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真實的幸福 > 第4章 怎樣才能永遠幸福 >

第4章 怎樣才能永遠幸福

我們的困惑

1. 我的總體幸福程度如何?

2. 幸福感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3. 財富、婚姻、社交、健康,哪些能讓你更幸福,哪些一點兒不相干?

雖然這本書所引用的研究大多來自統計研究,但一本貼近大眾的心理學書籍,最多只能有一個公式,這樣才不會把讀者嚇跑,下面就是本書所用的唯一的公式。

H=S+C+V

H是你的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範圍,C是你的生活環境,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本章只看H、S、C的部分,V是積極心理學最重要的核心,留在第5、6、7章中來談。

H:幸福的持久度

區分暫時幸福和持久幸福是很重要的,暫時的幸福很容易通過巧克力、喜劇片、背部按摩、奉承話、一束鮮花、一件新襯衫而獲得。本書不是要告訴你如何增加暫時的幸福,因為沒有人比你更知道如何能增加自己生活中暫時的幸福,困難的是如何提升幸福的持久度,這是無法通過增加暫時幸福來獲得的(原因你會在下面看到)。第1章所做的福代斯幸福測試是針對暫時幸福的,現在要瞭解你的總的幸福水平,下面這個量表是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心理系副教授柳博米爾斯基(Sonja Lyubomirsky)編製的。

你可能認為,只要肯努力,每一種情緒狀態、每一種人格特質都可以得到改進。40年前我剛開始研究心理學時,我也這麼想。這種「人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思想籠罩著當時的心理學界。當時的人認為,只要肯下決心去改,只要可以重塑環境,人都可以變得更好。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雙生子和養子的人格研究開始出現,上述說法一敗塗地,再無東山再起的可能。同卵雙胞胎的心理特質比異卵雙胞胎更相像,被人收養的孩子的人格特質更像親生父母而不像養父母,這類研究報告現已超過百篇,並且都顯示出同一結論:大約50%的人格特質是由基因決定的。但是高遺傳性並不代表不可改變,有些遺傳特質(如,性取向和體重)是不可改變的,而其他遺傳特質(如,悲觀、恐懼)則是可以改變的。

S:幸福的範圍

你的幸福測驗分數有一半是你的基因決定的。這表明我們腦中可能有一個遺傳而來的掌舵小人,他使我們感到幸福或不幸福。舉例來說,如果你積極情緒的分數不高,你可能常覺得想逃避社交活動,寧可一個人獨處。下面你會看到,幸福的人是善交際的,朋友很多,有人認為他們的幸福來自於社交生活的圓滿。如果你不去對抗腦海中小舵手,你就得繼續停留在不幸福中,而你其實完全不必如此。

幸福的恆溫儀

露絲是住在芝加哥海德公園區的單親媽媽,她的生活很需要希望,所以她每週花5美元買伊利諾伊州的樂透彩券。露絲需要定期的「希望」來提升自己的情緒,因為她的心情每天都很低落。假如露絲看得起心理醫生的話,她的狀態應該被判定為輕度抑鬱。這種情況並非始於三年前露絲的先生遺棄她時,其實她的心情一直都處於低潮,至少從25年前,她還在念中學時就是如此了。

有一天,奇跡出現了,露絲中了2 200萬美元的樂透獎,她高興得簡直要瘋掉了,她立刻把工作辭了,跑到大百貨公司去血拼。接著露絲在高級住宅區買了一幢有18個房間的豪宅,還有最名貴的跑車,她甚至把雙胞胎兒子都送進了私立學校就讀。但是很奇怪,隨著時間的流逝,她的情緒又低落。最後,到年底時,露絲的心理醫生診斷她為慢性抑鬱症(chronic epression),雖然她完全沒有任何抑鬱的原因。

