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八卦心理學 > 第三節 弒父之子 >

第三節 弒父之子

題記: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榮格

我一直覺得心理學家們大多數都自帶三分江湖氣,弗洛伊德和他弟子們的故事就很像是一部武俠小說裡的情節:一個脾氣很大又很固執的師父和幾個本領高強又有自己想法的徒弟們聚到一起,最後因為武學理念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最終不歡而散。

事實上,師徒絕交時能夠分道揚鑣不發惡言的情況只是極少數,多數情況下都要像德雲社出身的曹雲金、何雲偉那樣跟師父郭德綱撕個你死我活才肯罷休。筆者曾經戲仿郭德綱在《德雲社家譜》中的春秋筆法替弗洛伊德老師寫過一段:「今有榮格、阿德勒兩人,欺天滅祖悖逆人倫,逢難變節賣師求榮,惡言構陷意狠心毒,似此寡廉鮮恥令人髮指,為儆傚尤,奪回藝名逐出師門——弗洛伊德。」

不過拋開與弗洛伊德的恩怨不談,榮格也算得上心理學史上屈指可數的大師級人物之一,而且他的一生也充滿傳奇。

榮格全名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出生在瑞士。據榮格的自傳記載,他的家是一個奇怪的宗教家庭,父親和叔叔們全都是虔誠的天主教神職人員,母親的性格則有點神神叨叨,父母兩個人經常吵架。所以榮格的童年幾乎是在一面陰霾中度過的。在回憶這段經歷的時候,榮格不無感傷地說,陪伴自己一生的抑鬱、敏感和自卑性格,就是在自己童年時候養成的。

比較恐怖的是,成年以後的榮格在回望自己幼年的經歷時,發現其實自己有兩個人格:一個是在和家人接觸時的正常小孩,每天按時上學放學、寫作業、幫助做家務,完全沒有任何異樣;另一個卻是一個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敏感、多疑的「小大人」,恐懼和人相處,只願意自己生活在一個小小角落裡。

據說榮格在12歲時罹患了某種精神疾病,有一次昏迷了過去,別人怎麼叫都叫不醒,最後竟然是他的「另一個人格」把自己喚醒的——這麼看來,人格分裂還是有點好處的,不過那種知道自己在昏迷但是醒不過來的體驗,只要讓人想一下就覺得實在是太可怕了。

榮格的人格分裂傾向伴隨了他整個青少年時期,直到成年以後,第二人格才慢慢消失。不過第二人格觀察到的童年景象仍然會時常以某種扭曲的形式出現在他的夢中。

很可能是因為對父親的厭憎和母親的影響,出身於基督教家庭的榮格後來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異教徒」,一個神秘學的愛好者。他深入研究過古印度的佛教、印度教和發源於中國的道教,甚至還親自修煉過佛教禪宗、試驗過煉丹術、分析過各個民族的遠古神話。後來他又不遠萬里深入到非洲原始人族群和北美的印第安人群落中研究他們的生活與原始信仰,掌握了關於很多心理學問題的第一手資料。

因為他的這層神秘學背景,所以我們會看到,在榮格的心理學思想中其實存在著許多來自遙遠東方的智慧結晶,比如「集體無意識」遺傳自先祖的想法,就很難不讓人想起古老中國的先祖崇拜。

對了,其實榮格和弗洛伊德相識的時候是1907年,那時他已經快40歲,做了很長時間的精神醫師了,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少年拜師。不過榮格在後來回憶時仍然承認,和弗洛伊德合作和相處的6年,是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時光。

榮格後來自創的「分析心理學」(又稱榮格心理學、原型心理學)中也帶有許多精神分析理論的影子,和弗洛伊德一樣,榮格的研究也非常關注個體幼年時期的心理情況。他認為其實每一個人的性格在他童年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所謂成長過程只是對性格的「整合」過程。我想,他的這一觀點大概也跟自己的童年經歷大有關聯吧……

榮格對心理學的重大貢獻之一當然就是我們曾經提過一次的「集體無意識」了,這也是他與弗洛伊德產生分歧的開始。那麼到底什麼是「集體無意識」呢?

