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從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中擺脫出來 >

從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中擺脫出來

筆者認為,大部分人都比較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意他人的看法是一件勞神費力的事,這樣的在意會讓人喘不過氣來。有時候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會形成一種壓力和負荷,導致自己在重要關頭發揮不出真正的實力。這樣的人可能會因為他人一句無心之失而傷心難過,或者因他人的一個表情就開始胡思亂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真實的一面,我們不應當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那麼,作為「終極的自由人」,佛陀的想法又是怎樣的呢?

「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的真正原因

為什麼我們常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呢?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他人面前自己仍能內心平靜的樣子。當我們覺得自己被他人喜愛,或者能夠受到他人認可的時候,內心就會比較平靜。

所以說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件事的本質在於「承認欲」。例如筆者認識的某位男性,在家裡的五個兄弟之中排行老二——不上不下的位置——因為是二兒子,所以沒有得到父母太多的疼愛。可能因為這個原因,他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因此特別重視自己的衣著,通過社交媒體不斷擴展自己的人脈,成了公認的「社交家」。但他總是擔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心中充滿不安。筆者認為,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於承認欲。

當然,每個人都有承認欲,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什麼變得如此在意他人的看法」。讓我們看一下這其中的心理過程:1想要得到認可(過於看重自己的價值),產生慾望;2對這樣的慾望產生心理反應,開始在心裡妄想:到底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簡單來說就是,承認欲引發了妄想,這就是「在意他人看法」的本質。

「在職場中同事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我是不是被大家討厭了?」「因為這次的事件,對方是不是已經不信任我了?」……這些不安都是由於過於重視自我價值而產生的妄想。

過多的妄想就會變成胡思亂想。總覺得自己被人討厭,總覺得大家在背地裡嘲笑自己,總覺得大家都在說自己的壞話,比較嚴重時,甚至害怕和周圍的人發生視線接觸,覺得周圍的每個人都是敵人。

這是一種很嚴重的心理問題,而且這樣的煩惱都是心結,只有自己才能解開。

要從這樣的煩惱中解脫出來,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清楚地意識到:這一切都只不過是自己的妄想。

不要對妄想信以為真

關於消除妄想的方法,有幾點希望讀者多加注意。

第一,妄想是沒有止境的。不論是多麼消極的事情,只要是妄想,就會輕易地浮現在腦海裡。可以是不知廉恥的事、殘酷的事,或者是平時對人說不出口的事,都會輕易地在腦海裡形成妄想。這和「夢中的世界」是一回事兒。

通常來說,人類的大腦會將所有的見聞轉換為「反應的記憶」。對於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甚至沒有太注意的事物,大腦都會做出反應,並以記憶的形式保留下來——在佛教修行中,如果能達到深度禪定的境界,也就是高度集中的狀態,便可以體驗到這種記憶——但是各種記憶交織在一起,有時候也會產生並不存在的妄想。憤怒、憂鬱或懷疑等各種心理活動會讓人失去理智,「無中生有」。

筆者曾經在佛教講座中聽到過這樣的發言:有的人年幼時有過迷路的經歷,於是會經常夢見雙親去世;有的人年幼時被母親狠狠地責罵過,就在夢中見到母親拿著刀要殺死自己。真是啼笑皆非的夢,可見夢和妄想都具有「無中生有」的特點。

在現在這個時代,通過網絡和大眾傳媒,有無數的信息和影像湧入我們的視野,這些信息往往也是煩惱的根源。這些被動輸入大腦的「反應的記憶」可能會以我們自己也未曾想像過的形式重現在腦海裡。

但是,這一切終究只是妄想。從一開始就應該清楚意識到:妄想絕對不能信以為真,妄想始終只是妄想,不論浮想起什麼內容,都別做出反應。

放下無法確認的事物

另外一點需要讀者注意的是,妄想是一種無法確認的事物。人們在做夢或者產生妄想的時候,可能會這樣思考:「這是不是預示著要發生什麼重大事件呢?」或者「是不是因為某個原因才做了這樣的夢呢?」

筆者無法否認現實和妄想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關聯性,但重要的是,我們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確認妄想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一旦想要確認或者相信妄想中的內容,我們就會步入「妄想的世界」,相應地,我們就和「正確的理解」漸行漸遠。

我們該追隨妄想而去,還是採取正確的思考法?這完全取決於我們自身。在佛教中,答案顯然是後者。

此外,其他宗教與佛教(Buddhism),即覺醒者的思考方法相比,其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能否從妄想之中找到真理」。

在眾多其他宗教的精神世界中,都會把「無法確認的妄想」奉為真理。超自然現象、占卜,在與這些近似的其他精神世界中,確實存在這樣的傾向。但是從佛陀的思考法來說,任何無法確認的妄想都應該從一開始就果斷放手。對此,佛陀自身也明確地敘述了其理由:

世界是永遠存在的嗎,還是會迎來毀滅的一天?世界是有限的存在,還是無限的存在?靈魂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嗎?死後的世界裡有沒有天堂?我認為,這些都是無法確認的事情。
因為即使確認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對於清心寡慾、超越慾望所帶來的一切苦惱的修行本身來說,這些答案也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我認為能夠實現上述這些目的,或者能幫助我們實現這些目的的事物才是切實存在的。
那就是:1人生始終和苦難相伴;2苦難都有根源;3苦難都能解脫;4存在解脫的道路。此即四聖諦。

      ——選自《對弟子瑪倫普塔的教誨·中部》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需要格外重視佛陀這種堅定而合理的態度。不論面對怎樣的苦難,都不要無謂地去追尋前世因果和死後世界等無法確認的事物,因為原始佛教認為這些事物對於擺脫苦難是不必要的,是否追隨這些無法確認的事物是每個人的選擇。但更重要的是要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明確的目標。佛教的目標就是讓人們理解現實中苦惱的真正含義,並從中解脫出來,恢復自由之身。

擺脫苦惱的方法包括禪法和內觀等理解和淨化心靈的修行,以及以慈悲為主的多種思考法(佛教的本質)。通過實踐這些方法能幫助我們從現實的苦惱中解脫出來。

我們不應追隨妄想而去,而應該仔細理解自己的內心,學習合理的思考法。既然你的苦惱來源於你的人生,那麼你必然能夠從自己的人生中找到解決之道,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對於在意他人看法的人來說,首先要忘掉自己的妄想,因為妄想就是讓你在意他人看法的元兇。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借此機會,重新審視自己和妄想之間的關係。

妄想始終只是妄想,妄想可以無限大,沒有任何根據。從此以後,不再追隨任何妄想,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家的心靈都能重獲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