像露絲這樣的故事使心理學家開始懷疑,我們是否天生就有一個幸福的範圍,而且是固定的、不可改變的。這個天生的範圍就像恆溫儀,即使有高興的事情使我們的情緒高漲,它也會盡忠職守地把我們的幸福感拉回到平常的設定。有一個研究,追蹤了22名中了樂透大獎的人,結果發現,最終他們都降回到原來的幸福指數附近,贏得大獎並沒有使他們比控制組的人更幸福。但是,好消息是,假如有不幸的事發生,這個恆溫儀也會把你從低潮中拉出,讓你回到原來設定的地方。其實,抑鬱都像是插曲,在發作後幾個月,情緒便會回到原來的設定。即使在車禍中受傷導致半身不遂的人也能很快適應自己身體的新情況。在車禍或意外後的八周內,這些人的積極情緒就開始超越消極情緒;在幾年後,他們只比沒有癱瘓的人感到不幸福一點點而已。84%的嚴重殘障者認為,他們的生活處在平均值,甚至比平均值更高。這些發現支持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積極或消極情緒範圍的看法,這個範圍是決定我們整體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

幸福的跑步機

另一個使你不能提升自己幸福層次的影響因素是「幸福的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它使你很快就適應了好事情,然後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不再心存感激。當你收集到越來越多珍奇之物,職位越爬越高時,你的預期也越來越高,過去的努力帶給你的名望和財富不能再為你帶來幸福,你必須擁有更多、更好的,否則就感覺不到幸福。但是一旦達到那個層次,很快你又適應了,又必須去追逐更多、更好的,如此循環下去,你永遠也幸福不起來。很不幸的是,有許多證據證明了這個「跑步機」的確存在。

假如沒有這個「跑步機」,鴻運當頭的人應該比普通人幸福得多。但實際上,一般老百姓比那些達官貴人更幸福。研究發現,幸運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帶給人們長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

● 一個重要事件(如失業或晉陞等)在三個月之後就會失去它對快樂程度的影響力。

● 財富雖然可以帶來物質的佔有,但它跟幸福的相關度卻很低。一般來說,富有的人只比貧窮的人幸福一點點。

● 過去50年,富庶國家的人民收入顯著上升,但是生活滿意度並沒有隨之上升,還是跟以前一樣。

● 新近的加薪可以預測工作滿意度,但是薪水高低卻不能預測工作滿意度。

● 外表的吸引力對幸福沒有任何作用。

● 健康跟幸福的相關剛好達到顯著性(即這兩樣事物有相關但相關程度不高,剛剛達到統計學的標準),而身體健康是所有資源中最有價值的一項。

不過,適應也是有限度的,有些壞的事件我們永遠沒有辦法適應,或適應得很慢。孩子的死亡或是配偶意外身故都是明顯的例子,在事件發生後的4~7年,當事人還是比控制組的幸福感低。照顧阿爾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患者的家屬幸福感下降得很快,赤貧國家如印度和尼日利亞的人,他們的幸福程度比富有國家的國民低,雖然幾百年來他們一直是貧窮的。

所以,S變量(你天生的樂觀個性,幸福的跑步機效應及個人幸福的範圍)會限制你的幸福感的上限。但是下面兩個因素C和V則可以提高幸福感。

C:生活環境

關於環境這個因素,好的一面是,它的確可以提升幸福感,壞的一面是,這種改進很昂貴且不切實際。在我討論生活環境如何影響幸福感之前,請先就下面的問題寫下你的意見。

1. 美國有百分之多少的人曾經得過抑鬱症?

2. 美國有百分之多少的人認為他的生活滿意度在中等之上?

3. 有百分之多少的精神病患者報告說他的積極情緒比消極情緒多?

4. 貧窮的黑人、失業者、老年人和多重殘障的人,哪一種人的消極情緒比積極情緒多?

你很可能低估了幸福的百分比(我就是)。美國成人認為應該有49%的人曾得過抑鬱症,但正確答案是8%~18%;他們認為只有56%的人覺得生活滿意度在中等以上,但正確的答案是83%;他們還認為只有33%的精神病患者會覺得自己的積極情緒比消極情緒多,但事實上有57%的人回答,他們的情緒是積極的,雖然他們有精神病。至於最後一道題,四種人都說他們感到很幸福,但是受訪美國成人中,有83%認為窮人不幸福,100%的人認為失業者不幸福,38%的人認為老人不幸福,24%的人認為多重殘障的人不幸福。從上述報告中,我們看到大部分美國人是幸福的,不論客觀環境如何,但他們同時都低估了其他同胞的幸福指數。

在1967年,關於幸福的研究剛剛開始,威爾遜(Warner Wilson)回顧文獻後發現,當時心理學界認為幸福的人必須具備下列這些條件:

● 高薪

● 已婚

● 年輕

● 健康

● 受過良好教育

● 不論男女

● 不論智商高低

● 有宗教信仰

但是上述條件有一半是錯的。我現在就用過去30年的發現,來分項討論這些外在因素如何影響幸福感,有些結果可能會令你大吃一驚。

金錢

「我曾經富有過,也嘗過貧窮的滋味,還是有錢好。」

——塔克(Sophie Tucker)

「金錢買不到幸福。」——諺語

上面兩句看似矛盾的話卻都是正確的,有一大堆文獻告訴你,金錢如何影響幸福感。在一個研究範圍最廣的研究中,研究者比較了富有和貧窮國家人民的主觀幸福感,下面是在40個國家(每個國家有1 000多人參與)中進行的生活滿意度調查的結果,請你也想想自己的答案。

你對近來日子的滿意度如何?分值為1~10(1代表很不滿意,10是很滿意)。

表4-1列出了各個國家人民的平均滿意度,購買力是以美國為100分,其他各國與它進行比照後,得出了調整值。

表4-1 各國人民生活滿意度與購買力調查統計

這項跨國的大型調查顯示:塔克並沒全錯,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也高;一旦國民收入超過人均8 000美元之後,這個相關開始消失,財富的增加並不能繼續增加生活的滿意度。所以富庶的瑞士國民比窮困的保加利亞人更幸福,但是與愛爾蘭、意大利、挪威或美國人比起來就不一定了。

財富和生活滿意度的關係也有很多例外:巴西、阿根廷在生活滿意度上都高於它們購買力所預測的值;蘇聯解體後成立的幾個國家的生活滿意度則都低於它們購買力所預測的值,日本也是一樣。巴西和阿根廷的文化價值,可能支持了它們國民的積極情緒,而東歐國家在蘇聯解體後所面對的健康和社會保險等問題,可能拖累了國民對生活的滿意度。日本人的不滿意比較難解釋,而最窮的幾個國家,如,印度、尼日利亞等都有相當高的生活滿意度,也是比較奇怪、不容易解釋的。

整體而言,這份資料告訴我們,金錢不一定能買到幸福。20世紀的後50年,富庶國家購買力的改變也帶給我們同樣的信息:美國、法國和日本實際購買力已經翻了一翻,但是生活滿意度卻沒有變化。

有時跨國的比較很難找出真正的原因,因為富有國家同時也有較高的識字率、較好的健康狀況、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及較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比較同一國家窮人和富人的幸福程度也許更能找出真正的原因。你可能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錢多點可以使我更幸福嗎?」尤其在你無法決定該留在家中陪孩子玩,還是去辦公室加班的時候。在貧困的國家,當貧困威脅到生存時,有錢絕對可以帶來幸福;但是在富庶國家,當每個人都有基本生活保障時,財富增加所能帶來的幸福效果就微乎其微了。在美國,非常窮的人的確很不幸福,但是一旦實現溫飽後,金錢的增加只能增加一點或甚至不能增加幸福感。躋身《福布斯》(Forbes)富豪榜的前100位富人,只比普通美國人幸福一點點而已。

那麼極端貧窮的人呢?有一位業餘科學家狄納(Robert Biswas-Diener)曾經環遊世界,到大家認為最不可能獲得幸福的地方去尋找幸福,他去了加爾各答、肯尼亞的鄉下、加州中部的佛雷斯諾及格陵蘭的凍原。其間,他調查過32名加爾各答的妓女及31名睡在路邊的流浪漢對生活的滿意度。

凱帕娜是一位35歲的妓女,她當妓女已有20年了,母親去世後,她不得不做這行來養活兄弟姐妹。她一個月回鄉探視家人一次,她8歲的女兒也住在鄉下。凱帕娜獨自居住,工作地點是一間窄小的水泥房,裡面有床、鏡子、一些碗筷及印度神像,她屬於A級性工作者,收取每位顧客2.5美元的服務費。

