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 > 《愛的覺醒》 >

《愛的覺醒》

作者:克裡希那穆提

譯者:胡因夢等

啟迪性:5.0分

易讀性:4.8分

推薦度:5.0分

推薦理由:

真相是永遠的No.1。

擁抱真相,接受真我。

智慧源自與真相沒有距離。

……

以上的句子,我常常用到我的文章中,也常常和人說起,就像是我的信條一樣。

但說真的,我有時會沒自信,擁抱了真相,真的就OK了嗎?

我本來還持有另一個觀點:理解就是最好的治療,理解了,改變自然就會發生。然而,無數的讀者不斷問我,請問怎樣才能改變,問的人太多了,我逐漸對自己這個觀點不自信起來,於是,我弄出了一個成長的三部曲——「理解、接受和改變」。

感謝印度哲人克裡希那穆提的《愛的覺醒》,這本書令我徹底相信,真相的確最有價值,擁抱真相的一剎那——也即理解——的確就是最好的治療。這本書還帶給我許多其他方面的啟發,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忍不住掉淚,但這是喜悅的淚水,也懷著慶幸——原來聽從自己的感覺而走的路,是對的。

雖然這本書還沒讀完,但我已可以斷言,截至今天,沒有哪本書對我的啟發比這本書更大了。

放下一切念頭,方能看到真相

在書中,克氏屢屢講到,最重要的是通過你自己的冥想,看到真相,而真相就是愛,看到真相即是智慧。

並且,真相一定不是思考的結果,而是當你放下頭腦中的一切時,你與世界的自然相遇。

放下頭腦中的一切,這被稱為空寂。當你做到這一點時,冥想自然會來,你自然會與世界相遇,愛與智慧自然會降臨。

冥想這個詞很容易被理解為一種主動努力的結果,也很容易被理解成一種神秘狀態,這都是誤解,所以描繪這種狀態的更好的詞彙是「空寂」。

對於許多人而言,空寂這個詞也令人難以理解,它簡單,但那種境界我們的心似乎無法捕捉,那它可換成另一個相對好理解的詞——單純。

關於單純,我寫過一篇小文《論單純》。

單純是心性的純淨,單純的人有一顆晶瑩剔透的水晶心。

因這水晶心,世事和萬物無所遁形。

譬如,我們總以為,要想看穿一個人,一定有辦法,一定要努力,掌握了一些技巧甚至巫術,就可以輕鬆看懂一個人了。然而,技巧最多的人,在識人這一點一定不如擁有一顆單純的心的人,有一顆單純的心的人不需努力,就可在一瞬間看到另一個人的真相。

並且,單純的人也不能努力,如果一努力,他就失去了單純,於是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妄念,而不是另一個人的真實存在了。

空寂也罷,單純也罷,冥想也罷,這些詞描繪的那個境界都不易達到,因為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放下一切念頭。

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也描繪過這個境界,他說,真相是「相遇」,即我的本真與你的本真「相遇」了,這時就有最大的愛和最多的智慧。他把這種關係稱為「我與你」的關係,但要建立這個關係,必須達到一點——「不帶任何預期和目的」。

所以,克裡希那穆提在他的書中不斷強調:放下!

放下什麼?放下自我。但更具體一點,又是什麼,馬丁·布伯所說的預期和目的又是什麼?

反相!也即真相的反面。

外在的優秀,或令我們更自卑

預期和目的總是這樣的邏輯:真相太痛苦,你逃避,而且幾乎一定要逃到相反的方向上去。所以,預期和目的幾乎必然令你離真相越來越遠。

譬如,心理學家阿德勒寫了《自卑與超越》一書,他認為,對優秀的追求源自自卑。也因這一點,一些心理醫生乃至大師甚至擔憂,假若自卑得以療愈了,追求優秀的動力是否就消失了。

這個問題暫且不論,起碼我們可以看到另一點:即便極其優秀了,但內心深處的自卑仍然無法消除,甚至絲毫都未減少。

例如,一些人,一旦成為名人,雖然在錢權名利上具有了相當的優勢,可他們反而變得更自卑,對童年時的夥伴、對貧苦家庭、對悲慘童年等一切人生的缺憾變得更加敏感,外在條件的優秀並未令他們真正自信,反而令他們更為自卑。

對這樣的人,我曾建議,必須單獨對內在的自卑做工作,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工作,而克氏給出了答案:承認自卑,因為自卑就是真相。

自卑必然是有這樣的原因——童年獲得的愛太少。那麼,圍繞著這個事實,當事人勢必會有很多感受,如悲傷、憤怒、嫉妒等。這些感受,就是真相,他不必做別的事情,只需擁抱真相就夠了。

所謂別的事情,幾乎必然意味著執著於反相,如刻意追求外在的優秀,或刻意自欺欺人地說,我不慘,我一點都不慘,我幸福極了,簡直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樂的人。

越執著於反相,對真相就越懼怕。你不斷逃避真相,你的預期和目的越來越多,越來越重,它們都是為了滿足你自欺欺人的需要的。但真相就在你心中,你根本無法逃避。於是,你的心越來越分裂,各種心理問題因此而生。

但是,一旦擁抱了真相,承認自己的慘,並接受悲傷或其他自然情感,你會立即獲得解脫,並因而獲得巨大的力量。

理解既是開始也是結束

說一些小的故事吧。前不久,有兩個晚上,我忽然間又有些怕黑,還有些神經質的擔憂,但又說不清這個擔憂是什麼。第三個晚上,我忽然間明白——這不是思考的結果,而只是自然而然出現的信息——怕黑的情緒是怎麼回事,我的擔憂是什麼。於是,怕黑的情緒立即消失了。

