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微表情:如何識別他人臉面真假? > 10.2 眼睛的微表情 >

10.2 眼睛的微表情

鑒於這本書立意並非通過外科手術來治療眼部疾病,所以並不會把眼睛以及眼附屬器的所有構成列舉得清清楚楚,而只是涉及與我們研究的微表情相關的部分。

10.2.1 眼睛的結構

1.眼瞼

不講究的話,可以把眼瞼理解為俗稱的眼皮,但並不像它的俗名看起來那樣,僅僅是一層皮膚。眼瞼的裡面,還有腺體和肌肉。腺體分泌的液體可以潤滑眼球,而眼瞼的閉合,則由眼輪匝肌控制。眼輪匝肌收縮,上下眼瞼閉合,能起到保護眼球的作用。另外,上眼瞼內部還有一種「上瞼提肌」,專門負責向上提拉上眼瞼,也就是俗稱的睜開眼睛。這兩種肌肉大部分都受運動神經控制,是可以通過「想」來控制的,學術上叫做「隨意運動」。上眼瞼中也有只受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平滑肌成分,不能用「想」來控制。

因此,我們可以推導出一個重要的結論:所有眼瞼的閉合動作,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指揮之下完成的。有的時候是「想」要閉眼,正常人隨時都可以隨意做出閉眼動作;有的時候,閉眼的動作則不受「想」的指揮,而是受情緒、本能或者習慣的指揮,不用經過大腦的思考。最簡單的兩個例子是:

1找一個好朋友,面對面站好,跟他/她說好「不要害怕」,但不要囑咐他/她「別眨眼睛」,然後突然向對方眼睛的方向做出襲擊動作,當然別真的傷到人。看看對方的反應如何?他/她知道你是好朋友,知道你不會傷害他/她,但是,眼瞼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閉合試圖保護眼睛,這就是進化出的本能反應。當然,如果之前你特別囑咐對方「不要眨眼」,也許他/她是可以控制住的。

2弄一個杯子,裝一些很臭的東西(可以是食物,比如臭豆腐),或者看起來很噁心的東西,然後囑咐最好的朋友,這裡面的東西很臭(噁心),但一定要堅持住,聞一下(看一下)。儘管有可信任的囑托、有思想準備,但他/她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皺起眉毛、瞇起眼睛(眼瞼閉合)。

總結: 在看到不喜歡的、為難的、淒慘的負面刺激源時,眼瞼會不由自主地做出閉合動作,試圖減少負面刺激的影響。儘管是不由自主,但僅僅是不由思維做主,眼瞼閉合的動作,還是在神經系統的指揮下完成的。上眼瞼的解剖形態如圖10-7所示。

圖10-7

在眼瞼內部,還有一部分肌肉叫做米勒氏肌(Muller肌),它們有些不同,屬於平滑肌。平滑肌歸自主神經系統管理,也就是說,靠「想」控制不了這些肌肉的運動,是神經系統的自覺行為,學術上叫做「非隨意運動」。當交感神經受到如驚恐、憤怒或疼痛等負面刺激而興奮時,這些肌肉收縮可以加大眼睛睜開的程度。因此,如果人受到了有效刺激,會有不能自主的反應出現,而這些「非隨意運動」對於分析人的真實心理狀態來說,非常寶貴。

2.眼球

眼球是人類獲取視覺信息的器官。

電視機、計算機屏幕這樣的發光光源體可以利用自身的能源將光線射入眼球,而生活中更多的物體本身不能發光,是將其他光線反射進入眼球,這也是我們看到的最多的視覺信息來源。但無論哪種光源,眼球是光線接收的器官,需要光線射入,才能「看」到東西。作為擁有這種器官的人類,我們要做的,是選擇我們要關注的方向,找到光線的射入來源。

所以,視線,這個我們很熟悉的詞,並不是我們的眼睛發射出來的一條線,而是我們選擇的方向,讓外界光線能夠準確地射入眼球。我們是主動去「看」,但「看到」則是被動的光線射入,如果我們不希望看到,既可以選擇方向的改變,也可以切斷眼球的光線射入。

圖10-8

眼球的解剖結構比眼瞼複雜很多,分解出來的各種零部件數量更多,本書中就不一一介紹了,如圖10-8所示。其中,大部分是與光學有關的器官。

1「黑眼球」

必須要科普一個小知識,「黑眼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黑色球體。如圖10-8中所示,看起來界限分明的「黑眼球」,最外面是角膜(各位可以直接聯想到捐獻),約占眼球面積的1/6,是完全透明的,這是光線射入的入口。角膜之下的有色部分,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黑眼球」,解剖學上叫做「虹膜」 。根據虹膜內含色素的不同,虹膜呈現不同的顏色。白種人虹膜色素較少,呈灰藍色;黃種人色素較多,呈棕黃色;黑人色素最多,呈黑色。

眼球的其他部分外殼,都稱為鞏膜。鞏膜很堅硬,白色不透光(能看到的眼白就是鞏膜的一部分),和角膜一同包裹著整個眼球,保護內部結構。

在眼球位數眾多的零部件中,直接與微表情研究相關的是:虹膜和瞳孔。

2虹膜

虹膜控制光線的透入量。人們普遍認為,是瞳孔控制光線的投入量,沒錯,兩個說法都對,因為虹膜和瞳孔本就是一個東西。

虹膜是圓環狀的,圓心部分就是瞳孔,也就是說,瞳孔真的是個孔!虹膜由多單位平滑肌構成。靠近圓心部分的(也就是瞳孔的邊緣部分)是環形肌層,受動眼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副交感神經不受思維控制)支配,收縮時使瞳孔縮小,故又稱瞳孔括約肌;虹膜的外周部分是輻散狀肌纖維,受由頸部上行的交感神經纖維(交感神經也不受思維控制)支配,收縮時使瞳孔散大,故又稱瞳孔散大肌。