我們一般會認為加爾各答的窮人一定對生活極不滿意,令人驚訝的是,事實並非如此。整體來說,他們對生活是不滿意的(1~3的分值中,他們的得分是1.93),比加爾各答的大學生(2.43)低,但在生活的其他層面,他們的滿意度挺高,例如,道德(2.56)、家庭(2.50)、朋友(2.40)、食物(2.55),而滿意度最低的是收入(2.12)。

凱帕娜擔心同村的朋友們會看不起她,但她的家人並沒有鄙視她,每個月回家的時候,是她最幸福的時光,她對自己能賺錢給女兒請保姆,讓孩子有房住、有飯吃而感到滿足。

當狄納比較加爾各答和加州佛雷斯諾的流浪漢時,發現兩者有很大的差別,加爾各答的流浪漢比較有幸福感。在他訪談的78名加州流浪漢中,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值很低(1.29),比加爾各答的流浪漢還低(1.60)。有幾項的滿意度屬於中等,如,智慧(2.27)、食物(2.14);但在大多數項目上是非常不滿意的,如,收入(1.15)、道德(1.96)、朋友(1.75)、家庭(1.84)及居住條件(1.37)。

雖然這些數據來自小樣本,但著實讓人驚訝,無法讓人不去思考這是為什麼。整體來說,狄納的報告告訴我們,極端的貧窮是社會的病態,在這種環境中的人的幸福感最低,但即使如此,這些人還是能從他們的生活中找出一些滿意的事情來(加爾各答的窮人比美國的窮人對生活更滿意)。假如這是正確的,我們更有理由去努力消滅貧窮,包括缺少機會、高嬰兒死亡率、不衛生的居住條件和飲食、擁擠、失業等。那個夏天,狄納又去格陵蘭的最北端,研究當地愛斯基摩人的幸福情況。

你對金錢的看法實際上比金錢本身更影響你的幸福。物質主義似乎有反作用:在所有階層中,越看重錢的人對他們的收入越不滿意,也對他的生活越不滿意;至於為什麼會如此,現在還沒有人知道。

婚姻

有人說婚姻是腳鐐手銬,但也有人說它是永恆的幸福。當然兩者都不對,一般來說,實證數據支持的是後者。婚姻不像金錢,婚姻跟幸福的關係非常強。美國的全國民意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在過去的30年間調查了35 000名美國人,40%的已婚者說他們「非常幸福」,而只有24%的未婚者、離婚者、分居者或喪偶者說他們幸福。未婚同居在美國這個注重個體主義的文化中是能帶來幸福的,但在日本和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中則更可能無法帶來幸福。這種幸福效應在剔除了年齡、收入後依然存在,而且沒有性別差異。但是祁克果(Soen Kierkegaard,丹麥哲學家和神學家)對不美滿婚姻的觀點——「惡婚不如好死」(better well-hung than ill-wed)其實也有些道理。處於不幸福婚姻中的人,他們的幸福指數比未婚的或離異的更低。

那麼你是否應該趕快找個人結婚呢?這只有在結婚真的能帶來幸福時,你才應該這樣做。你還要考慮另外兩種可能性:有幸福感的人比較容易找到對像結婚;某些無關變量,例如,外表的英俊或美貌及社交的手腕等,可能是婚姻幸福和比較容易結婚的原因。沒有幸福感的人比較退縮,容易發怒、脾氣不好、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他們本來就不易交到朋友。就我的看法,婚姻與幸福的相關性並沒有定論。

社交生活

在我們研究非常幸福的人時,狄納和我發現,最幸福的前10%的人幾乎都有親密的生活伴侶,只有一個人沒有。我在前面談到過,非常幸福的人和一般人、不幸福的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有著非常充實豐富的社交生活。非常幸福的人也是最少獨處的人,他們花很多時間在社交上,朋友和他們對他們自己的最高評價都是:人緣好。

幸福的人的好人緣很可能是婚姻美滿的原因,而喜歡交朋友的人更容易找到結婚對象,兩者很難區分因果關係。所以充實的社交生活(和婚姻)很可能使你比較幸福,但也可能是本來就比較幸福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所以才會有充實的社交生活,當然,這種人也更容易找到結婚對象。此外,也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像比較外向或口才好等,都是使社交充實並獲得幸福的原因。

