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微反應:小動作後面隱藏著什麼? > 問題7:為什麼人類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 >

問題7:為什麼人類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

「單向表達不分析」,說明了刺激源的重要性。為什麼在有效刺激的前提下,人類不能100%控制自己的行為呢?這要從我們的大腦開始解釋。

大腦的結構

腦功能全圖

按照目前人類對大腦的研究,我們大致將人類的整個大腦分為三個中樞。

1.皮層:理性中樞

第一個中樞是感知和思維中樞,由皮層來擔任。皮層包括: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等。其中:

額葉負責控制軀體運動,感官信息整合,以及高級思維決策;

頂葉負責接收軀體感覺,構造對世界的認知,比如空間感和方向感等;

枕葉主要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顳葉負責處理聽覺信息,語義情節記憶,以及處理和控制聽覺相關語言。

我們人類獨有的語言功能,其管理中樞全部集中在皮層中。聽覺性語言中樞位於顳葉,視覺性(讀書看報)語言中樞位於頂葉,而其視覺信息又來自於枕葉。說和寫等運動語言中樞,則位於額葉。再看一看前面的圖和註解說明,額葉主要負責的一項功能是「高級思維決策」,這也是為什麼在微反應的體系中,將語言的表達列為經典社交表現,即最能被主觀意志所控制的表達方式的原因。此外,額葉還是運動中樞,控制所有刻意的軀體運動。

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皮層的作用是:「想明白,做出來,說出來。」皮層控制的行為最容易做假,在觀察是否說謊的時候最不能相信。 全身所有的骨骼肌運動,都是可以被皮層準確控制的;說話之前思考的內容、說話時聲帶的震動,也是可以被皮層控制的。這就是為什麼在微反應的體系裡「單向表達不分析」的原理。

2.邊緣系統:情緒中樞

最接近皮層的腦結構是邊緣葉,也被稱為邊緣系統。邊緣系統負責控制情緒;控制與物種生存相關的行為,比如戰、逃、性等;參與控制生物的部分自主功能,比如飢餓感、汗液分泌和心跳等;還與人類的行為動機、學習和記憶等功能相關。

邊緣系統是由若干腦結構構成的一個集合統稱,是根據其相似的主管功能來定義的 [1] 。這些功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不能或幾乎不能用主觀意志來控制,皮層所下達的理智決策最多能夠進行干預,而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

人類大腦的所有活動都是整體運轉的,而不是每個部分之間獨立運轉,所以不同區域之間一定會有信息的傳遞和相互影響。但是,像邊緣系統這樣特徵明確的區域,可以比較明顯地解釋,人類的行為中,很大一部分不是由意志來掌控的。特別厲害的人,最多也就能做到憑借「想法」來間接干擾,而不可能進行直接的行為控制,比如情緒行為。這是生理結構決定的客觀規律。這也是情緒行為能夠非常準確地用以解讀行為人真實感受的科學理論基礎。

邊緣系統介於「理性腦」(皮層)和「生物腦」(小腦和腦幹)之間,恰如情緒行為介於社交行為和生理行為之間一樣,既貼近生物的本能需求,又需要靠皮層的認知和思考來做出判斷。

情緒中樞控制的行為可能摻雜有社交行為的掩飾,所以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來過濾。

什麼方法可以過濾呢?那就是用恰當的刺激源,把他們逼回到像動物一樣的原始自我保護狀態,這種狀態是真實的心理反應。這一類行為在觀察過程中可信度的優先級最高。

3.小腦和腦幹:動物中樞(或稱為生理中樞)

維持人類基礎生理活動的腦結構,是小腦和腦幹,腦幹又包括中腦、腦橋和延髓。

小腦負責運動和平衡。例如,體操、武術、廣場舞等複雜的肢體運動,也不需要人每個動作都單獨去想,去控制相應的肌肉如何運動就可以完成。儘管這些參加比賽或者江湖紛爭的肢體動作,是可以隨時被大腦的皮層管控起來的,但更多的場景下,無須「思維」的參與。

腦幹負責調節複雜的反射活動,包括調節呼吸作用、心跳、血壓等,對維持機體生命有重要意義。人類的12對腦神經之中,除了嗅神經和視神經外,腦幹含有剩餘的10對處理腦神經信息的神經核 [2] 。因此,醫學常以「腦幹死亡」為一個人類失去生命的標準。人不需要操心的基礎生理活動,都在這裡進行著不間斷的管理。

人的行為過程,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描述,可以分為四個過程:認知、評估、決策、實施。