要特別注意,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加在一起,統稱為自主神經系統,不能通過「想」的方法來控制它們的運動。平滑肌還存在於胃、腸、膀胱等內臟,人類也同樣無法用「想」的方法來控制這些內臟的運動。這些就是「非隨意運動」。所以,如果你覺得前面的知識太複雜,就記住一句話:虹膜的運動,是不能靠「想」來下命令的,能真實反映當事人心理狀態。

3瞳孔

介紹完虹膜,瞳孔其實也就全部介紹完了。因為,瞳孔本不是獨立器官,不是一個零部件,就是虹膜中間的洞,所有視覺光線都是從瞳孔中投入的。所以,無論什麼人種,瞳孔看起來都是黑色的,那不是色素的作用,而是源自於你體內的黑暗。

所以,如果光線過強,虹膜內瞳孔括約肌自動收縮,則瞳孔縮小;光線變弱,瞳孔散大肌自動收縮,瞳孔變大。這些調節,都是平滑肌在自主神經系統的控制下,自主完成,不需要經過大腦皮層(負責思維)單獨下達指令。

3.眼球的轉動

眼球的轉動,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視覺範圍,同時也控制著視線的方向。與瞳孔縮放的控制不同,眼球的運動是靠6條肌肉來控制的,稱為眼外肌。眼外肌是附著於眼球外部的肌肉,每隻眼睛各有6條,分別為內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6條眼外肌都是骨骼肌,可以靠主觀意識來控制運動。因此,眼睛轉動的方向,在神志清醒的狀態下,都是「有意為之」。這一點很重要!

眼球的每一運動,是各肌協作共同完成的,兩眼的運動在正常情況下也協調一致。當眼外肌的肌止點位置異常、某條肌肉發育不良或支配肌肉的神經發生麻痺時,則導致斜視等病變。

這樣一來,我們明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這個事實對於微表情研究而言,意義非常重要:眼睛為什麼要直直地看著對方,為什麼要轉移開來,都可以確認為有意識——但不僅僅是思維性意識——控制的結果。那麼,你,在對話的時候為什麼要轉移視線方向?

我們要探求的,就是這個「為什麼」。

10.2.2 瞳孔對視

瞳孔對視是個很變態的詞,正常人不會這麼說話,但微表情必須要「微」到這種程度才有價值。

瞳孔對視就是兩個人互相看著對方的眼睛,而且不僅僅是方向上的大致對視,還要嚴格到彼此注視對方的瞳孔。

眼睛的注視方向,非常精準。人對於視線信息的捕獲,也非常精準。實驗證明,如果你的視線從對方瞳孔上移開少許,對方就會感知到你已經移開了視線。有的時候,甚至在你體前180度的範圍內,都可以感覺到有人在看你,或者有人已將視線移開。如圖10-9所示。

圖10-9

當然,有的藝術作品裡描述,有人還可以感受到身後的視線,那其實更多是基於多種輔助信息的判斷結果,不是真的從生理上能接收到被關注的信息。

測試案例

瞳孔對視的心理奧秘

為了搞清楚瞳孔對視的心理奧秘,我們設計了一個小實驗,召集了50位在校大學生,進行隨機配對,兩兩一組。實驗內容很簡單,就是要求彼此互相直視對方的眼睛,堅持20秒,期間不要說話。通過實驗觀察兩個人的反應,並在實驗結束後,訪問並記錄參加實驗者的感受。

實驗結果顯示:

眼神接觸的那一剎那,雙方就同時感覺到,對方可能有話要說,或者自己應該說點什麼;

超過2秒鐘,大家因為限於實驗要求不能說話,都會覺得有些尷尬(大部分想笑);同時會因為要堅持完20秒,開始通過眼睛探求彼此進一步的信息;

5秒鐘之後,兩個人不約而同地希望能夠轉移視線;當然也有幾組在互相用眼神表達和接受著彼此的信息;期間出現各類笑場;

20秒的實驗結束後,所有人無一例外地感覺到鬆了一口氣,並反饋:特別想說話,特別想移開視線,兩個都不讓,實在很難受。

實驗結論:

經過上述實驗,我們總結出瞳孔對視有兩個作用:一是希望有效表達,也就是「我有話要說+你說吧,我聽著呢」;二是在不能使用語言的交流過程中,挖掘對方的非語言信息。

這裡需要注意,此處討論的情況,不是兩個人在不能說話的情況下擠眉弄眼,借助眼球移動來暗指方向的那種表情暗號,就是純粹的對視,中間沒有視線中斷或轉移。

1.非語言交流中的瞳孔對視

雙方在互相看著對方瞳孔的時候,本能地會覺得應該說些什麼給對方聽,或者聽聽對方在說些什麼,這個情況在下一節中會有詳細討論。

通過總結實驗的後半段主觀感受,我們認為,在對視過程中,如果時間夠長又不能說話,那麼交流雙方會試圖通過眼睛的對視來挖掘對方內心的表意。時間再長一些的話,因為無法挖掘到更多的有效信息,儘管眼睛還會按照要求看著對方的瞳孔,但心思已經走神了。

在街頭遇到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發現他正看著你的眼睛(發現這個現象的同時,你其實也在看著他的眼睛,這就是瞳孔對視了)。多數情況下,為了避免引起進一步的交流,雙方中總會有一方做出視線轉移。如果不需要搭訕或問路,那麼繼續保持瞳孔對視,就會讓雙方都覺得很奇怪,「這個人為什麼要看著我」。如果遇到脾氣暴躁、心情不好或者混跡於街頭的小混混(覺得你冒犯他了),則可能會相互探究對方是不是在找茬或挑釁,進而引發不必要的肢體衝突。這種情景下,最常見的台詞是「看什麼看?!」

如果沒有要表達的內容,瞳孔對視過幾秒鐘後,就會失去思考能力,進入強迫性思維麻木狀況。只看一個東西,又接收不到信息,這和看某一個東西久了會發呆是一樣的,心思早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這是因為,長期的進化,使人類的視覺器官和大腦更偏向於關注動態信息,因為所處環境中物體的運動,會影響生存(天敵來襲)和繁衍(愛人在哪裡)。大腦會在一段時間之後,忽略靜態而沒有變化的信息源。

2.語言交流中的視線接觸

如果可以說話,瞳孔的對視則成為有效交流的開始,這是雙方的共識。之所以說是一種共識,是因為對視的雙方都能感受到對視的意義和將要引發的事情;而之所以說是一種開始,則是因為對視是雙方要進行「全雙工」交流的啟動過程。

啥叫「全雙工」交流?

