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拆掉思維裡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 為什麼很多有錢人一點也不快樂 >

為什麼很多有錢人一點也不快樂

張先生,中年富態男,他有一個那種你在CCTV-12聽過無數次的有錢人不快樂的故事:

90年代初他下崗,在家門口開了一個小店,用了3年時間,慢慢地從零售店到小超市,後來和朋友在新疆開了一段時間的超市,超市讓張先生賺到了他的第一桶金。2002年他回到北京,正好趕上房價起來的那幾年,他開始做建材生意,到今天也是身價幾千萬的主。我們在一個養生的課上相遇,瞭解我的專業後,張先生問我一個很俗又很牛的問題:解釋一下為什麼有錢人錢越來越多,但是卻不快樂?

有錢人為什麼不快樂?這是一個有趣的心智模式的問題。

費恩海姆和阿蓋爾合著的《金錢心理學》中談到金錢和幸福的關係,「許多學者對金錢與幸福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他們無一例外地提出兩者的相關性約為0.25」。看看下面這個圖示,金錢與幸福的關係:

當人們收入很低的時候,對幸福的滿意度確實也很低。身無分文的人對於幸福的滿意度幾乎趨近於零。在0.25之前是正比關係,到了0.25以後,就基本上沒有太多相關了。用大白話說,從一無所有到小康這個階段,如果你有了錢,你的幸福指數會「噌」地一下躥了上去。但是在0.25以後,你的金錢和幸福就基本上沒有太多關係。搞得不好,說不定還會下降到0.2、0.1或者更低。這一現象在數學中被稱做「金錢的邊際效應遞減」。

看看2009年的城市幸福度和GDP的關係,也能看到這個現象。

國家統計局的「2009年中國城市GDP排名」: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蘇州、天津、重慶、杭州、青島、無錫。

《瞭望東方週刊》統計的「2009年中國幸福感最高的城市」分別是:杭州、成都、寧波、西安、昆明、長沙、南京、銀川、南昌、長春。

上榜GDP的十大城市中,只有排名第8的杭州在幸福榜中上榜,而其他的另外9個城市都和幸福榜毫不相關。

張先生(後文簡稱「老張」)原來的狀況,顯然屬於窮光蛋到小康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對於金錢的看法是怎麼樣的?幸福度和錢成正比,就是越有錢越快樂!

越有錢越快樂!一條:錢——幸福的鏈接就產生了。老張潛意識開始推論:賺錢是快樂之本。如果不夠幸福,那就多賺錢吧!這個推論隨後被證明行之有效,不斷加強:他買了第一輛奧拓,送孩子上學引來不少羨慕的眼光;賺錢讓他買到了一個三居室的房子,冬天晚上不用再去公共廁所了……

老張內心這個心智模式被強化得堅強無比,即便你在沒有燈的夜裡,都能在烏魯木齊的超市門口看到他腦門上有螢光字幕:我能賺錢,我就能幸福!

總有一天,老張會越過拐點,這個時候幸福和賺錢關係就不大了。所以,當老張在建材中賺到更多錢的時候,他卻發現,自己不那麼幸福了,甚至還有所倒退。這個時候的幸福感主要來自於家庭、自我成長,還包括對社會的奉獻。但是,這個時候的老張會怎麼想?

別忘了老張腦子裡面運轉的那個「有錢就幸福」的心智模式,這個模式讓他不會思考自己是該多回家陪老婆孩子,還是給自己辦一張健身卡。他的反應類似那個撞豬的司機:不夠幸福怎麼辦?賺更多的錢!

老張於是更少回家,更多應酬,更加努力賺錢,更大把往家裡拿錢,卻一次次看到老婆孩子更加冷漠的臉,也更覺得自己不幸福。像一個在瀑布下面溺水的人,他越是努力,越是下潛。

外界環境已經變化,他的內部程序還在進行,這個曾經讓自己幸福快樂的心智模式今天卻在毀滅自己。

如果沒有打斷,這個死循環將會像短路的電路板一樣,迅速地自毀他的生命。這就是有錢人越有錢越不快樂的原因。

老張聽完我的解釋,給我講了他的故事:

和你說的一模一樣,我就在那種狀態裡面撐了3年,每天拚命幹活,我自己都停不下來了,有些時候我都希望自己生一場大病,讓自己休息幾天。有一天我在酒桌上和一個甲方談項目,突發急性膽囊炎被送進醫院,昏迷搶救一天,然後馬上開始手術。接著就有一個多月不能吃任何的東西,半年只能吃水煮的青菜……醫生說,如果我再晚15分鐘送過來,就給我直接送火葬場啦。他們都覺得我是累出來的,其實我是心累啊,身體就有病了。

那一次生病使我徹底變了。人都沒有了,還要錢幹什麼?我把所有的生意都交給我弟弟。我一直都想去平房住一段時間,中醫建議我接接地氣,我請朋友在後海邊上租了一個院子,帶著家人住到了那裡。小巷子開不進去車,於是我的車也丟在家裡。我每天什麼也不幹,就拿一杯水在路邊曬太陽發呆,曬夠了就起來走走,看看路人,聽聽水的聲音,然後買菜回家,給家人做飯。一年過去,我的幸福感又回來啦。

今天的老百姓看報紙,很難不被有錢人的貪婪所震驚。我們能看到床底下放了3000萬現款的貪官,還有的包養著10個二奶,每年召開二奶代表大會的污吏。老百姓總是奇怪,這些人賺的錢幾輩子都花不完,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我想這個問題也許連他們自己也不明白,是他們心中的心智模式在作怪。

這群人中,不乏社會的最精英、最高智商人群,但是他們卻衝不破自己「賺錢-幸福」的心智模式。在這個心智模式的背後推動下,他們的貪婪和空虛不可理喻地莫名生長,終於毀掉了自己的生命。

老張及時地生了一場大病,打破了自己的心智模式,重新找回自己的幸福感。但是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用更小的代價,來升級和替換自己的心智模式。這也是這本書的目的:

每一個希望自己幸福的人,都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心智模式。因為心智模式是關於思維的思維、關於智慧的智慧。

改變我們的世界

德國史蒂芬·沙夫胡貝爾所著的《成功心理四因素——領導心理訓練》中,講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科學家根據計算野山蜂的體重及其兩翼張開的寬度得出結論:野山蜂不能夠飛行。

幸而野山蜂對此一無所知,且飛行自如。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受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麼樣的人。這也是這本書嘗試告訴你的東西:拆掉思維裡的牆,改變我們的世界。

《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得·聖吉說:「心智模式是深植於我們心靈之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以及世界每個層面的形象、假設和故事。就好像一塊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們的視野一樣,心智模式也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如果說每一個人都戴著一塊鏡片來看世界,然後用一套自己的程序來構建自己的世界,那麼這本書的任務,就是幫助你細心打磨更好的鏡片,升級你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