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身體不說謊 > 第一部·後記 >

第一部·後記

或許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但以上我探討的幾位世界知名作家的故事,可以通過他們的作品與傳記來檢驗。這幾位作家全都忠於第四誡,並且尊敬帶給他們傷痛的父母。他們將自身的需求,即對真相、忠於自我、真正的溝通、理解與被理解等需求,全都奉獻給了父母,滿心期望著被愛與不再被拒絕。他們與作品中間接呈現出來的真相是分離的。第四誡把這種沉重的負擔強加在他們身上並把他們困在否認的牢籠裡。

這種否認導致了他們的重症與早逝,證明了摩西說的「尊敬父母便能更長壽」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至少我在本書提出的案例就與這種「威脅」式的道德準則背道而馳。

當然,也有許多一輩子都將自己父母理想化的人,他們即便曾受到父母虐待,仍能活得很久。不過,我們不知道他們如何面對自己的非真相。大部分的人會無意識地將之傳給下一代。就某方面來說,上述提到的作家或多或少已經開始猜測自己的真相。但他們在孤立的狀態與始終偏袒父母的社會中,找不到勇氣放下他們的否認。

社會壓力的效果有多強大?這點每個人都可自己去經驗。如果某人在長大成人後認清了母親的殘忍並且公然地談論,他將會從四面八方(包括心理治療師)聽到這樣的回應:「是的,但她也很苦,她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你。你不應責怪她;你不應用非黑即白的觀點只從單方面的角度來看事情。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這種論點其實是在為這位母親辯護,但這個人其實根本沒有攻擊自己的母親啊!他只不過是在描述自己母親的行為。這種社會壓力,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大。因此,我希望我對這些作家故事的探討,不會被當成是對他們的批評。這是在述說人們的悲劇,他們確實察覺到了個人的真相,但因為孤立無援而無法承認。我寫這本書的用意,便是希望能減少這種孤立現象。在心理治療中,我們也常常見到成年人身上出現了他們孩提時的孤獨。畢竟,心理治療本身也常常受到第四誡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