這裡借用了一個通訊專業裡面的技術術語,也就是在同一時間內,交流的雙方都可以發送信息和接受信息,更簡單的解釋,是下面這張圖10-10所示。

圖10-10

在對話雙方談論彼此都很關心的重要信息時,至少在一開始,一定是四目相對的。在正常的語言交流過程中,對視表達了這三個意思:

1【說的人】我想對你說;

2【說的人】請你好好聽;

3【聽的人】我正在好好聽。

由於交流是雙向的,所以雙方既是說話的人,同時也是聽的人,會同時具備這三個期望。對話的過程中無論缺失了哪一個期望,都會引發瞳孔對視的中斷。

(1)缺失【我想對你說】:

心理真實狀態是【我不想對你說】。由於不想說了,但因為迫於具體情境,一定要對對方說些什麼,就會出現視線轉移,取消和對方的對視。

在這種情況下,伴隨著視線轉移,可能會出現幾種情況:

1說實話,把說完當成一項任務。至於對方聽沒聽到,不關心;

2潛在的心理是不想把這件事說出來,所以語言可能出現滯澀(停頓、結巴、重複等),同時音量和語氣發生衰減;

3直接隱瞞一些信息不表達;

4捏造一些信息應付當前的交流情境。

具體案例:

例一: 作為一名醫生,患者重病時,你不忍心把負面消息告訴家屬,怕對方傷心,但又必須告訴對方。這時候,你就會主動取消視線接觸,不忍心看對方聽到之後的反應。內心中在那一刻的實際期望是:你最好沒聽到,別知道。這種主觀期望,有很大的情緒因素,從感情上不希望對方受到負面刺激。當然,理智思考的結果,還是要把事情說出來。

試想,如果是經過檢查確認,患者的身體康復了,你向家屬報喜的時候,一定是眼睛注視著對方,把好消息告訴他,並希望看到他如釋重負的積極反應。

例二: 作為一名下屬,你辦事不力,不敢把項目的失敗結果告訴老闆,怕對方發飆而給你帶來各種傷害,但又確實不能隱瞞和迴避。這時候,說話的人也會主動取消視線接觸,不敢看老闆聽到情況之後的反饋。內心中在那一刻的實際期望也是:我不想說,你最好聽不到,別知道。

反之,如果是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項目成功了,你向老闆匯報的時候,一定是滿懷熱情地看著老闆的眼睛來向他報告,同時預期老闆的眼神中給予肯定和鼓勵。

例三: 女孩害羞的時候,往往不敢直視對方,說話時聲音也會小小的、細若蚊鳴。理智上呢,女孩是希望對方能聽到她的真情表白,但害羞的情緒造成了潛意識的另外一個主觀期望,心理大概想的是:「人家是女孩子,怎麼能主動說些什麼『我喜歡你』之類的呢。」社會禮儀教導她的真實意識是:不想說,不想說。

但是,如果女孩真的很在意對方,在面對可能造成情感危機的第三者威脅時,必然會真誠地(憤怒也是真誠)看著男生的眼睛,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

(2)缺失【請你好好聽】:

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你不必好好聽】。覺得對方是否「好好聽」自己說話並不重要。不在乎對方聽沒聽到,也不在乎對方的反饋,只負責說完。這時候說話一方也會出現視線轉移的反應。通常此時的語言特徵是:沒有強調的音量和語氣,可能保持正常水平,也可能降低表述過程中的能量值;語速平滑連貫,可能很快。總而言之一句話:我說的這件事,跟你沒關係。

具體案例:

例一: 這種情況在開會商討問題時比較常見。民主決策的過程,各抒己見。對同一個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大家都努力做到求同存異。在明知道對方不會贊成自己的想法時,還是要堅持自己的觀點,這種時候,就會經常出現視線的轉移,在不正視對方的情況下,把自己的觀點說完。內心的實際狀態是:我說我的,你不同意也沒用,我不在乎你的觀點。

但是,同樣是開會,如果是自認強勢的一方進行示威,或者需要逼迫心懷不同意見的另一方,要求對方聽明白自己的意見並必須表態的時候,就會緊盯著對方的眼睛來進行表述,告訴對方:你給我聽清楚,這是我的意思,你的意見呢?潛台詞是:不要有意見,有意見我也不聽,有意見也沒用,趕緊表示同意。

(3)缺失【我正在好好聽】:

內心真實的狀態是不想「好好聽」對方說的話,或者因為窘迫、尷尬等其他原因而不能「好好聽」時,聽的一方也會出現視線轉移。

試想一下:如果對方說的事情,是你希望聽到的內容,比如是事關你個人利害得失的信息,比如關於你的處罰結果或職務任命,或者是能夠引發你神經興奮的娛樂八卦新聞等,你一定會看著對方的眼睛,認真地聽清楚每一個字。

但是,對於不感興趣的內容,或者不願意面對的內容,都會在聽的時候選擇視線轉移。

應用案例

商業談判——時機決定成敗

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經常會與一些大企業討論合作事宜。一家國內獨一無二的酒廠集團每年會花費上億的資金進行打假,小組某位成員所在的單位應邀設計了一套防偽+取證+輔助訴訟的在線打假平台。藉著酒廠企業老總來京舉辦年度論壇的時候,我們拿著方案拜訪,試圖借此機會進行商談。我們這邊的領導級別比較高,和酒廠老總之前的私交很好,我們計劃促成此事。

