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成功,動機與目標 > 第3章 你注重出色表現還是成長進步 >

第3章 你注重出色表現還是成長進步

每每學期伊始,我站在大講堂的前方看著100到150個年輕的本科生新面孔——他們坐著,手握筆和本,急不可耐地等待著我開始講課,他們便可以奮筆疾書記下我說的每一句話。當我還是博士生時,我翹首盼望著未來從事教授職業的那一天。我幻想著自己如何啟發學生,使學生參與到課堂裡來。在我的課上,我將為他們開啟一扇通往神奇、豐富的科學心理學世界的大門。我將會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從而使他們發揮出自身最大的潛力。在我的腦海中,這一切就像電影《死亡詩社》裡演得那樣——只是少了站在桌子上的場景,也沒有那麼多詩詞。所以你可以想像當我認清大學課堂現實時有多麼沮喪。我被問到次數最多的問題是:「教授,這道題會考嗎?」

你還真不能怪學生——我有幸在美國最傑出的一些學校工作,遇到的都是一流的頭腦,但這也是些把大多數注意力都放在拿高分以及證明自己聰明的年輕人。他們並不都是「實體論者」,並不都相信自己的智力是固定的——雖然很多學生的確如此認為。這裡主要的原因是,當今的大學本科生不覺得他們有時間(或意願)來加入我的科學探索和個人探索之旅。他們需要考進法學院、醫學院或者工商管理學院。如果你告訴學生應該少注意成績、多反思學到的內容,他們會像看七頭怪獸一樣看著你。抑或更糟糕,你會得到盛氣凌人的白眼和歎息:「格蘭特·霍爾沃森教授太天真了吧?少注意成績?她以為這是《死亡詩社》啊?」

這有什麼區別嗎?我的目標究竟是證明我行還是成長與進步真的有那麼重要?難道兩種目標不都是鼓舞鬥志的嗎?當然可以這麼說,但是這兩種鬥志可是截然不同的——不論看上去還是感覺起來。在上一章中,我說到你的信念是如何驅使你注重不同目標的——是關於表現還是關於進步的。本章裡,我會告訴你這兩種目標有何至關重要的不同。

比如說,你選擇的目標會影響追尋目標之路的興致和趣味。它能影響到你會有多容易焦慮和沮喪,也能影響到憂愁來襲時你如何做出反應。最重要的是,它不僅能決定你的動機有多強大,還能決定面對困難時你能堅持多久。有些目標會使你不論遇到何種困難都更容易持之以恆,而也有些目標則注定了失敗。我們現在該學會識別這些目標了。

所以回想一下你的高中或大學時光,你在班上是更注重發展能力,越多越好地汲取知識,還是展示給老師(或父母,或自己)你現有的能力?在你現在這份工作中,你會把新項目看作學習和積累經驗的機會,還是讓老闆刮目相看的機會?當你的浪漫關係中出現問題時,你是更注重二人的成長,從錯誤中學習,還是忙著審視、判斷對方(和自己)?換言之,你的目標是「表現」還是「進步」?

在你讀下去之前,請花點時間在筆記本或紙上寫出對如下問題的回答。記住要誠實——答案沒有對錯。

什麼給你動力,「表現」還是「進步」?

請用如下標尺評估你對每句話的同意程度。或者說,請為你大體上有多贊同這些話來評分。

1.功課或工作比同學、同事做得好對我來講非常重要。

2.我喜歡能讓我更瞭解自己的朋友,儘管有時得到的不是正面信息。

3.我常常尋找開發新技能、汲取新知識的機會。

4.我很在乎是否給人留下好印象。

5.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與能力對我來說很重要。

6.我努力和朋友及熟人保持開誠佈公的關係。

7.我努力在學校或工作中不斷學習與進步。

8.當我和其他人在一起時,我很在意給別人留下的印象如何。

9.當我知道別人喜歡我時,自我感覺會很好。

10.我試圖比同學或同事更出色。

11.我喜歡別人挑戰我,從而使我成長。

12.在上學或上班時,我注重施展我的本領。

現在請把第1、4、5、8、9、10、12題的答案得分相加,然後除以7。這個數字是你的「表現」分數。

然後把第2、3、6、7、11的題答案得分相加,再除以5。這是你的「進步」分數。

哪個得分更高?大多數人兩種目標都有涉及,但你更熱衷於追求哪種目標呢?

