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行為主義 > 反應是什麼? >

反應是什麼?

成人的反應是多種多樣的。我曾對兒童和成人的大量案例作了筆記。為了改變我們的程序,讓我們首先以一名成人的反應為例。案例A。A是一名「十分妒忌的丈夫」,娶了一名年齡比他略小的美麗年輕的婦女為妻,已有兩年。他倆經常外出去參加聚會。

(1)如果她跳舞時和她的舞伴有點貼近;

(2)如果她不跳舞時卻和一男人聊天,講話聲音很低;

(3)如果她一時興起,在眾目睽睽下吻了另一名男子;

(4)如果她和其他女人外出吃飯或購物;

(5)如果她邀請自己的朋友在家聚會。

於是,A便產生了妒忌行為。這種刺激引起了以下反應:

(1)拒絕和自己的妻子談話或跳舞;

(2)所有肌肉處於緊張狀態,牙關緊閉,眼睛似乎變得更小,頜骨「發硬」。

接著他離開房間和其他人不告而別。他的臉漲得通紅,並逐漸發黑。這種行為在事情發生後通常會持續幾天。他將不與他人談及此事,調解是不可能的。妒忌狀態本身似乎會逐漸消失。妻子本人再多的愛情證明,不斷申辯自己的清白,也無法促進事情的解決,任何一種道歉或表示敬意的方法都不會加速情況的好轉。但是,他的妻子鍾情於他,從未表示過哪怕是一點點的不忠,正如他自己在沒有妒忌時口頭承認的那樣。在一名缺乏教養、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身上,他的行為可能會變得十分外顯——他可能把妻子的眼睛打得發青,或者,如果真的來了一名男性侵犯者,他便會對這名侵犯者進行攻擊,甚至殺死他。

其次,我們以兒童的妒忌行為為例。兒童B的首次妒忌跡像是在大約2歲時記錄到的。每當母親擁抱父親、依偎他、吻他時,孩子的妒忌行為便表現出來了。直到2.5歲的時候,孩子從未充當過「替罪羊」,他總是被允許在場,甚至在父母調情時也受到歡迎,這時孩子開始對父親進行攻擊,因為此時母親正擁抱著父親。孩子的反應是:(1)拖拉父親的衣服;(2)叫喊「我的媽媽」;(3)把父親推開並擠進父母中間。如果父親的接吻繼續下去,孩子的情緒反應變得十分鮮明和緊張。每天早上,尤其是星期天早上,當孩子來到父母的臥室。這時父母尚未起床——他被父親抱起,受到歡迎和奉承。雖然這時孩子還只有2.5歲,他會對父親說,「你上班去嗎,爸爸?」——或者甚至直接發命令說:「你上班去,爸爸。」這個男孩在3歲時和他還是嬰兒的弟弟被送到祖母那裡去,由一名保姆照管。於是他與母親分開一個月。在此期間他對母親的強烈依戀得以減弱。當父母去見他們的孩子時(這時孩子有37個月大),如果再在孩子面前相互調情,孩子再也不會表現出妒忌行為了。當父親長時間緊緊擁抱母親,以便觀察是否最終會發生妒忌行為時,孩子僅僅跑向前去先抱一下其中一人,然後再抱另一人。這項試驗重複了4天,結果都一樣。

父親看到原有的情境已無法喚起孩子的妒忌心,於是便向母親實施攻擊,打她的頭和身體,並把她從一邊搖晃到另一邊。母親則假裝哭泣,而且向父親回擊。孩子見此情境忍受了幾分鐘,接著便竭盡全力打他的父親。他哭呀,踢呀,用力拉父親的腿,並用自己的小手打他,直到吵架結束。

接下來當母親攻擊父親時,父親保持被動狀態。母親毫不在意地猛擊其腰帶下面的部位,使父親痛得直不起腰來,絲毫沒有裝出來的樣子。但是,孩子仍對父親再次實施攻擊,甚至在父親喪失戰鬥力以後仍然繼續攻擊。到了這個時候,孩子真正受到困擾,因此實驗無法繼續下去了。然而,到了第二天,即使母親和父親在孩子面前擁抱,孩子也不再表現妒忌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