但是,在整個對話的過程中,除了起初禮貌問候的時候外,只要一談及方案,對方的老總就會將視線輕微轉移,只是一邊點頭一邊說「好,好」。這種視覺逃離,不是源自輕蔑(不尊重),只是缺失了【我想好好聽】這個因素。因此,我判斷當時的時機不合適,老總在緊張地籌備和接待參加論壇的客人,不會認真聽我們敘述方案細節,這次會面不會取得我們想要的效果,遂決定結束面談,留資料給對方負責的員工。

同時我們注意到,他的坐姿保持了軀幹的前傾緊張狀態,雙手撐住膝蓋,這是隨時準備起身離開的「逃離反應」(詳見《微反應》一書)。果然,在我們結束關於項目的闡述之後,老總恢復了視線的正視(瞳孔對視),認真地表示抱歉,充分表達了應有的禮儀之後,匆匆離開座位,四處招呼客人。

小結:

上面的種種案例,證實了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是,如果雙方都需要進行有效交流,就會不約而同地進行瞳孔對視。我們認為,瞳孔對視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構成條件和啟動程序,也就是雙方都準備好【我想對你說】、【請你好好聽】以及【我正在好好聽】的充分表現。

第二是,對話的過程中,雙方主觀上會因為摻雜了更複雜的心理狀態(如恐懼、愧疚、害羞、不悅、輕蔑、厭惡、尷尬等負面情緒),交流時主動取消對視,把視線從對方瞳孔上轉移開。雖然交流的內容可能還是認真的,雙方的理智層面還是希望對方能有效表達和接收信息,但情緒可能會取代理智進行決策,預設、默認、甚至希望那一瞬間雙方的交流不要那麼有效,停止瞳孔對視。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關係反推,我們就發現了一個有些聳人的猜想結論:停止瞳孔對視(包括視線阻擋反應和視線轉移),一定對應了三要素中的某些要素缺失。關於視線阻擋反應和視線轉移反應的研究,將分別在10.2.3和10.2.4中闡述。

特別說明

這一結論,只適合在嚴謹的心理測試過程中,可以用於輔助判斷被測試人說話時的心理狀態,而且一定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推導結論。所有的分析過程,最關鍵的是要分析出原因,也就是什麼刺激導致了眼球轉動、改變視線方向的行為?

如果,你讀罷此節感到大受啟發,進而遵照著這種邏輯推導來單獨套用:一旦觀察到瞳孔對視的停止,就即刻定論為對方沒有交流的誠意,簡單地套用為:「好啊,你的眼神移開了,你敢不跟我說實話(或者是你敢不好好聽我說)?!」這是過於苛刻的,可能會引發錯誤的結論和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如果你只是為了正常的生活,千萬不要死記硬背這些研究結論。生活應當輕鬆享受,不要斤斤計較。更何況,我們的研究已經到了「剋剋計較」的地步。如此細微,只是為了挖掘出複雜謎團後的真相才用得到。萬勿濫用,切記切記。

10.2.3 視覺阻擋

受到負面刺激時,神經系統會調動身體一切可以調用的力量,阻止負面刺激的增加。後退控制距離、肢體收縮、手或者腳建立屏障都是可能發生的反應。視覺阻擋便是其中的一種。

視覺阻擋,是指使用障礙物來阻擋自己的視線。用比較學術化的語言來表達,就是使用障礙物,意圖阻止或者部分阻止光線進入眼睛,從而拒絕或減少接收視覺信息。這裡所說的障礙物,一般都是自己身體上的其他器官,最常見的是眼瞼,其次是手臂,或者手裡拿的東西。

常見閉眼和眨眼(眨眼是高頻閉眼動作),就是通過眼瞼閉合來完成視覺阻擋。除了閉眼外,視覺阻擋還包括瞳孔的縮小。鑒於微表情致力於探討面部表情,所以像使用手或其他東西進行視覺阻擋的動作,不在本書中探討,可詳見《微反應》一書。

1.閉眼和眨眼

眼瞼的充分閉合,可以完全阻止有成像意義的光線進入眼睛(但還能感光),也就是說,看不到東西了。即使是眨眼這樣的高頻眼瞼閉合動作,也會對視覺成像造成嚴重影響。讀到此處,你可以自己試試看,盯住一個東西,故意快速眨眼3~4次,感覺怎麼樣?

(1)完全閉合

眼瞼閉合完全是可以隨意控制的運動,正常人隨時都可以做這個動作。我們要探討的內容,只集中在受到刺激之後所做出的本能反應,而不包括習慣性閉眼(常見於老年人)和習慣性眨眼,因為這兩種情況下沒有必要的刺激源,不具備分析心理狀態的價值。但是,這些習慣性動作可以作為被測試人的基線反應 ,用於比對參考。當然,研究內容更不會包括故意做出的閉眼或眨眼動作。

能夠引起視覺阻擋的刺激源,大體分成兩類:一類是積極的,比如值得用心享受的音樂、美味,或者需要專心思考的問題;一類是消極的,比如令人恐怖的畫面、具有威脅性的問題等。這兩類刺激都會引起大腦的相同反應——我不要看了。

1積極刺激源

積極性刺激源使大腦命令眼睛閉起來,是因為要集中精力,避免處理視覺信息分散有限的神經系統功能。閉上眼睛聆聽音樂,可以強化聽覺感官;閉上眼睛品嚐美食,可以強化味覺感官;閉上眼睛仔細地用鼻子聞,貌似可以聞到更細微的氣味,強化嗅覺感官;而閉上眼睛思考問題,則可以把思維的能量更加集中,便於想出答案。不過請注意,人們更多的時候,不是為了XX而閉上眼睛,更多的時候是在有刺激源的時候的本能的反應,因為視覺信息的處理會佔用過多的神經系統機能,閉上眼睛就省了很多心。如圖10-11所示。

圖10-11

雖然,我們沒有準確的數據來說明在人類獲取外界信息的各種渠道中,視覺佔百分之多少,但根據詢問以及自己的感官經驗,可以「不科學」地總結為:這個比例很大。通過節省處理視覺信息的神經資源,來增強其他神經活動的效益,邏輯上是通順的。