無論是在教室、運動場,還是工作等各種成就場合中,什麼樣的人能成功,什麼樣的人會放棄或失敗?這是個科學型心理學家研究了幾十年的課題。大多數人覺得這和智力有關,但出乎意料的是,這種想法是錯的。你的聰明程度能影響你做一件事時感受到的難度,比如,一道數學題要多難才能讓你感覺到有困難,但完全無法決定你解決困難的方式,也無法決定你是會堅持不懈還是會感到疲倦和無助。

而你在教室、運動場、工作中追逐的目標恰恰可以透露出你會如何應對困難,以及最終是否會成功。研究成就的心理學家對不同目標帶來的不同結果尤其感興趣——你是注重良好的表現從而體現能力(「表現」型),還是注重進步、成長以及精通某種手藝或學問(「進步」型)?

當「表現」是你的目標時

心理學家把「表現」的意願叫做「績效目標」——展示自己聰明、有才、有能力或業績優於他人。當你追求「績效目標」時,你的精力被指引到獲得一個特定結果上,比如考試拿A、達到一個銷售目標、讓迷人的新鄰居答應和你約會或考入法學院。雖然不一定總是這樣,但我們大多數人每日追求的績效目標都和自我價值感緊密相關。我們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目標是因為我們認為達到這個目標能給我們帶來某種肯定,會使我們看上去或自我感覺起來聰明、有才華、很搶手,然後我們用是否成功來評判自己。所以沒有拿到A不僅僅讓人失望,還意味著我不夠聰明不夠好;銷售業績不夠高意味著我對自己的工作不擅長;當我的鄰居對我不感興趣時,我便是沒有魅力、沒有價值的;如果我考不進法學院,我就是個徹底的失敗者。績效目標都有一個「全或無」的特徵——你或是達標或是不達標,非贏即輸。有個詞叫做「聊勝於無」,但這說法對「績效目標」來說是行不通的。當你只在乎「表現好」時,「差不多好」和「大部分好」一點都不能帶來安慰。

不難理解,績效目標很能帶來動力,因為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在一個又一個實驗裡,我們發現追求「表現」的人們工作很努力,而且在得當的環境裡也能取得最高的成就。績效目標高的學生往往能拿到最好的成績;績效目標高的員工往往最有工作成效。如果我告訴你我會根據你的成績來判定你這個人——你的智力、能力、運動素質或受歡迎度,你估計會很有動力把事情做得盡可能好。不過績效目標是把雙刃劍。那些與自我價值有關的因素在帶給人動力的同時也削減了人面臨困境時的靈活性。

只要你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其中的道理。當「在某堂課上拿A並證明自己聰明」是我的目標時,如果一次考試沒有得到A我就難免覺得自己不聰明,不是嗎?得出「也許我不夠聰明」的結論會帶來幾種不同影響,但沒有一種是好的。首先,我會感覺很糟——大概會焦慮和沮喪,也有可能感到難堪和恥辱。我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心會受到折磨。我的自信會被動搖——如果還沒完全破碎的話。如果我不夠聰明了,繼續努力也是徒勞,那我還不如放棄呢,不需要再為後面的考試費心思了。

當你追求「表現」目標時,你會成為「自我應驗預言」的受害者,相信自己不行,於是停止嘗試,於是注定失敗——這結果當然會(錯誤地)應驗「我不行」的最初想法。(托馬斯·愛迪生曾說過:「生活中的很多失敗是因為人們在放棄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所以不難想像,績效目標也能導致最低的成就,同時還伴隨著大劑量的失望和自我懷疑。

