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微表情:如何識別他人臉面真假? > 3.7 本書中用到的一些名詞 >

3.7 本書中用到的一些名詞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研究的是通過捕捉微表情來分析人的真實心理狀態。書中會用到一些相對專業的名詞,先在這裡統一進行介紹,以防後面讀起來會因為這些生活中不常用到的詞而打擾你的思路。

心理測試: 心理測試是個比較大的概念,既包括心理學中使用科學手段和方法進行的各種測試,甚至很大一部分是對因心理活動而引起的生理指征測試;還包括通過諸如星座、血型等其他手段來分析性格、情商的眾多小遊戲。

在這本書中,心理測試的範圍局限於通過應激微表情分析真實情緒狀態和信息認知、信息表達,特別注重如何過濾偽裝、辨析謊言。所以,如果不追求嚴謹的話,可以簡稱為測謊。

被測試人: 本書會使用很多測試的實驗和實際測試的案例來舉例說明微表情的原理和應用。因此,書中會大量使用「被測試人」來指代測試過程中做出應激反應的人。

行為人/當事人: 在介紹微表情知識的時候,如果為了表述哪些不是應激的動作,比如在介紹表演臉部表情的上下文中,就不能用被測試人,而是用「行為人」或者「當事人」這樣的詞語來指代。

情境: 情境是一個統稱,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測試背景信息 ,用英文講叫WHAT。再具體點說,就是在提問測謊之前發生過什麼事?在測謊結論出來之後(包括結論正確和結論錯誤兩種情況)將會產生什麼結果?誰最終可能得利?誰最終可能受損?

二是測試誰 ,用英文講叫WHO。不過這裡的WHO不是指圈定嫌疑人範圍,而是指接受謊言測試的人的具體情況,包括性格、行為習慣、成長和教育經歷、曾經做過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在整件事情中處於什麼位置(關係網絡中的位置)等等。後面的章節內容會讓你確信,不同的人說謊的方式是不同的。

三是測試環境 。這個不能翻譯成英文裡的WHERE。因為這裡的環境主要是指實施測試的空間裡,可能對被測試人產生影響的佈局、光線、物品、人員等。

同一個刺激源,如果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引發不同的反應。同一個應激微表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會表達不同的意義。

刺激源: 真正的表情,需要由真實情緒引發。因此,想要觀察到微表情,必須要使用適當的刺激引發被測試人的真實情緒。

最常見的刺激方式是提問題,其他常見的方式可以是圖像或者視頻的展示、聲音的播放,或者告知某個消息等等,極端情況下,還可以找個人,化好妝,突然出現一下。所有能引發被測試人情緒變化的刺激方式,我們在書中統稱為刺激源。

透過微表情分析真實心理,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意刺激源與被測試人的微表情之間存在的邏輯關係。 比如,對被測試人進行負面刺激(如貶低性的刺激源),被測試人幾乎沒有可能 [1] 出現積極情緒,如滿足、高興等。這種邏輯關係,既可以一定程度上預測被測試人的微表情反應方向,也可以在微表情性質違背邏輯關係的時候,結合情境判斷謊言。這是心理測試驗證真偽的重要邏輯準則。

在經歷了苦澀的理論研究之後,我們終於開始研究每一種微表情的精妙之處。

微表情和標準表情一脈相承,源自它們的共同生理機制——情緒。想要掌握每一種情緒的微表情形態特徵,必須從最飽滿的表情開始研究,然後逐步減少臉上的某些局部形態特徵,以及逐步減少肌肉運動的幅度,最後沉澱下來的,就是微表情形態特徵。從驚訝開始,厭惡、憤怒、恐懼、悲傷以及笑的微表情形態特徵研究,都是按照這個邏輯展開。

先從最簡單的驚訝開始!

[1] 之所以說「幾乎沒有」,一是為了保證嚴謹;二是在極特殊的情況下,有可能被貶低也能引起被測試人的愉悅。比如,如果被測試人要扮豬吃老虎(隱藏實力,故意讓對方輕視自己),在被貶低的情況下(意料之中),可能會一瞬間流露出欺騙的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