2負面刺激源

而負面刺激源會讓神經系統感受到傷害的存在可能,從而產生各種消極情緒,常見的有悲傷、憂慮(有思維參與的恐懼)、厭惡、恐懼(無思維參與的恐懼)等。為了減少或者避免負面刺激,神經系統命令眼瞼閉合,切斷視覺信息,減少傷害。

大家可以做一個小實驗,就是隨意拿起一樣小東西,朝著身邊關係不錯的人做出快速投擲的樣子(別真的扔出去)。只要沒有事先特意囑咐讓對方不要閉眼,即使對方再信任你,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把眼睛閉上躲避可能的傷害。沒辦法,長期進化使得神經系統積累出了趨利避害的本能,在感受到傷害存在的時候,就會自動啟動自救機制。雖然對方知道你很可靠,知道你就算自殺,也絕不會傷害他/她,但這種小玩笑還是會引起自然反應。

閉眼還是不閉眼,完全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控制。但在這樣的突然刺激面前,思維性意識完全沒有控制力,而由進化積累的本能掌控動作。

還有更多例子可以證明,負面刺激源會導致眼瞼閉合。看到恐怖的畫面之後(注意是之後,不是那一瞬間),感到厭惡而無奈的時候,悲傷而不願面對的時候,都會出現較大的反應——眼瞼完全閉合。如圖10-12所示。

圖10-12

如果沒有物理性的刺激,比如風吹或者細小雜物侵害,高頻眨眼的本質也是視覺阻擋。所不同之處,高頻眨眼的發生,多數是在本能的閉眼意願中,摻雜了大量理性決策在其中 ,所以造成了既要本能地阻攔視線,又要頑強地睜開眼睛,繼續保持對情境的理性關注。

最好的說明是遇到為難的問題時,很多人的眨眼頻率會增加。

為難的問題不是指像計算題那樣的邏輯推導或計算困難,這種沒有壓力的困難反應通常是皺眉和視線凝固,也就是發呆,實際上沒看什麼,射入眼睛的光線也完全被忽略。會讓眨眼頻率增加的為難,是關於決定的為難,比如決定說什麼、怎麼說,如何根據趨利避害的原則進行取捨。所以,在我們進行過的實際測試中,很多有效刺激引發的反應,都是被測試人不想吐露實情而拚命眨眼。

測試案例

什麼情況下,眨眼頻率會增加

我們測試過一個計算機程序員,他提供的履歷裡,介紹自己是有著多年經驗的程序員,具備多種計算機語言的程序開發能力。但當我們問到簡歷裡提及的某一種語言的算法表達細節時,他的眼睛眨動的頻率瞬間增加,持續3~4秒鐘後,承認自己對這種語言並不熟悉。

原理:

在需要隱瞞事實或捏造細節信息的時候,需要竭盡全力思考。這時又不能出現長時間閉眼或盯住某處發呆這麼明顯的反應,因為那樣的話破綻過於明顯。此時,因為問題帶來的負面刺激很大,即使提問題的人長相俊秀,也會變成不願見到的負面刺激源,再加上大腦需要費力地掩蓋和捏造,就會導致眨眼頻率的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部分只單獨針對高頻眨眼進行研究,實際上的眨眼頻率增加,多數都會伴隨著視線轉移同時發生。視線轉移的相關問題,後面有專題討論。

(2)不完全的閉合

眼輪匝肌收縮,上下眼瞼做出閉合動作,但沒有完全閉合,眼睛睜開的程度只是比正常的睜開狀態更小一些。不完全的眼瞼閉合所代表的內心狀態,要稍微複雜一些。

1「被動」閉合

一種是「被動」的半閉合動作,是因為其他表情的需要,造成了眼瞼的閉合。比如開心的笑、傷心的哭,這兩種表情的重點,都不在於視覺信息的傳達或接收。比如,真正在開心笑的那段時間內,心裡正處於巨爽的時候,令人愉悅的信息已經接收完了(刺激完成,否則笑啥),此時不需要看什麼,也不需要告訴對方我正在看;同樣,真正在傷心哭的那段時間內,心裡正處於劇痛的時候,令人悲傷、委屈、壓抑的信息已經起到了刺激作用,此時不需要、也無法看什麼或者用眼神表達什麼,因為要緊的是將情緒宣洩出來,否則會有「內傷」。這類表情中,眼睛更多是由於生理方面的需求而引起的閉合動作。

比如笑。笑和打噴嚏的原理差不多。笑和打噴嚏都是氣息大量、快速地呼出,這樣的呼吸模式,會造成眼球的毛細血管內壓增大、眼眶中的內壓也會升高,眼瞼閉合會製造一個圍欄,保證眼球不會被瞬間強大的內壓衝擊受傷。

再比如哭,除了上面提到過的呼吸影響因素以外(哭也是呼氣痙攣),還多了眼淚的影響。淚腺分泌了大量的淚水,從眼瞼結構中湧出,為了引導淚水的方向以及完成本職使命(眼瞼的職能之一,就是瞬目的時候濕潤角膜),眼瞼會自動做閉合動作。

2「主動」閉合

「主動」閉合的情況,與前面講過的最大區別在於,眼睛是表達情緒和思維的主要發起者和實施者。主動的半閉合,像完全閉合一樣,也具有不同性質的表意。

a.積極表意的半閉合——媚眼如絲

圖10-13

媚眼如絲,是女人的一種風情表達。如圖10-13所示。從這個「絲」字,就能判斷出眼瞼的閉合狀態已經接近完成。但是,我們還是要本著專業的精神,把這個很美好的情境拆解開來,看看其中隱含的真實心理狀態。

媚眼如絲的來源,其實是前面探討過的「專心享受」的變形。這種眼睛形態的演化過程,大抵如此:專心享受需要閉眼(探討過了);這種自然的生理現象經過時間的積累逐漸成為一種共識,人們認為閉著眼睛的美好表情是在享受;所以人會有意識地半閉著眼睛,表現出美好的表情,向對方傳達「我現在很享受(和你在一起的感覺)」。