當「進步」是你的目標時

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對A等成績著迷。在我教過的每個班裡,都有另外一種學生——無可否認他們是少數——比起證明自己來,他們更在乎能學到什麼。你一下子就能辨別出他們,因為他們和「乖乖學生」在行為上有很大不同。他們愛問問題——那些他們知道不會考的問題。他們會問當時課堂裡講的內容和幾周前我提到過的某個話題有何種聯繫,或與他們在其他課上學的東西、電視上看到的新聞有什麼關聯。他們會挑戰我對某項研究的見解——他們會問對某種結果是否還有另外的解釋方式。這些是課後會留下問我更多問題的學生,這些會是拿著期中考試卷到我辦公室想弄明白一道題為什麼錯而不是來爭分的學生。他們想真正掌握我講的內容:他們想進步。

心理學家把發展或增強某種技術和能力的意願稱作「精熟目標」。當人們在追求精熟目標時,他們不因是否達到特定結果而評斷自己——比如成績全A或超越銷售目標。取而代之,他們用「進步」來評斷自己。我有進步嗎?我在學東西嗎?我前進的速度適當嗎?重點不是一次的表現,而是長期表現。這種目標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與自我價值關聯起來的,因為它們著重於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肯定。這種目標關係到你是否做出了最大努力成為最好最有能力的自己,而不是證明你已經是最好的了。

當我們追求精熟目標(「進步」)時,我們比較不會因為困難和差強人意的成績而埋怨自己缺乏能力,因為這樣做根本沒有道理。我當然目前缺乏能力了——我還沒掌握它啊!我們會找更可控的原因。我學習夠下功夫嗎?我是否應該換個戰略?我是否應該找個高手請教一下?當人們在追求「進步」的路上遇到困難時,他們不會像追求「表現」的人那樣沮喪和無助,他們會做出行動。他們問自己哪裡出了錯然後去修復。如果我的第一個考試只得了C,我會用雙倍的時間並且換一種方式學習,比如用記憶卡或自己列大綱。如果我沒有達到銷售目標,我會認真向公司中資深的銷售人員討教。如果我的鄰居對我不感興趣,我會想想如何吸引他的注意並增強相互的瞭解。如果我第一次沒有考進法學院,我會向法學院教授或招生辦公室咨詢意見,看看在重考時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進步」目標有時能帶來最大的成就,因為把注意力集中在「進步」上的人很少會過早放棄。

心理學家在研究學習中一次又一次地發現追求「表現」的績效目標和追求「進步」的精熟目標能帶給人截然不同的面貌、感受和行為。在本章餘下的空間裡,我會告訴大家我們發現的最有趣最重要的差異。

哪種目標對我更有益

我也希望有個簡單的答案。這又是一個我要勉強承認「視情況而定」的問題。就像我前面提到過那樣,有時「表現」目標比「進步」目標更能鼓舞人心。想證明自己聰明或有價值的人往往會用極大的精力和強度做一件事——有現實獎勵時尤其如此。在一個實驗裡,心理學家安德魯·埃裡奧特和他的同事們讓實驗參與者玩一個類似於拼字的遊戲。他們先搖一組骰子,骰子的每面都標有字母和分值,遊戲參與者要用這些字母拼出盡可能多的單詞並得分。一組參與者被植入「表現」目標的心理狀態,他們被告知:「遊戲的目的是為了比較每個大學生解決難題的能力。」而另一組參與者被植入追求「進步」的心理狀態,他們被告知遊戲目的是「學習如何把這個遊戲玩好」。而每組中的一半學生又得知:如果表現夠好便能在大學課程中得到附加分。大學生太愛附加分了,所以這對他們來講是頗具誘惑的獎勵。

當拼字不會帶來附加分時,「表現」組和「進步」組的學生得分相近——都在120分左右,但在有可能獲得附加分的學生裡,「表現」組得到180分,比「進步」組的120分高50%。看來注重發展技能的人不那麼容易被獎勵所誘惑。但對於那些注重施展能力的人來說,若是高能力還能帶來誘人的獎勵,那他們會更有動力。

其他實驗證明,追求「表現」目標能在很多各式各樣的任務中引領你取得好成績,比如解數學題或玩彈珠遊戲時,有時這種目標還能帶來更高的學習成績。但在大部分這樣的實驗裡,參與者明顯沒有感覺到挑戰性——題目和遊戲都比較簡單,那些課程也很容易,大部分學生都能拿高分。所以當你在做比較簡單的事時,注重於出色的表現,證明自己強大可能會是很有效的方式。