對此,克裡希那穆提說:「我們對自己頭腦裡的活動往往是缺乏覺察的,不過你一旦毫無揀擇地覺察到其中的活動,憑著那份覺知和留意,就能將喋喋不休的妄念止息下來。試試看,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這的確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所以,大前天,一個女子問我,同事要給她舉行一次盛大的歡送會,她特別擔心自己會哭,她怎樣才能控制住自己不要哭得太失控。

我建議她說,你對自己說,我就是想哭,做足了準備,要大哭一次,這樣就可以了。她說,好,她試試。

那麼,可以預料,她不會哭得失去控制,因為她不再執著於反相。

有些人,我們稱之為嫉妒狂,因為他們吃醋到可怕的地步,譬如邱興華,因懷疑妻子被別人摸了一下而一口氣殺了9人。然而,嫉妒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認為自己不嫉妒,最嚴重的是對於自己的嫉妒情緒,似乎沒有一點覺知。

也就是說,嫉妒就是他們的真相,但他們一直執著於反相,根本不承認自己嫉妒。假若他們想改變自己,克裡希那穆提的建議是:「覺察到自己在嫉妒,便是從嫉妒中解脫了出來。」

要做到空寂,方法是放下,就是放下自我,因為自我中藏著太多虛妄。我那兩天神經質的怕黑就是虛妄,明明嫉妒成性卻認為自己不嫉妒,這也是虛妄。

並且,虛妄總是自我的虛妄。所以,要想破掉虛妄也很簡單,就是覺察。克裡希那穆提說,你不需要做其他的工作,你只要覺察就可以了,「對整個意識內容進行毫不扭曲而又了了分明的觀察,便是冥想的開始及結尾。第一步即是最後一步。」

由此,我也想對大家說,不必再問我該怎麼改變,理解就是改變,理解既是開始也是結束。只有當理解沒有產生,當我們還執著於反相時,所謂的辦法才有一點效果,但它們的效果常是讓你遠離令你痛苦的真相。

破掉了自我的虛妄,一顆心的雜質就會越來越少,最終就會臻於單純,而一顆單純的心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看到真相。

你不必離開生活去苦修

在哪裡才能破掉自我的虛妄?

空寂的狀態那麼美,真相那麼重要。於是,人們容易以為,必須用一些神奇的辦法才能做到這一點,譬如打坐、閉關、苦修、唸咒,還有一些另類的,如匍匐在某個權威或某個信念腳下,奉獻於他或它,為之散盡家財,甚至為之犧牲生命,等等。

克裡希那穆提反對這些做法,他認為這些也都是虛妄,並明確宣稱,答案不在山洞裡,不在藥物中,不在任何神奇的地方,而就在你的生活中。你的生活是你一切重要體驗的來源,你的生活也勢必是你的自我的養料,那麼,你要破掉自我的虛妄,你要擁抱真相,又怎麼可以去到別處呢?

所以,克裡希那穆提說:

真理就在你的當下,它不在遙遠的異國,它就在你的眼前。真理就在你的所作所為之中。你不需要去剃度或做一些人類早已做過的蠢事,因為真理就在你的眼前。

……

我們都渴望經驗神秘的事物,卻看不到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因為我們並不愛自己的生活。

並且,他還特別強調說,不要追隨任何人,更不要追隨任何組織,「組織化的宗教其實是在做生意,我們會接受它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實在太空虛了,但所有的人為組織,不論是有形的或無形的,都跟實相扯不上任何關係。」

給真相蓋上一座大廈,真理就不見了

最重要的是點亮你的自性之光,你每多一個覺察自我的時刻,你的自性之光就更亮了一些。這一點,即便克裡希那穆提也不能幫到你,他只能對你說,你覺察了自我,你的自性之光就更亮了一點,但要做到這一點,你只有自己去覺察你的自我,包括真相和反相,沒有任何人能替代你做這項工作。

並且,在做這個工作時,理性、頭腦和思考沒有意義,感覺是唯一的路。

關於權威,我想,許多權威都在做這樣的事:他發現了一點真相,而後他或他的追隨者就圍繞著這一點真相,蓋起了一個華麗的、迷宮式的大廈,並用溫柔的或粗暴的種種手法,誘惑或脅迫他人相信,這座華麗的大廈,就是真理。

一旦我們信了他們,並膜拜這座大廈,就連那一丁點的真相也遠離了,於是我們對外在的人或組織越虔誠,我們對反相的東西就越執著,我們的自我也就越虛妄,而智慧和靈性就離我們越遠。

想擁有智慧和靈性,我贊同克裡希那穆提這本書中的方法:回到生活中來,先來覺察你在這個生活中的自我。

所謂的靈修,儘管有許多神奇的詞彙、神奇的方法和神奇的結果,但它其實一點都不神奇,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走這條路,並且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益。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克裡希那穆提的書,儘管有點晦澀,但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都成了暢銷書。

我只讀了克氏的《愛的覺醒》,讀這本書的感覺真好,書裡的文字,宛如沒有一點雜質的清泉,汩汩地流入我內心深處。從沒有哪本書給我這種感覺,以前不管多有名的書,讀的時候,感覺多少都有雜質,一些被奉為經典的書,雜質之多,令我極其抗拒。

現在我確信,我的感覺是有道理的,這些書的確有雜質,而其中許多都在幹這樣的事——構建一個富麗堂皇的大廈,誘惑或脅迫你匍匐在它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