所以,化妝的時候,如果想表現嫵媚,眼線要畫得細長些。如果想表現英氣,就萬萬不能畫成這樣,而是要讓眉毛眼睛之間距離增加,讓眼瞼的睜開程度看起來大一些。

b.消極表意的半閉合

圖10-14

眼瞼半閉合經常出現在諸如厭惡類(輕蔑、不屑)和悲傷類(不悅、哭泣)等情緒的表達中。如圖10-14所示。但是要注意,真正的憤怒以及和憤怒相關的威脅,眼瞼是不會呈半閉合狀態的,而是睜大!詳細的區別,請見第6章。

c.近視的瞇瞇眼

當然,還有更特殊的一種情況——近視。

近視眼的成因,是因為長時間看近處物體,晶狀體在睫狀肌的作用下一直緊張地處於變形狀態,難以復原,這樣一來,遠處物體不能成像在視網膜上,這就形成近視眼。

用力瞇起眼睛,可以使用眼輪匝肌的擠壓輕微改變整個眼球的前後周長,從而輕微改善成像質量。所以,近視而不戴眼鏡的同學,在需要看清楚東西的時候,會瞇起眼睛用力看,多少能好點。但是,瞭解了眼球結構和成像原理後,就能知道,要動用睫狀肌來把晶狀體拉扁平,才可能真正改變成像質量。而睫狀肌是靠自主神經系統指揮的,不是想動就能動,所以,瞇著眼睛彌補近視的不足是杯水車薪。

2.瞳孔的變化

前面已經介紹過,瞳孔是虹膜中間的一個孔,而不是獨立的器官。瞳孔負責允許光線透入到眼球裡,然後在視網膜上成像。光線變強的時候,瞳孔就會縮小,以防過強的光線刺激視神經;光線變弱的時候,瞳孔會放大,盡量讓更多的光線射入,以盡可能獲得清晰成像。這一切動作都是由控制虹膜的平滑肌來完成的。平滑肌只受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無論你怎麼努力,也不能通過思維性命令進行直接控制。如圖10-15所示。

圖10-15

有意思的是,隨著進化的演進,人的瞳孔反應也變得更加複雜和高級。實驗證明,人在看到喜歡的東西時,瞳孔會放大(比如色男看到性感美女,或者賭徒看到一手好牌),以保證多看一些美好的景象;而看到不喜歡的東西時,瞳孔則會縮小(比如觀看血淋淋的外科解剖手術),以盡量避免受到負面刺激。這是瞳孔應激反應的規律。

3.眼睛都發光了

通常,人在高興的時候,尤其是驚喜的時候,會出現「眼睛都亮起來了」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是錯覺,而是眼睛真的變「亮」了。

驚喜的時候,眼睛會睜大,無論是眼球的虹膜部分還是鞏膜(眼白)部分,都會暴露出更大的面積。一方面,反光的面積整體增大;另一方面,積極刺激導致的瞳孔增大,再加上帶有色素的虹膜,這個深色區域和鞏膜的淺色區域對比效果更明顯,看起來就會讓人覺得眼睛都亮起來了。此外,興奮導致的血液循環液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眼睛的能量,這也對眼睛亮起來有積極意義。

反之,大多數悲傷的眼睛(假設沒有悲痛或悲憤),都會讓人感覺目光黯淡,其實不過是把上面的情況反轉一下,眼球暴露面積因眼瞼閉合動作而減少,深淺色區域對比減弱,再加上沒有興奮帶來的微循環改變,自然就會讓人感覺失神了。

10.2.4 視線轉移

在對視之後,視線出現轉移,可能代表著微妙的心理變化,具體的原因前面已經分析過。現在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不同方向的視線轉移可能代表的不同意義。

但是,在按照這個邏輯思路進行逐一分析之前,還是要不解風情地給希望當上帝的小朋友們潑一盆冷水:要分析某一個人的視線轉移意義,一定要先牢牢記住,視線轉移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徵,不同的人,經過長期的環境適應和學習,可能養成不同的視線轉移習慣。因此,確立被測試人的視線轉移習慣(在心理測試中稱為基線),才是正確分析的第一步 。千萬不要生搬硬套地按照下面的觀點進行猜測分析。

從瞳孔對視開始,視線轉移有4個基本方向:上、下、左、右,然後再衍生出組合變化:左上、左下、右上、右下。這裡的左右和上下,都是以行為人的方向為準。

1.視線向上轉移

基於我們所做的實際測試,我們認為視線上移可以映射三種心理特徵,一種是將自身設置較高地位的表意,常用於表示不屑,經常配合一個「切」字構成輕蔑表情;另一種是「此事與我無關」「我置身事外」的表意,經常出現在假裝無辜的過程中;第三種是被測試人最常出現的一種狀況:頭腦中沒有預想到會被問及這個問題,開始現想,就會不由自主地眼睛上翻。回憶和捏造的情況在不同的被測試人身上都出現過,連基線測試題中的中等難度計算題,被測試人也會伴隨著視線上移的反應進行心算。

2.視線向下轉移

與視線上移恰恰相反,視線的下移一般映射為,當事人在頭腦中本就預想到了幾種可能,其中一種真的出現在了問題當中。我們認為視線的向下轉移,可以大體總結為一個心態——承受。這種視線變化通常映射出比較負面的心態,比如愧疚(認為自己不夠好,或者犯了錯誤,或者自己有責任,等等)、不同意(但對局面表示無奈,沒有改變的能力)、生氣(但是隱忍著暫不發作)、心虛的思考(設法應對質疑)等。與視線上移所映射的逃離意願不同,視線下移通常表明行為人知道自己不能逃開,只能硬著頭皮頂住,直到混過去或者被擊敗為止。