當路途不那麼平坦時,另一個畫面浮現了。當人們在處理生疏、複雜或困難的任務並遇到阻礙或挫折時,注重進步——而不是光輝形象——明顯更加派得上用場。

面對困難

勞拉·傑勒緹和我組織了一系列實驗,意在觀察人們在追求「表現」和「進步」目標時是如何處理困境的。實驗參與者被告知我們對解決問題的能力感興趣。然後我們又告訴其中一半人他們的解題成績會反映出他們的「概念思考和分析能力」,而他們的目標就是試圖拿高分。換言之,我們把「表現」目標灌輸給了這些人,要他們盡力證明自己有多聰明。相反,另一半被告知這個任務是為增強他們的能力而設計的訓練方式,他們的目標就是「抓住這個頗有價值的學習機會」。我們給這一半學生灌輸了「進步」的目標——為了提高解決困難的能力。

我們還變化了題目難度,給一些實驗參與者增加了挑戰。我們摻入了一些無解的題目,不過沒有告訴學生;我們還在他們解題時進行打擾以佔用他們的時間——當他們深知時間不多時。在這些實驗裡我們發現,那些懷有「進步」目標的人們沒有被題目難度變化所干擾。不論我們做什麼,他們在簡單和複雜的情形中表現得同樣好,但「表現」目標組裡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困難或障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解題水平。

你是否還記得我在前面說過對成功的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動力?是否記得當人們相信自己能把一件事做好時往往就真能做好?這是真的,不過我們研究中最有趣的發現是:這種現象在「表現」類目標中更明顯地表現出來。可以理解,當我們加入障礙提高難度後,他們對成功的期望值下降了。他們覺得既然題目那麼難,那麼就不太可能解答得好,而追求「表現」的人們被影響得尤其嚴重——他們的期望值大大滑坡。或許更重要的是,那些追求「進步」的人即便期望值有所下降也不會被影響。或者說,不論他們認為自己的表現將會多糟糕,都保持著動力不斷嘗試和學習。

這值得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當你聚焦在「進步」而不是「表現」時,你會從兩方面受益。第一,當事情變複雜時——複雜的情形、時間的壓力、重重的障礙或意外的挑戰——你不會垂頭喪氣,你更傾向於相信堅持就是勝利。第二,當你開始懷疑自己的表現時,你並不會因此而失去動力,因為雖然成功很難但你仍可以從過程中學習,進步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當一項工作有難度,堅持不懈是取得高成就的關鍵時,追求「進步」的精熟目標具有明顯優勢。測試這個優勢的最佳處所莫過於折磨心志、粉碎夢想的醫學預科班。

堅韌不拔與醫學預科

每個想進醫學院的學生都必須進修一系列核心科學課程,包括多門化學和生物課。醫學預科生面對這些課程難免恐慌,甚至會感受到使其卑微的恐懼。這是因為在這些課程中取得好成績(最好是全A)對於考入醫學院來說可以算是必要的。第一學期必修的化學基礎課則是學生們的第一個坎。

對於很多學生,尤其是頂級院校的學生而言,這堂課是他們有生以來接觸過的第一堂真正有難度的課程。那些在初中、高中高居光榮榜首的學生忽然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堂一半學生拿C或更低分的課程中。那些想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必須為其拚搏——他們必須以優雅的心態和堅定的決心來面對困難,在第一次期中考試的打擊下依然要繼續努力,保持動力。那麼什麼樣的人會拚搏會成功,什麼樣的人會放棄,然後轉學心理學專業呢?(這個玩笑一半是認真的。心理學是大學校園中最受歡迎的專業之一。心理學固然有其迷人之處,但我打賭它的受寵多少是因為它是很多醫學預科逃難者的安全避風港。)

我和卡羅爾·德韋克相信,學生們在化學課中追求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誰會為成功奮鬥及誰會過早放棄,所以我們讓哥倫比亞大學一年級化學課的學生告訴我們他們對於化學課的側重點以及理想目標是什麼。需要說明白,課堂中的每個人都想拿A。在哥倫比亞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裡,沒有不在乎成績的。不過對於有些學生而言,成績是他們唯一關注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們相信成績能反映出自己多聰明——好成績證明你學會了,壞成績則不然。他們同意如下陳述:「在學校中我注重展示自己的智力。」而另一部分學生告訴我們他們還很關心學習和成長,並同意這樣的陳述:「我不斷爭取在課程中學習與進步」,以及「在課程中我注重開發自身能力以及獲取新本領」。