消極情緒

為了增加生活中的積極情緒,你是否應該想辦法減少生活中的糟糕事情,以去除消極情緒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出人意料。跟大多數人的想法正相反,遭遇不幸與打擊並不表示你不能享有很多的幸福。目前有許多證據顯示,積極和消極情緒其實並不是反向關係。

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布拉德伯恩(Norman Bradburn)曾經調查過幾千名美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也問了他們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出現的次數。他本以為會發現一個反向的關係,即常有消極情緒的人應該很少有積極情緒,反之亦然。但結果並非如此,而且同樣的結果被不同的實驗反覆證明了很多次。

積極和消極情緒之間只有一點負相關。也就是說,假如你的生活中有許多消極情緒,你會比一般人少一點積極情緒,但並不是說,你就活得不幸福。同樣,假如你生活中有許多積極情緒,它只能多保護你一點,使你不那麼難過憂傷。

這個現象還有性別上的差異。過去大家都認為,女性得抑鬱症的人數是男性的兩倍,女性也比較容易陷入消極情緒。但是當研究者開始檢視積極情緒和性別差異時,他們很驚訝地發現,女性也會體驗到很多的積極情緒,甚至比男性更頻繁,情緒也更強烈。就如暢銷小說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所說,男性是「硬土」(stonier soil)做的,而女性比較情緒化。這個差異是源於生理,還是源於女性比較願意述說強烈的情緒,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無論如何,它打破了舊觀念。

古希臘詞soteria是指極強烈的、不合理性的幸福感;與之相反的詞是phobia,意指極強烈的、不合理的恐懼。從字面上來說,soteria來自葬禮後的盛宴,也就是說,最強烈的幸福感來自我們最大恐懼的解除。

概括來說,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並不是對立的。它們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是這樣?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這也是積極心理學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

年齡

在1967年威爾遜的調查中,年輕人比較幸福,但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我們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是:老人拄著枴杖,抱怨著每一件事情,這其實跟真實情況不符。有一項對40個國家、60 000名成人進行的研究,該研究將快樂分成三個子部分:生活的滿意度、愉快的情緒及不愉快的情緒。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滿意度略微上升,愉快的情緒略微下降,而不愉快的情緒則沒有改變。當我們年老時,改變的是我們情緒的強度。「感覺站在世界頂端般的幸福感」和「掉入萬丈深淵般的不幸感」到老的時候都比較少了。

健康

我相信你會認為健康是幸福的重要條件,因為健康向來被視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但是研究結果發現,客觀意義上的身體健康與幸福的相關剛達到顯著性(即有相關但很小),相關更大的是我們主觀上對自己健康狀態的認知。就醫或住院並不影響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只有主觀的健康才跟幸福有關,而主觀的健康也受消極情緒的影響。很奇怪的是,即使是癌症末期的病人,整體生活的滿意度與客觀上健康的人相差無幾。

當病得很嚴重又拖了很久時,幸福感與生活的滿意度的確會下降,但是程度仍然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因某一病症,如心臟病住院的人,他在下一年度幸福的指數其實是上升的;但是有五種以上毛病的人,他的幸福指數是下降的。所以身體有點不好並不會喚醒不幸福,但是嚴重的疾病會讓你不幸福。

教育、氣候、種族和性別

將這幾個因素放在一起,是因為它們都不太會影響幸福。雖然教育是拿高薪的手段,但它並不是獲得幸福的手段,它只對收入很低的人有一點影響。智慧也不會影響幸福感,晴朗、溫暖的氣候的確對季節性抑鬱症有幫助,但是幸福程度並不會因氣候而改變,在內布拉斯加面對嚴冬的人認為住在陽光加州的人一定比較有幸福感,但他們錯了,人們很快就適應了好氣候,便不覺得特別幸福了。所以你的住在熱帶群島上就一輩子都享有幸福的夢想可能不會實現,至少你不會因為氣候好就覺得幸福。

種族,至少在美國,跟幸福沒有關係。雖然非裔美國人與墨裔美國人在經濟上比較佔劣勢,但是他們得抑鬱症的比例卻比白種人低很多,不過他們幸福的程度也沒有白人高(除了老人之外)。