即使是羞澀的表現中出現的視線下移,也具有相同的心理映射。害羞實際上是害怕看到對方的反饋,害怕得知對方對自己的否定(不喜歡),但又強烈希望能有個積極的結果,所以忍著壓力堅持。

3.視線左右轉移(破解一個廣為流傳的謬論)

視線向左或者右轉移,都破壞了最誠懇的瞳孔對視,但不能分別確定向左轉移和向右轉移具有各自的確定映射規律,因為每個人的習慣不同。

有個所謂的心理學傳言說,「如果是回憶事情,大部分人的視線是往左的,如果是編造,視線是往右的。」流傳這一準則的人還煞有介事地使用一種解釋,認為這與大腦左右半球的交叉控制規則,以及左右腦主管分工功能不同有關:左半球負責記憶,右半球負責創造。很多人將這一條奉為測謊的寶貴依據,下面我們就來拆穿這個謬論。

(1)關於左右腦分工不同的錯誤總結

認知心理學早些年的研究結論指出,左腦主要負責言語、閱讀、書寫、數學計算、背誦式的記憶、邏輯推理和符號性思維等功能;右腦主要負責物體大小形狀的識別、空間認知、看地圖、辨識人臉、繪畫構圖、音樂、結構組裝、對他人情緒的感知等形象思維功能。

更重要的是,人類的絕大多數工作,都是左右腦協調共同完成的,而不是單獨負責制。比如常說記憶歸左腦,那麼對圖像的記憶應該歸誰?如果說圖像信息歸右腦處理,那麼把腦海中的圖畫出來,就一定要有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的加入,這可是左腦要負責的啊!同樣,音符主要歸右腦處理,但寫歌和唱歌就必須由左右腦同時來完成。另據最新的腦認知研究,此前的左右腦分工主管結論,也慢慢被更多的實驗結論所糾正,不似古老教材中這麼絕對。

為謬論尋找理論依據的人犯了第一個錯誤——不求甚解地將腦認知總結為「左腦負責記憶,右腦負責編造」。且不說創造、構造和編造的含義是否相同。單就這個推導過程來看,也是很荒謬的。再進一步追問:眼睛往哪邊移動,和左右腦的分工區別有什麼關係?

(2)關於左右腦交叉控制運動的錯誤應用

如果說,對腦功能的左右分區不當的總結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根據這個錯誤的總結,推導到眼睛的移動方向與左右腦分工不同聯繫起來,則是更加無知的表現。

這種推導的依據,應該是左右腦的交叉控制原理。交叉控制原理是指左腦控制右側肢體的運動,右腦控制左側肢體的運動。這是一個科學的結論。

然而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如果遵循交叉控制規則,應該是左腦控制右眼,右腦控制左眼。如果回憶或者編造只根據不同分工動用單側腦半球的話(事實上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應該表現為某一隻眼睛動,而不是兩隻眼睛一起動。更何況,根據交叉控制原則,右腦控制左手運動,難道左手只能往左邊動嗎?如果往左運動歸右腦管理,那麼兩隻手一起往左動,到底應該歸哪個腦半球控制呢?

所以,眼睛的運動方向,和左右腦的功能不同,沒有絲毫關係。

這個謬論的原始出處可能來自於NLP的六向眼動理論。請注意,以下引用的內容是錯誤的。

在這組著名的猜想模型中,「NLP學派」認為當人眼睛向左上方轉動時,表示他在回憶視覺圖像類信息,如「你家窗簾是什麼顏色的?」當人眼睛向右上方轉動時,表示他在創建視覺圖像類信息,如「紫色的斑馬尾巴是什麼顏色?」當人眼睛向左水平方向轉動時,表示他在回憶聲音類信息,如一段世界名曲的旋律;當人眼睛向右水平方向轉動時,表示他在創建聲音類信息,如編寫一段原創的旋律;當人眼睛向左下方向轉動時,表示他在自言自語;當人眼睛向右下方轉動時,表示他在感知動覺和知覺等信息 [1] 。

為了避免自己的猜想被證偽,NLP還補充了左利手的反架補充,即如果行為人是左撇子,就全部相反。這還是用了大腦兩個半球對肢體交叉控制的理論作為依據。

事實上,為了提供良好的視覺信息,眼睛的運動必須保持同時、同向,否則就會導致視覺混亂。每一根管理眼外肌運動的神經,都是接受著雙側大腦皮質核束纖維的傳入。也就是說,每一隻眼睛都同時被兩側的大腦同時管理運動。 所以,正常的眼睛運動都是同向的,而不會像肢體那樣可以雙側不同向、不同時運動。

當然,經過訓練,有的人可以故意做出對眼的動作,這是因為在輻輳運動時雙眼內直肌同時內收+晶狀體變凸+瞳孔變小,能夠滿足人近處精細工作。相反,負責開散運動(分眼)的外直肌都不由動眼神經核控制,由外展神經核控制,兩隻眼睛運動不能都不通過動眼神經核,所以不可能分眼,而內直肌直接由動眼神經核控制,所以可以鬥雞眼。

講了神經控制的原理,是為了證明眼動的方向和四肢的交叉控制機制完全不一樣,不能憑想像胡亂套用。

這一組發佈於1979年的猜想,沒有任何數據支持,不堪驗證。

我們做過一個小的實驗,召集了200名被試,每個人回答6個問題,用攝像機錄下他們回答問題時的眼動方向,最後進行統計。

統計的結果是,有的標準不符合度高於70%,有的標準不符合度接近50%,上述6條規律平均證偽率為63%。換句話說,如果你用六向眼動來分析別人的想法,會有接近2/3的概率是錯的,這比瞎猜的50%還不靠譜。如果想一個人完全符合六向眼動的規律,其概率是(37%),這是一個約等於千分之三(2.6‰)的數值,低到慘不忍睹。

所以,這種判斷準則,會引發錯誤的判斷而冤枉別人。

至此,我們可以放心地丟棄掉這種「偽科學」。有興趣的話,你還可以仔細分析一下「善用右手的人比較理智(嚴謹、保守等)、善用左手的人比較藝術(創新、感性等)」這個類似的謠言錯在哪裡。

