條件允許,將嘴和頭貼近對方的耳朵進行小音量的表述,等等。這些貌似不經意間的趨近,會讓對方不知不覺中感受到親密感的增加,如果所交流的內容再利弊趨同,那麼就會大幅提高親密感的建立。

但是,請注意,一定不要濫用。跟上級隨便趨近、跟沒有交往過的異性隨意趨近,都是可能會惹惱別人的冒昧舉動,反倒容易把關係破壞掉。請牢牢記住兩個前提:一是,這些嘗試都要「在合理的關係基礎上」;二是,情境或事由允許你積極建立信任感。例如,刑事訊問、客戶服務、談判合作,等等,這些情境是可以使用上述方法的,但若等級森嚴、莊嚴肅穆、陌生冷淡等需要執行嚴格規矩的時候,就不能使用這樣的技術來趨近,否則可能會闖禍。

3.感興趣的趨近

即使情感上不存在親近感,也沒有意圖要建立信任感,也可能出現親近反應,這大多是由於感興趣,希望獲得更多信息而引起的。

當一大堆人熱熱鬧鬧地討論、表演、圍觀的時候,如果行為人對這件事沒有危險評估,又很感興趣的話,最常見的第一反應是行走趨近,如果雙腳不動,也可能採用傾斜身體的方式來完成信息的獲取。側耳傾聽,翹首以待等成語,都是對這種感興趣的心理狀態的描述。

所以,當我們看到行為人出現親近反應的時候,還可以得出一種可能的判斷結論——行為人對刺激源感興趣,希望獲知更多信息,或希望能夠產生更多交流。

4.信息重合的趨近

沒有親密情感的人,能不能交頭接耳地湊在一起?

有可能。如果他們所掌握和交流的信息存在大量重合,就會傾向於趨近在一起,保持這種信息的私密距離。相比而言,對事件一無所知的人不會立即進入如此親近的距離範圍。越是不易擴散的交流,信息重合的人彼此間距離就會越近,以此來保證信息的隱秘。

所以,在特別的情境下,如果觀察到人群中有幾個人湊在一起、距離很近,可能意味著他們知道同一件事的大部分信息。這個推論可以用於信息的比對驗證。

[1] 「Edward Hall, the hidden dimension online abstract」. Retrieved 2006-12-14; Hall, Edward (1966). The Hidden Dimension. New York, NY: Peter Smith Publisher Inc. ISBN0-385-084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