瞭解了學生們的目標後,我們仔細觀察了他們整學期的成績。我們發現那些積極追求「進步」目標的學生總成績更好,而這好成績恰恰是因每次考試都在進步而獲得的。實際上,「進步」目標並沒有帶來多高的首次考試成績,它的益處是在接下來的考試中體現的。懷有這個目標的學生更有可能堅持努力,甚至更加努力,也會保持動力。那些注重通過成績證明自己的學生則體現出相反的規律——他們的表現呈退步狀,尤其是在首次考試成績不佳的情況下。這麼說來,當你在做一件需要毅力才能成功的事時——當你需要打長久戰不能輕易放棄時——「進步」目標就是你所需要的靈丹了。

為了避免你覺得這些目標只在教室裡適用,我可以向你保證同樣的影響到處可見。比如說,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唐·范德維勒和他的同事們觀察了一家擁有兩千多個產品線的醫療器械設備經銷公司中153名員工的銷售業績。他們的工作是具有挑戰性的,需要努力與堅持(在頻繁被拒絕的狀態下)。在觀察初期,我們要求銷售人員填寫問卷以表現出自己在工作中主要注重於績效目標(「表現」)還是精熟目標(「進步」)。注重績效目標的人會選擇類似於「我非常希望我的同事認為我很會銷售」的陳述,而注重精熟目標的人則會選擇「學著如何成為更好的銷售人員對我來講至關重要」之類的陳述。范德維勒發現注重「表現」並沒有帶來更好的銷售業績。反之,那些強烈懷有精熟目標的銷售人員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進行銷售,也能制定更好的計劃,因此精熟目標越明確的人銷售額就越高。所以說,即便是在校園以外的「真實世界」裡,追求「進步」目標的人也的確能更好地完成困難的工作。

享受過程

毫無疑問,很多人跟你說過享受追求目標的過程很重要。也就是說你不但要愛結果,還要愛過程——方法和手段都重要。他們告訴你這是得到快樂的關鍵。好建議,不過他們就是忘了告訴你究竟如何才能做到。享受奮鬥過程,品味路上的酸甜苦辣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在為目標奮鬥的狀態下我們不會自動去重視有趣、愉悅的一面。我的很多學生全神貫注地為應付考試背資料,卻不曾停下來想想他們真正學到的知識。這是因為正如很多人一樣,他們在試著達到「表現」這個績效目標。「表現」目標只看結果,他們便把注意力聚焦在結果上。

「進步」目標則不然,它看中的是過程。心理學家在數項實驗中均發現,追求「進步」的人能在工作學習中找到更多樂趣。他們高度關注過程,有參與感,從個人角度重視學到的東西。這個特徵在醫學預科生中也得到了體現。那些看中「進步」的學生告訴我們學化學的經驗有樂趣、吸引人。在你追求著合適的目標時,就連元素週期表都有它特有的魅力。

在為目標奮鬥的過程中找到樂趣本身就是件好事,但這還不是全部的意義。對科目感興趣的學生更會積極而非消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研究顯示,對科目感興趣的學生更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後尋找答案。他們運用的是更深層面的信息處理策略,比如尋找學習內容裡的主題、關聯以及基本原理,而不是表面信息處理。死記硬背、考前突擊,這都是追求「表現」的學生們常用的方法。對科目感興趣的學生也更少拖延。毫無疑問,積極學習、提問、少拖延最終帶來更好的成績。如果你選擇以「進步」為目標,你會更享受奮鬥過程,從而能獲取更大的成功。所以有時候,你真的可以一手端著魚翅,一手捧著熊掌盡情享用。

