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人為什麼會作惡 > 序言 電車上的猶太男孩 >

序言 電車上的猶太男孩

1944年夏天,在匈牙利盟友的協助下,德國納粹在布達佩斯開始實施抓捕猶太人的行動,並將他們押送到奧斯維辛的死亡集中營。行動總指揮就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艾希曼。

多瑙河將布達佩斯一分為二:東部的布達和西部的佩斯。布達鮮有猶太人的影子,大多數猶太人都居住在佩斯。搜捕行動期間,一位猶太母親和她兩歲的兒子在拜訪完親戚之後,坐著電車從佩斯返回布達的家。事實上,她不久之前還住在佩斯。1939年,德國政府為了大規模誘捕猶太人,甩出了“到東部重新安頓工作”的誘餌,數萬名德國猶太人掉進了這個陷阱,而其他國家的猶太人大都未曾意識到,人間地獄即將到來。這位明智的母親敏銳地察覺到了危險。於是,她設法弄到一份偽造的天主教身份證明,搬到了布達。

電車駛過跨越多瑙河的大橋,車輪發出有節奏的卡嗒聲。忽然,男孩稚嫩的聲音打破了這種節奏。他問道:“媽媽,為什麼我不像其他猶太男孩一樣戴帽子?”車上有很多乘客,沒準還有匈牙利納粹軍隊組織箭十字黨徒,男孩的問題很可能帶來可怕後果。母親急中生智地對孩子說:“我們到站了。”然後抓起男孩的手就下了電車。他們下車的地方是橋的中央,距離目的地還很遠。居然沒有人攔截他們,這真是一個奇跡。

我就是那個拉著母親的手站在橋上的男孩。長大之後,我的思緒常常會飄回電車上那危急一幕。時間似乎在那一刻停駐了,好讓我的母親有足夠的時間做出正確反應。我也時常問自己:那一刻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當時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母親肯定不會帶著我從電車上逃下來。那麼,為什麼她在那一刻如此恐懼呢?

上大學之後,社會心理學拓寬了我對人類行為的看法。我逐漸意識到,從更廣義的角度來說,兒時提出的那個問題可以引申出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中的一個重要心理學謎題:那些殺害了600萬猶太人的納粹德國及其盟國的劊子手,那些曾經的普通人,怎麼會對他們的猶太同胞做出如此令人髮指的滔天罪行?有的人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殺戮,卻對身邊的罪行採取了默認的態度。這裡面的心理學機制是什麼?

在讀研究生期間,我第一次接觸了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以及他對人類服從權威問題做出的精闢分析。服從研究是社會心理學歷史上最著名的研究之一。他在發表的第一篇實驗論文中,開宗明義地將他的研究與大屠殺結合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至今,心理學界一直試圖對大屠殺做出解釋。在米爾格拉姆之前已經有很多心理學家對納粹的滔天罪行進行了深刻的思索和研究。米爾格拉姆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通過實驗室實驗這一科學方法解釋了犯罪者的行為。

這種方法幫助他實現了兩個看似完全對立的目標:一方面,大屠殺如此極端和充滿暴力,在分析的過程中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並非易事。相對於其他的質疑方式,米爾格拉姆的實驗方法確保了一定程度的客觀性。另一方面,他及時而恰當地向世人揭示了破壞性服從的本質,那些實驗中潛藏的可怕含義令任何人都無法冷靜旁觀。

米爾格拉姆是心理學界最多產、最不拘一格、最富有創新性的學者之一。進行服從實驗之時,他剛剛博士畢業,在耶魯任助教,正處在個人事業起步之時。服從研究結束後,他拓展了自己的研究範疇,進行了小世界現象(又稱為“六度分離理論”)、丟信方法(lost -letter technique)以及城市心理地圖(mental maps of cities)等研究。數十年前,我開始對科學家頭銜背後的米爾格拉姆感到好奇,隨著對他瞭解的逐步深入,我發現他的性格一如他的研究,不同尋常、複雜多變。

過去的20年來,我一直都在研究米爾格拉姆,研究他的成就,研究他這個人。一路走來雖然擴展了我的視野,也讓我內心很沉重。很顯然,納粹統治匈牙利那段時間給我留下了痛苦的回憶,這是我對服從實驗產生特別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寫作此書最重要的原因並不在此。我相信,米爾格拉姆的研究成果會讓每個人都有所受益,因為它解讀的是最基礎的人類互動,它的力量足以改變你我看待這個真實社會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