1.基礎生理活動

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基礎生理活動,完全無須皮層的思考和指揮,沒有任何情況發生也會自動持續進行,比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環、汗液分泌、食物消化、內分泌、瞳孔的縮放,等等。

簡單地說,就是這些基礎生理活動不需要靠「想法」來指揮。它們的正常維繫通常不需要前面三個過程,也就是不會動用大腦的思考與判斷,直接由自主神經系統管理完成。

但是,皮層的認知和評估判斷會影響基礎生理活動的狀態。

當出現異常情況的時候,比如驚嚇或者喜悅,大腦顯示接收感覺器官傳來的刺激源信息,然後做出評估和判斷,也包括有意志的行為決策和外顯行為。但是,通過皮層的理性認知和評估所產生的判斷結果,也會對自主神經系統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基礎生理指標。

例如,對於學生而言,考試成績是非常重要的刺激源,往往意味著最重要的利弊得失。當學生看到自己成績單的時候,其實皮質套用了非常複雜的規則進行判斷,可能包括數值判斷、排名比例、評獎升學、父母反應、同學評價、禮物懲罰等等。這些純社會規則的判斷結果,卻會使高興的人瞳孔放大、血壓升高,使恐懼的人瞬間一身冷汗,使悲傷的人頹廢無力。

所以,基礎生理活動的日常維繫不需要意志的參與,但理性評估和判斷的結果可能嚴重影響其指標變化。

2.情緒行為

情緒行為的主管中樞是邊緣葉,位置和功能都介於生理中樞和理智中樞之間,所以情緒行為一邊要以皮層的判斷為依據,一邊又引發生理行為的變化,以及不易受皮層約束的肌肉運動。情緒產生之後,除了心跳、血壓、呼吸、瞳孔、汗液、胃腸道蠕動等基礎生理行為會受影響外,諸如眼動、肌肉緊張或鬆弛、面部表情、軀幹姿態等行為,也會隨之產生變化。這些行為可能在後期被皮層所控制,實現自我抑制或掩飾,但卻沒有辦法完全避免出現。這就是微反應的來源。

每一個情緒行為的背後,都具備著人類作為生物個體的一條最簡單的決策邏輯,都有著最直接的保障個體生存利益的生理意義,和動物的情緒反應沒有差異。

比如:

驚訝了,就要多看多聽多感受,用以判斷刺激源的利與弊;

厭惡了,就要遠離或者排斥,用以減少和阻斷負面刺激源的持續影響,但不值得戰鬥;

憤怒了,就要動用體力和腦力去鬥爭,消滅和減少刺激源對自己的利益威脅;

恐懼了,就要躲藏或逃跑,保證在無法戰勝的前提判斷下,還能繼續生存下去;

悲傷了,就要接受這個結果,不再無謂地浪費體力和能量,放棄對結果的挽回;

愉悅了,就花費好大的能量來笑和興奮,盡快平緩積極刺激帶給神經系統的高度興奮。

也正因此,我們才可以通過解讀情緒反應,來推導當事人的真實感受和認知。

綜上,人類在受到危及生存和繁衍的威脅時,應對刺激的處理機制會退回到動物的水平。 在這種時候,人的動物性反應將取代人的理性「做作」而獲取控制權,通過種種微小的反應,將內心的情緒和想法展露無遺。

[1] 邊緣系統的構成結構包括:杏仁體:涉及指令刺激性的重要皮質刺激,例如關於報仇及恐懼,另外還有社交功能例如交配。海馬體:是形成長期記憶的必要部分。海馬旁回:以形成空間記憶為主,並為海馬體的一部分。扣帶回:調整心跳、血壓,以及處理認知及注意力的自律功能。穹隆:把訊號由海馬體傳至乳頭狀體及中隔內核。下視丘:經由激素的產生及釋放,使自律神經系統變得規律,影響及調整心跳、血壓、飢餓、口渴、性刺激以及睡眠節率。丘腦:大腦皮質的「中轉站」。此外,以下結構也在部分文獻中被視為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乳頭狀體:對於記憶的形成甚為重要。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並調整體內平衡。齒狀回:被認為是建設新記憶及調整快樂的因素。內鼻皮質及梨狀皮質:在嗅覺系統中接收氣味投入。Fornicate gyrus:包圍著扣帶回、海馬體及海馬旁回的範圍。嗅球:負責嗅覺感覺的輸入。伏隔核:負責報酬、快樂及上癮的功能。前額腦區底部:對決策甚為必要。

[2] 這10對神經包括: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旋(外展)神經、顏面神經、聽(前庭蝸)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及舌下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