尋求幫助

若想實現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懂得何時尋求和接受幫助。在克服障礙、面對挑戰或在陌生領域摸路時,尋求幫助是很有效率的方法,不過有時——其實是常常——人們羞於啟齒,因為他們不想表現得(或者說自我感覺)無能。尋求幫助意味著承認自己有這個需求。所以如果你的目標是通過「表現」以示自己的聰明才智,那麼「需要幫助」也許會讓你感覺在承認失敗。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尋求幫助是獲取「進步」的絕佳方式。那些追求精熟目標而不是績效目標的人們顯然明白這點。

心理學家露絲·巴特勒在研究中發現教師的教育目標能預示出他們是否會尋求幫助。巴特勒繼而把「尋求幫助」區分成兩類:「自主」和「應急」幫助。自主尋求的幫助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最終獨立掌握知識或技能。而為應急尋求的幫助是指你急需別人幫你做成一件事或解決一個問題的情形。換言之,應急幫助是給餓漢一條魚,而自主幫助是教給他如何釣魚。

巴特勒在她那由320名小學到高中的教師組成的實驗組中發現有些老師主要追求「進步」目標。最讓他們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學到關於教學的新知識以及更瞭解身為老師的自己」,和「看到自己在職業道路上發展,比從前更會教書」。另一部分老師主要追求「表現」目標。當知道「我的班成績比別的班好」,或是「校長誇我比其他老師教學能力強」時,他們最有成就感。讀到這裡你一定能猜到,那些追求「進步」目標的老師更有可能去尋求幫助。具體地說,他們會主動尋求「學釣魚」式的幫助——「我希望有人給我推薦能讓我增長知識的書」「我想參加關於課堂管理方式的講習班」,而不是「應急」式幫助——「我希望校長直接處理搗亂的學生」「我希望給學生找些能讓他們自己去做的練習冊」。

到目前為止,我一直在說那些注重提高和發展自身能力的人比注重表現自己的人擁有不少優勢。「進步」目標能使你從容地面對困境,堅持不懈地應對挑戰,並且從中找到樂趣,同時還能幫助你運用更好的策略,尋求適當的幫助。不過即便你在生活中填滿「進步」目標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但「進步」目標在事情進展得不順時也能起到幫助。

化悲痛為力量

每個人都難免有悶悶不樂的時候。不論你的目標是什麼,總會有不順利的情況發生——境況會變,問題會毫無預警地出現,實現目標比想像的要難。不如意的事情會發生,而每當發生時都會使我們非常沮喪。當然,專注於成長和進步的人比時刻想證明自己的人所經受的沮喪程度要輕一些,頻率也低一些,當你努力追求進步時,你比較不會把壞事都歸咎在自身無法改變的問題上,那麼也就不會太沮喪。這可是好消息,因為一旦注重「進步」而非「表現」,我們就可以幫助自己和他人擺脫情緒的痛苦,不做情緒的奴隸。

不過正如我之前所說,即便是一個追求進步的人也有鬱悶的時候。壞事就是會發生,人也肯定會隨之情緒低落。值得興奮的好消息是,每個人沮喪的方式不同,而沮喪對人的影響取決於其所追求的目標。我和我的同事卡羅爾·德韋克、艾莉森·貝爾最早是在我們哥倫比亞大學實驗室的本科研究助理身上發現這點的。讓我們暫且叫她羅賓。雖然我多年來在實驗室裡曾跟數百名本科研究助理打過交道,但我一直記得羅賓是精力最充沛、積極性最高,也最有能力的那個。如果你在週一告訴她一項週五要完成的工作,她一定週二就會完成。她總是那麼準時,總是積極地提供幫助,積極地學習,總是百分百地投入。所以你可以想像,當她工作幾個月後告訴我們她一直以來被間歇性抑鬱症所擾時我們是多麼驚訝!當時我聽後呆若木雞——估計你輕輕一推我就要倒下了。「她怎麼像是患抑鬱症的人?」「有任何可能嗎?得了抑鬱症還能滿場飛,工作得那麼有效率?」

瞭解羅賓成了我們的新挑戰。既然她明顯是個「進步」型精熟目標的追求者,我們揣測著或許抑鬱症在一個不注重證明自己的人身上會有不同體現。為了挖出個究竟,我們讓近百名本科生參與了一個實驗。他們被要求連續三周每天記日記,記錄一天中發生的最壞的事以及他們對此事的感受,還有對此事做出的反應——如果有任何反應的話。我們還要求他們列出每日活動,包括學習、找朋友玩、做家務(比如洗碗、洗衣)等。