我前面說過,性別跟情緒有關係。一般來說,男性和女性在平均值上沒有差別,但是女性的幸福感和不幸感都比男性強烈。

宗教

學術界對信仰的觀點認為,它製造了人的罪惡感、壓抑性慾、不容異己、反科技、反學術,而且很專制。19世紀80年代,有關積極心理學與信仰的關係的資料出來後,人們有了不同的看法。有信仰的美國人的確較少吸毒、犯罪,離婚率和自殺率也較低。他們也比較健康,壽命較長。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太會受離婚、失業、生病和死亡等打擊的影響。調查資料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無神論者的生活滿意度更高,也更幸福。

宗教和健康、社交能力的因果關係並不奇怪,許多宗教都禁止吸毒、犯罪和通姦,都贊成助人行為、不縱慾及努力工作,但宗教跟較快樂、沒有抑鬱症和較具抗壓性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不那麼確定。在行為主義極盛的時期,宗教被當做社會支持,有信仰的人都要做禮拜,這使他們形成了一個相互支持的團體,所以信徒會覺得比較幸福。但是,我認為這中間還有更基本的關係:宗教帶給信徒希望,因為對未來有希望,所使現在的生活更有意義。

延加(Sheena Sethi Iyengar)是我所認識的最了不起的大學生之一。她是盲人,但在賓州大學讀書的最後一年,她橫越美國去收集學士論文的資料。她一家一家地探訪教堂,測量樂觀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係。她發問卷給做禮拜的人,錄音並且分析牧師的講道,仔細檢視11種美國盛行的宗教儀式及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她的第一個發現是:越是正統教派的信徒越樂觀——信奉東正教的猶太人和正統的基督徒、回教徒,比改革派的(Reform)猶太人和唯一神論者(Unitarian)更樂觀。進一步分析下去,她發現樂觀的增加主要是因為希望的增加。14世紀中葉,英國神學家朱利安(Julian)在黑死病猖獗時所唱的靈歌,是所有文獻中最美妙的歌詞。

但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平安,一切都會圓滿……上帝並沒有說:「你們不會被誘惑,你們不會受分娩之苦,你們不會生病。」他說的是:「你們不會被打倒。」

對未來充滿希望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係,可能是信仰為什麼能抵抗絕望、增加幸福感的最主要的基石。意義和幸福之間的關係我在最後一章會談到。

現在你知道了,每個人可能都有一個掌管總的幸福範圍的基因,本章要問的問題是:你如何改變生活環境,使你達到自己天生幸福範圍內的最高點?直到最近,我們都認為幸福的人是收入豐厚、婚姻美滿、年輕、身體健康、受過高等教育和有信仰的人,所以下面我會將影響幸福的外在生活環境變量(C)做個總結(參見章末「塞利格曼的解答」)。

無疑,你應該已經注意到有關係的因素有些不可能改變,有些不方便改變。即使你可以改變所有的外在因素,它對你可能也沒有很大幫助,因為它們全部加起來也只能解釋8%~15%的幸福。幸好還有很多內在的因素可以幫助你得到幸福,所以我們接下來就來討論那些你比較有控制權的變量。你如果能改變它們,你的幸福程度就會大幅上升,而且持久。不過,這些改變都需要真正的努力才能實現。

塞利格曼的解答

1. 當你完成前面的總體幸福測驗後,你就知道自己的總體幸福水平了。

2. 壞消息是你的幸福感有一半是基因決定的,好消息是還有一半的掌控權在你手中。

3. 為了更幸福,你應該做下面的事。

◆ 住在富有的民主社會裡,不要住在貧窮的極權社會裡。(與幸福有緊密的關係)

◆ 結婚。(有緊密的關係,但可能不是因果關係)

◆ 避免消極事件和消極情緒。(有一點關係)

◆ 社交豐富,朋友多。(有緊密的關係,但可能不是因果關係)

◆ 有宗教信仰。(有一點關係)

就幸福和生活的滿意度而言,你不需要去做下列的事。

◆ 賺更多的錢。(錢與幸福只有一點或幾乎沒有關係,如果你生活無缺,有閒錢買這本書的話,錢對你的幸福就沒有任何效應,物質欲越高的人越不幸福)

◆ 保持健康。(主觀的健康才有關係,客觀的健康沒有用)

◆ 盡量去接受教育。(沒有任何關係)

◆ 改變你的種族,或搬到氣候溫暖的地方。(沒有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