(3)視線左右轉移的正確分析思路

只能肯定的一點是,視線向兩側轉移意味著出現了神經系統的指令,可能是有意為之,也可能是習慣的或本能的無意識命令,但一定是打斷了當前正在進行的交流,可以根據每個被測試人的基線比對來進行分析。

視線轉移與是否說謊沒有必然的聯繫。雖然是打斷了當前正在進行的交流,但原因可能是為了更好的交流做準備,比如回憶事實、邏輯推理、數字計算,當然,也有可能是捏造假的信息或者隱藏真的信息。除此之外,視線的兩側轉移,也有可能就是由情緒引起的,比如不悅或者厭惡等,沒有複雜思考,僅僅是不願意繼續交流了。

測試案例

說謊話的優雅女性

我們測試過很多視線左右移轉基線不同的人,目前比較多見的謊言指征,是違背個人基線的移動。

其中一個被測試人是一位非常優雅的女性,整個測試過程中都很從容地回答問題,之後的分析也確認絕大多數內容都在敘述實情。遇到有壓力的問題(需要取捨或者回憶的問題)時,視線轉移的習慣基線是轉向右側。無論是複雜計算題(左腦),還是形象思維拼圖(右腦),抑或是她在講述自己通過精明的投資而積累財富的過程中,遇到需要思考適當表述方式的時候,都是視線右移。

但是,唯獨有一個問題,她說謊了。

當我們問她,是否非常厭惡身邊的某位女性朋友(特定的某人)的時候,她的眼睛快速向左側轉動了約3/4虹膜直徑的長度,然後淡然否認,沒有其他明顯指征。

鑒於這個視線轉移的異動(與基線不同),我們臨時增加了2道測試題。

一是圖片測試:我們製作了10張圖像組合,包括中性風景圖(移動通信的基站、車況正常的交通俯拍圖、區域地圖),積極刺激圖(她喜歡的某位男歌手)和真實屍體局部解剖圖,還有就是那個女性朋友的照片。當她看到男歌手的照片時,瞳孔放大。經過中性圖過渡後,突然出現的女性朋友照片,引起了她的瞳孔縮小。

二是要求她對該女性友人的某件事情進行細節描述和評價。在描述和評價的過程中,她的臉上出現了輕蔑的微表情(輕蔑是厭惡的衍生情緒)。

由這兩個結果推論,她的內心對那個人持厭惡情緒。因此,在她矢口否認自己的厭惡時,思考的壓力造成了視線轉移的異動。可以確定她在這個問題上說了謊。

4.恐懼的眼神

人在面對恐懼刺激源的時候,通常還會出現一種特別的視線轉移——眼球多方向快速轉動。 這個動作很難偽裝,不是做不到,但很難。只有在恐懼時的警覺,才會使人通過眼球的高頻轉動,快速注意身邊的每個異動,這是進化出來的本能。

這一應激微表情的價值是:視線轉動方向變化的頻率與內心的恐懼程度成正比。

5.不用正眼看人

不用正眼看人,也就是斜著眼睛看人,只不過面孔不隨眼球轉向一側而正面朝向被看的人。我們把這種變形的注視放在這裡討論,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這種視線狀態,瞳孔在一側而不在中間,和視線的左右轉移外觀相似;二是因為這種視線狀態,映射了不願意看的心態,和視線轉移一樣不夠「誠懇」。

不論是希望真誠的交流,還是受到意外刺激而舉目尋找(比如別人從側面叫了你一聲),都會出現頭部的轉動動作,讓自己的面孔盡可能正面朝向被視對象。只轉動眼睛而不轉動頭,直接映射了相對負面的心態(等同於不願意看)。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說的「不願意」,不光包括「不願意」常規代表的厭惡和否定,還包括不敢(偷眼看,怕對方發現)、不屑等其他負面意願,統稱為不願意。

可能造成側目相視的情緒和心態,主要包括:得意的笑(我比你好/強/正確/……)、輕蔑(我比你好/強/正確/……)、憂慮(不能把對TA的關心和擔憂明確表達出來)、厭惡(直接否定TA)。

6.翻白眼

翻白眼是比較常見的眼部表情,它既是複雜眼球運動,實際上也是一個複雜的視線轉移過程。

經典的翻白眼常用於表示輕蔑。如果我們對這個動作進行慢速回放的話,就可以看到有幾種情況:

1如果翻白眼的動作從正視對方開始,那麼接下來的動作就是閉合眼瞼;然後睜開眼瞼,將視線轉向上方(此時可以看到部分眼白);隨後將視線從上方轉向遠離刺激源的一側,同時轉頭;隨後將視線轉移至遠離一側的下方;閉合眼瞼,最後將視線停留在側面,視線水平或向下,也有可能將頭轉回來重新看向刺激源。如組圖10-16所示。

組圖10-16

2如果翻白眼的動作從臉側面朝向對方開始,那麼接下來的動作就是,先將視線移轉向對方的一側,看對方一眼(不用正眼看人);然後將視線向上轉移,同時閉合眼瞼;然後在睜開眼瞼的同時,再次將視線轉移至自己面孔朝向的方向,甚至反方向一側。

3如果是女孩子向自己的男朋友撒嬌類的翻白眼(不是真生氣),同時配合著「討厭」之類的台詞,還會比前兩個翻白眼的動作多一個環節,那就是在最後,視線還會再轉回到對方瞳孔上,一方面表達誠意(有時會報以一個或嬌羞或蠻霸的微笑),一方面觀察一下對方是否接收到了自己這個撒嬌的信息。

[1] An〝eye accessing cue chart〞as it appears as an example in Bandler & Grinders Frogs into Princes (1979). The six directions represent〝visual construct〞,〝visual recall〞,〝auditory construct〞,〝auditory recall〞,〝kinesthetic〞 and 〝auditory internal dialogue〞. 更多內容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uro-linguistic_program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