實驗之前,每個參與者填了問卷以供我們判斷其目標種類,是主要注重「表現」這個績效目標(「在很多境況裡我都覺得自己的基本價值、能力和受歡迎度受到威脅」),還是「進步」這個精熟目標(「在我看來,個人成長與學習的收穫遠比失敗或被拒絕所帶來的失望要重要得多」)。

毫不意外,我們發現追求「進步」的學生比注重「表現」的學生更少抑鬱。還有其他意料之中的發現:追求「表現」的人越沮喪越無法做出有建樹的舉動。糟糕的感覺使他們更加不易付諸行動解決問題,而且還會影響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水池裡的碗碟堆積起來了,髒衣服成山了,課本也積灰了。

不過我們很驚訝地發現追求「進步」的人在抑鬱中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他們感覺越糟越會行動起來,針對問題做點什麼。如果是他們能解決的問題,他們馬上行動。如果沮喪的源頭是無法自控的,他們會看到烏雲裡的光,在體驗中成長。最值得一提的是,持「進步」目標者越是沮喪越會更利落地實現其他目標——他們越難過越會加速洗掉衣服、攻克書本。所以當你追求「進步」目標時,為欠佳的表現而「上心」也是有益的。難過的感受就像給火添柴,使你能更有動力獲取成功。

如果你注重成長而非被承認與否,注重進步而非證明自己,你便不會一遇失敗和挫折便懷疑自己的價值,所以你也更少抑鬱,而且也比較不會停留在抑鬱的狀態中。這是因為糟糕的感覺會讓你更想努力奮鬥,於是你離開沙發,撣掉薯片渣,讓自己忙起來並做得更好。

你可能覺得把「表現」目標轉換成「進步」目標就能嚴重影響人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何不這樣想:目標就像眼鏡中的鏡片。你追求的目標不但決定了你的視野,還決定了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你注意到什麼,如何理解這些信息。失敗成為一種反饋,使人進步;障礙是可以跨越的;難過能激勵你從沙發上爬起來。更換目標就如更換眼鏡——你的世界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景。

實踐性總結

☆「表現」還是「進步」?這一章裡我們講了為證明自己而樹立的目標(「表現」)與意在進步的目標(「進步」)之間的區別。在工作、學習以及各種關係中,你認為自己一直以來是在試圖做到最好,還是想在別人和自己面前表現成最好的?

☆聚焦「表現」,帶來成績。對表現的追求能帶給人很大的動力,也能帶來優異的成績,不過這都是在事情不複雜的情況下。可惜,當路變得坎坷時,注重證明自己的人容易得出自己不行的結論而過早放棄。

☆聚焦「進步」,提高成績。專注於「進步」的我們能在困難中大步前行——把經驗當作進步的燃料。追求成長的人通常能交出最好的成績,因為面對困難時他們最堅韌不拔。

☆聚焦「進步」,享受旅途。當「進步」是你的目標時,你更容易享受正在做的事情,從中找到樂趣。換言之,你對旅途和目的地同樣欣賞。你會更深入更有意義地對信息進行處理,更好地為未來做打算。你甚至更容易在需要的時刻尋求幫助,從中切實受益。

☆聚焦「進步」,抵抗抑鬱。個人成長目標比自我證明的目標更能使人從容、有效地面對抑鬱和焦慮。失落的心情能激勵他們起身行動、解決問題,而不是縱容自己藏在窩裡為自己哀歎。不出意料,和那些整日試圖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的人比起來,他們的抑鬱症狀更輕,延續時間也更短。

☆聚焦「進步」,收穫更多。說到底,請盡可能地把「表現」目標轉換成「進步」目標。與其哀歎一段人際關係的不完美,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能改善的方面。在工作中,與其讓人對你的聰明智慧刮目相看,不如專注於擴展技能、接受新挑戰。當你把重點從「能證明什麼」轉為「能學到什麼」時,你會擁有更多快樂更多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