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極簡心理學史 > 神經心理學解釋這一切 >

神經心理學解釋這一切

神經心理學試圖根據大腦的生理過程來解釋人類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包括生化過程、神經電活動以及大腦的生理結構。

加拿大精神生物學家唐納德·赫布(Donald Hebb,1904年—1985年)聲稱自己發現了聯想學習機制背後的神經過程,但他很快又發現沒有相應的大腦生物機制能支持聯想主義。實際上,他發現新感知或注意力轉移會觸發一系列神經元,他稱其為一組「細胞集合」。例如,赫布解釋了一個孩子在聽到腳步聲後如何觸發一組細胞集合,從而形成了一系列感知。當孩子下一次聽到腳步聲時,這組細胞集合會再次興奮。如果孩子聽到腳步聲或孩子的父母出現了,另一組細胞集合將會興奮起來,負責查看父母。一組細胞集合激活後會持續一小會兒,他將其稱為神經活動的迴響。這意味著,如果在很短的時間內激活另一組細胞集合,兩個集合單元就可以關聯起來。他將像這樣聯結的多組細胞集合稱為「相位序列」。

所以,孩子聽到腳步聲後看到爸爸或媽媽,這個過程會形成一個相位序列。在這個序列中,孩子的第一個感知是腳步聲,感知到腳步聲的這組細胞集合會自動激活第二組細胞集合。在父母到來之前,這組細胞集合就會興奮起來,所以孩子會預期父母的到來(並且有可能變得興奮)。羅伯特·瑞斯克拉發現的經典條件反射會在意外的環境中消退也是這個道理。細胞集合和相位序列可以由一個真實的外部感知(在本例中指的是孩子聽到的腳步聲)重新激活,也可以由一個想法重新激活。例如,當我們周圍沒有牛的時候,這一過程可以使我們的大腦中浮現一頭奶牛的形象,形成奶牛概念的相關感知早已經聯繫在一起了。赫布認為,嬰兒主要是以「聯想」的方式學習,在神經之間建立聯結,形成細胞集合和相位序列。成年人已經做了許多這樣的工作,並通過上述過程認識和理解了環境,他們的學習方式與兒童不同,主要通過創造力和洞察力來重新組合現有的細胞集合和相位序列。

神經元

1906年,意大利醫生和科學家卡米洛·高爾基(Camillo Golgi,1843年—1926年)和西班牙神經學家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on y Cajal,1852年—1934年)發現了神經元,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神經元是一種神經細胞,它們將信息作為電和化學信號傳入、傳出中樞神經系統(CNS)或者在中樞神經系統內部傳遞。感覺神經元從感覺器官到中樞神經系統傳遞有關環境的信息(視覺、聽覺、觸覺等)。運動神經元從中樞神經系統向肌肉傳遞信息以控制運動。在中樞神經系統中,中間神經元在脊髓和大腦中相互聯接,並傳遞和加工信息。

人類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神經元,但它們通常由一個細胞體、一個軸突(軸突是細胞體的一個較長的延伸,人類的軸突能延伸至1米長)和樹突(軸突的分叉)組成。一個神經細胞可能有數百個樹突,它們使一個神經元能夠與許多其他神經元聯接。神經元之間的聯接發生在突觸上,突觸之間有微小的間隙,化學物質在間隙中將信號從一邊傳遞到另一邊。人類的大腦中有85億~100億個神經元,而突觸的數量可能是神經元的1000倍。研究人員已經將大腦的神經網絡模型應用到計算機系統的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