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社會認知:洞悉人心的科學 > >

齊瓦·孔達是我在密歇根大學讀研究生的師姐,我們都師從於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理查德·尼斯貝特(Richard Nisbett)。在尼斯貝特的門徒中,我們倆都有各自的特殊代表性。她是尼斯貝特的第一個女性博士研究生,我是尼斯貝特的第一個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在很多社會心理學家的活動中,我們都會被挑選出來,作為尼斯貝特的學生代表而出席,因此我們成為了好朋友。

但齊瓦更是我非常敬重的社會心理學家。有些人讓人敬重,是他們的成就非一般人所能及;有些人讓人敬重,是他們給我們帶來的恩典,我們感激他們對於我們的幫助;有些人讓人敬重,是他們的人格魅力,我們不知不覺中被他們感染而偏愛。齊瓦是集三種魅力為一體的聖人。

她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她出生於 1955年6月13日,但因患癌症,於2004年2月24日不幸英年早逝,短短50年的生命年華,她為社會心理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她在研究生時期所從事的有關日常社會行為的測量研究及日常生活中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都發表在社會心理學界公認的最權威的雜誌上,是當時轟動一時的新突破。

她後來任教於加拿大著名的滑鐵盧大學,一直從事社會認知的研究,成為該領域的重要研究者。她拓展了社會認知研究的範疇。社會認知是社會心理學在70年代初期的認知革命中興起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在早期,它僅僅是指用認知科學和信息加工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心理過程的一種研究範式。它的基本假設就是人類的社會認識是以「認知元素」如圖式、刻板印象、各種思維啟髮式等形式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並被我們在社會活動中加以提取和應用。這樣的假設,使我們能夠對人的社會影響、社會認識、社會關係的過程作出具體的描述和檢驗。但在齊瓦之前,社會認知的工作是比較「冷」的分析,不太關心情感與動機對認知的影響。因此,她的有關動機化的推理研究,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證明了動機對人類思維過程的影響。在她去世之後的2006年,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會決定授予她終身成就獎,以表彰她對社會認知領域和動機化推理研究的特殊貢獻。這是社會心理學界的最高成就,是值得我們敬仰的業績。

齊瓦還是一位熱心公益的好人。多年來,她一直擔任社會心理學界各種雜誌的編委和主編,不辭辛勞地為這一領域的研究者提供服務。我的好幾篇文章,都是她擔任的編輯,給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1994年,我和師兄邁克爾·莫裡斯寫了一篇有關文化對歸因過程影響的文章,在投稿不到三個月之內就收到齊瓦熱情洋溢的接受函,並附有仔細認真的建議。我也做過心理學雜誌的編輯,深知要在三個月內給作者回復,一定是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而且還要發揮個人魅力及影響力。因為我們的審稿人都是特別忙的學者,要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對一篇論文做出評估,沒有編輯的壓力是很難讓他們完成評閱任務的。我想這樣的影響力一定來自於多年的友情積累和互惠互助,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齊瓦是大家都很喜歡的心理學家。

但齊瓦更重要的受人敬重的特質是她的寬容、謙和、善良的人格魅力。多少年來她一直是滑鐵盧大學最受歡迎的社會心理學家,她教授的《社會認知》一直是該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本書就是建立在她的教學講義基礎之上,從內容到表述,每一處都可以透露出齊瓦的敏銳和謙和,確實做到了文如其人。比如說,齊瓦·孔達對行為經濟學的描述及分析,我覺得是目前心理學教科書中最仔細、最認真,而且來龍去脈最清晰的——毫不誇張地說,她甚至可能比行為經濟學的創始人卡尼曼(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闡述還要清晰。在本書中,她還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紹我在跨文化心理學中的貢獻,平心而論,我覺得甚至比我的闡述還要清楚。這表明,她是用心地閱讀和理解了其他學者的研究,而且以褒揚的風格給年輕的學者介紹社會心理學的成就,這是她的善和愛心的體現。這也能解釋為什麼這本書會成為美國及加拿大高校心理學專業最常用的社會認知方面的教科書。

明年就是齊瓦逝世十週年的紀念,能夠在中國出版她的成名之作,我想對齊瓦應該是一個最好的紀念禮物。如果齊瓦的精神還存在的話,她一定會非常欣慰和快樂。

彭凱平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及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