榮格認為,人的「無意識狀態」有兩種類型,一種當然就是屬於每個人的個體無意識世界,另一種卻是某一群體或者全人類一起共享的無意識世界。和個體無意識來自於每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集體無意識主要來源於我們的祖先在基因遺傳中遺留下來的某些共同本能,以及那些代代相傳的、某些帶有普遍性的思考方式。

舉個例子,在中國,「重男輕女」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都是一種典型的「集體無意識」。距今兩千多年的《詩經》中就說:「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生了男孩子,既讓他在床上睡覺,做漂亮衣服,給他好看的玉石玩兒;而生了女孩子,就讓她在地上睡覺,簡單做個被子包起來,讓她玩難看的瓦片。可見至少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重男輕女的思想,此後一直延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形成了強大的思維慣性。甚至到今天在許多地區,很多人仍有著「男孩才是傳後人,女孩是賠錢貨」的想法。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集體無意識大概會逐漸消失吧。

「集體無意識」所影響的對象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一間學生宿舍。比如說一個宿舍住的學生大多數酷愛玩電子遊戲,不是很愛玩的那些學生被他人的情緒感染也可能會迷上遊戲;反之,如果在一個大多數學生都熱愛學習、勤於學習的宿舍裡,不是很想學習的人也會被感染情緒去學習了。

就像弗洛伊德曾經用「冰山理論」來說明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的關係一樣,榮格對集體無意識也提出了一個很精到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島代表一些人的個體意識的覺醒部分;由於潮汐運動才露出來的水面下的陸地部分代表個體的個人無意識,所有的島最終賴以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體無意識。」

之所以分析心理學又被稱作「原型心理學」,原因在於榮格對心理學另一個最重要的貢獻是對「原型」的論述,而榮格認為「原型」也是集體無意識的內容。那麼,「原型」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說起來可有點複雜,甚至榮格自己有時候都講得有點抽像。我們還是打個比方吧:如果把人的記憶比作一張清晰的照片,原型就是看上去有一些斑駁雜亂甚至看不清楚的膠卷底片。榮格說:人在一生中是無法意識到原型存在的,但是它們會自始至終在背地裡影響人的行動,因為它是先祖遺傳給我們有助於人類生存和延續的智慧結晶。

不妨以榮格發現的一個原型「人格面具」來簡單說一下什麼叫原型吧:我們每一個人在人類群體中都會扮演一個自己獨有的角色,而這種角色往往和我們真正的個性是不一樣的,我們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不完全是別人認為的自己,但是還是要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就像古希臘戲劇中的演員要戴上「面具」一樣。

榮格還認為,世界上有四種最重要的原型,它們分別是:人格面具、阿妮瑪(男人無意識中的女人性格和形象)、阿妮姆斯(女人無意識中的男人性格和形象)以及陰影(人在無意識中與「自我」相反的性格和形象)……

就和弗洛伊德喜歡分析別人的夢境一樣,榮格也有一套自己獨特的分析方法,他將之稱為「詞語聯想法」。首先他會給被試人員一份寫有100個詞的紙。然後讓被試人員聽到刺激詞之後,盡可能快地做出由此刺激詞所聯想到的反應,也就是一個或幾個聯想反應詞。當確信被試者懂得這詞語聯想的意思之後,就可以開始正式的測驗。用一隻秒錶就可以記錄下被試者對每一個刺激詞反應所需要的時間。不過榮格和馮特、高爾頓等心理學前輩不同,他使用詞語聯想法的目的並不是研究被試者的反應能力,而是更關注於他們在反應回答時的錯誤或口誤以及被試者應對刺激詞時的面部表情、動作等線索。因為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學中的「潛意識」理論,這些細節更能反映出被試者的內心世界。

