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極簡心理學史 > 心理學的研究主題 >

心理學的研究主題

人們說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和心理過程,這只是說了故事的一半,大腦和神經系統的運作顯然也是人們精神活動的一部分。不只如此,心理學還包括行為和知覺、反射動作和生理需要,以及精神和身體的相互作用,還涉及人類的進化和心理適應如何幫助生存和繁衍。心理學這門學科研究了以下這些問題: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一個人?人類的共同點是什麼?它還涉及對動物的研究(比較心理學),人們可以在實驗室裡、在外面的世界裡或者在一個人的大腦裡研究心理活動。在某些方面,心理學涉及人類的全部生活,它是一門關於人類的狀態以及人類是什麼的學科。

歡迎來到大腦

埃德溫·史密斯(Edwin Smith)的手稿中最早出現「大腦」一詞,這是人們已知的最早的醫學文本,它寫於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但也可能是一份更加古老的文字手抄本。這本手稿描述了48例人類大腦創傷以及應該如何治療。這些創傷大多數似乎都是人們跌倒或戰鬥受傷的結果,有27例與顱腦有關的損傷都涉及大腦、腦膜(大腦周圍膜)和腦脊液。大腦複雜的表面被描述為「像熔銅中形成的波紋」。儘管該文的內容並不涉及心理學本身,但其中的觀點認識到了人的大腦和脊髓損傷對身體其他部位的影響。

心理學是科學嗎

休謨準備建立一門新的「科學」,但很難說心理學就被認為是一門「真正的」科學。例如,人們對該學科的構成以及它該如何發展還沒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此外,心理學的某些方面比其他方面更適合讓人們進行科學研究。

傳統科學模型是從經驗觀察開始(我們曾注意到的這個世界的某些事情),並通過歸納推理來解釋它,提出規則(構建理論),使我們能夠做出預測。這個實驗驗證了預測結果。如果預測結果被證明是正確的,理論就會被加強,並且會變得更加強大;如果預測結果不正確,就必須修改或拋棄這個理論。任何時候,一個新的觀察都可能推翻原有理論。

然而,這種傳統觀點已經受到了挑戰。奧地利裔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1902年—1994年)認為科學探究並不是從觀察開始,而應從我們想解決一個問題開始,這個出發點將會引導經驗觀察。最重要的是,他聲稱,一個理論必須能證偽,它應該能被證明是錯誤的。為此,任何科學理論必須能夠預先陳述哪些結果或者觀察將被證明是錯誤的。假設有種理論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正如人們曾經相信的那樣),而當我們發現一隻不同顏色的天鵝時,這個觀點將被證偽。

人們對傳統模型的另一個挑戰來自美國物理學家和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1922年—1996年)。他認為科學是由「範式」驅動的。範式指的是人們普遍或廣泛接受的總體框架,研究則是在範式的範圍內進行的。有時,某些範式會被人發現不夠適當。然後,革命性的變化發生了——出現了一種「範式轉換」。例如,許多世紀以來,天文學都是在地心模型的基礎上發展的,該範式將地球作為宇宙的中心。最後,這種範式越來越難以與經驗觀察相適應。哥白尼革命性地發展了新模型,將太陽置於太陽系中心,這代表了一種範式轉換。

心理學能適應這些科學模型嗎?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但當我們處理他人的行為或想法(甚至是我們自己)時,總會出現一個具有客觀性和可證明性的問題。人們可以撒謊,或者以一種故意歪曲實驗結果的方式行事;實驗者常常不得不依靠主觀判斷;結果很少能被準確再現;某些類型的實驗或觀察是不道德的,人們因此無法進行研究。不管是什麼,心理學並不是一門純粹的、完全客觀的科學,比如,它與化學不同。

很多事可做

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儘管在所有科學中仍有大量的發現,但心理學比大多數學科更敏銳地意識到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對精神世界如何工作及其本質有很多不瞭解的地方,心理學家們還在使用新的研究方法進行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們將心理學與其他許多學科結合起來,這給予它更多進步的潛力,但仍然很難對「什麼是心理學」這個問題進行準確的描述。

在本書的第1章中,我們將瞭解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如何看待心靈(或靈魂);在第2章和第3章中,我們將關注如何收集心理學的相關思想和理論的證據;在第4章和第5章中,我們著眼於如何建構知識和如何學習的歷史觀點;在第6章和第7章中,我們對「我們怎樣作為一個個體」「我們怎樣成為一個群體」「心理學家是如何思考的」這樣的問題做出了描述;在最後一章中,我們則重點關注變態心理學的歷史以及如何治療這些精神疾病。

心理學流派

從1879年到20世紀末,心理學的歷史被一系列的心理流派所主導,以下是大致按照心理學流派出現的順序排列的。

唯意志論。它是實驗心理學的第一種形式,由威廉·馮特於1879年在德國創立。

結構主義。它是由英國心理學家愛德華·鐵欽納(Edward Titchener,1867年—1927年)領導的一種結構主義的方法,發展了馮特的觀點,試圖將心理過程分為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元素來進行研究。

功能主義。在美國,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年—1910年)開始研究大腦「如何」工作?大腦「為什麼」這樣工作?

精神分析。它率先由奧地利神經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於19世紀90年代在維也納提出,是精神分析治療中第一種心理動力學的治療方法,試圖將神經症與壓抑的經驗相聯繫,並通過「談話療法」減輕症狀。

格式塔心理學。它是一種反對打破心理過程的方法,出生於捷克的心理學家馬克斯·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年—1943年)試圖「整體」地看待心理事件(在整體的背景下)。

行為主義。它開始於約翰·布魯達斯·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958年)在1913年所做的工作,行為主義只注重行為,而不關心其背後的心理過程。

人$本主義心理學。它反對對人類的意識和心理採用消極和局部的研究方法,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年—1970年)提出,旨在激發和改善人類的狀況。

認知心理學。它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主要關注以下心理過程,如學習、理解和加工信息,從喬治·A.米勒(George A. Miller,1920年—2012年)和恩裡克·奈瑟爾(Ulric Neisser,1928年—2012年)的工作開始。

社會心理學。它是一種探討個人在與他人有關的情況下以及在社會情境下如何行動的方法,是由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年—1984年)和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生於1933年)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率先提出的。

在20世紀末,心理學分裂成許多領域,並與神經生理學、進化生物學、計算、語言學和人類學等其他學科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