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微反應:小動作後面隱藏著什麼? > 本章總結 >

本章總結

安慰反應具有兩個必要特徵,一是動作和言語表達無關,沒有輔助表意功能,二是動作能夠讓行為人自己感到舒適。

在很多發言表達的過程中,手、腳和身體姿態,能夠輔助表達行為人的語義、心態和立場,比如對數量的表示、對大小多少的描述、對順序的排列、對位置的指向、對感受的形象描述(腦袋都炸了)等等,這些動作屬於社交行為,屬於語言的輔助工具,不具備線索意義。

但是,當語言和動作之間沒有關聯的情況下,這些動作就值得注意了。如果,這些動作對於行為人的意義,相對於他們所處的情緒而言是舒適的,那麼就可以定義為安慰反應。

例如,揉鼻子,生理上是舒適性的效果,與表達無關,又與生理病症無關(比如鼻炎、感冒鼻塞等),就可以定義為安慰反應;撓頭皮,生理上是舒適性的效果,與表達無關,又與生理病症無關(髒、癢、頭疼等),就可以定義為安慰反應;如果情緒比較痛苦激動,那麼自抽巴掌可以起到排解情緒、轉移疼痛的生理舒適效果,又與表達無關,就可以定義為安慰反應,儘管常規情況下會引起疼痛。踢牆角、撞後背、揉捏手臂、聞香水、舔嘴唇、咀嚼口香糖、需要喝水、抽煙等,符合上述兩個特徵,都屬於安慰反應。

經典表現:

說錯話之後的掩口,支支吾吾的時候揉鼻子,緊張期待時的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