榮格說:「當專門用來研究心理聯想的實驗失敗的時候,當被試者回答出錯的時候,你卻能學到別的東西。你問一個連孩子都能回答的普通單詞,而一個智力正常的成年人卻不能回答。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那個單詞擊中了我稱之為情結的東西,這情結是一種經常隱匿的,以特定的情調或痛苦的情調為特徵的心理內容的集合物。這個單詞有如一枚炮彈,能夠穿透厚厚的人格偽裝層而打進暗層之中。例如,當你說『購買』『錢』這類單詞的時候,那些具有金錢情結(money complex)的人就會被擊中。」

榮格在其講演中,用對一個35歲男子的測試過程具體地描述了他對該被試者詞語聯想結果的分析:

開始的單詞是「刀」,它引起 4個干擾反應。接下來的干擾是「矛」(或槍),其後是「打」,再後是「尖銳的」,最後是「瓶子」。這只是連續 50個刺激詞中的少許幾個,但足夠我用來使被試者把事情和盤托出。我說:「我不知道你曾有過如此不愉快的經歷。」他盯著我說:「我不懂你在談些什麼。」我說:「你明白。你曾因為喝 醉酒,有過一樁用刀傷人的不愉快糾葛。」他說:「你是怎麼知道的?」隨後便講述了整個事情的經過。他出身於受人尊敬的單純而正派的家庭,有一次因為喝醉酒與人發生爭執,用刀刺傷了對方,結果被判刑一年。這是一件他不想提起的重大秘密,因為這會給他的生活罩上陰影。但是,這個情結就在其詞語聯想的測驗中表現了出來。(巴巴拉 ·漢娜《榮格的生活與工作》)

「情結」這個詞我們耳熟能詳,通常被人用來指代自己內心深處最在意的一件事,有人說自己有「大學情結」,有人說自己有「初戀情結」,也有人說自己有「文學情結」。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是榮格首先發現的一種心理學術語。像前面例子中那位被試者那樣,每一個人在自己的潛意識當中,存在著聚合在一起的一群又一群的「無意識叢」,它們可能跟這個人早年的某種行為有關,也可能是經年日久形成的思維慣性,總之它們在某種特定條件下被激活時,就會引起這個人強烈的情緒反應。榮格認為,人的整個「無意識」世界就是由各式各樣的「情結」填充而成的。

這麼看來,大眾口中的「情結」和心理學術語中「情結」有相關聯的地方,但並不完全相同。

榮格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家,更是一名出色的精神醫師。他的分析心理學理論雖然嚴格來說仍然沒有得到過實驗的驗證,但在臨床上用起來確實有效果。經他救治的心理疾病患者數不勝數,其中甚至包括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第一位是以個性怪異、桀驁不馴著稱的奧地利天才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他提出過著名的泡利不相容原理,為科學家瞭解原子內部的結構奠定了基礎。泡利看不上幾乎任何一個同時代的物理學家,他那句「愛因斯坦也不是那麼愚蠢」就已經是對他人的最高褒獎了。就是這麼一個人物,在30歲時因為神經症發作找到了榮格做治療。他們在一起進行了長達兩年的精神分析治療,在泡利感覺自己已經被治癒後兩人還保持了數十年的書信聯繫,一起分析了大約1000個泡利的夢。

第二位是德國著名詩人、文學家赫爾曼·黑塞,同時也是一位資深抑鬱症、神經症患者。榮格經過出色的心理分析工作讓黑塞重新體驗到了生活的樂趣和意義,並且玄妙的心理學治療還讓他有了新的創作靈感。

可能正是由於榮格的人脈廣闊吧,他的分析心理學很容易就打進了主流心理學界的「市場」。1933年起,他被選為國際心理治療學會的會長,精神分析心理學也成為行為主義心理學之外的另一大心理學門派,並與後者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劍氣之爭。

縱觀榮格的一生,正如他本人所說,其主要思想內核在童年時期就開始孕育了,他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榮格心理學」不斷進化,最終成為參天大樹的歷程。榮格為我們後來者留下了數不盡的精神財富,本文中所列舉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不過令人萬萬想不到的是,他的諸多理論成果中今天流傳最廣、受眾最多的,居然是他研究占星術的一個副產品:星座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