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重構你的家庭親密關係 > 5 家庭系統:家庭當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謀 確定的一代和不確定的一代 >

5 家庭系統:家庭當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謀 確定的一代和不確定的一代

我不需要抱著「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來應對生活本身。

我的父母常常數落我的睡眠習慣。他們告訴我早睡早起有多少好處,還拿出他們年輕時候的表現作為範本。最讓我動容的一句話是:「你就算不為你自己的健康負責,也該為孩子的身體想一想!」的確,我女兒不到五歲,動不動就十點、十一點上床,我也沒有催促的意識。反觀我上小學以前,就養成了每天不到九點就入睡的習慣,那的確是靠父母以身作則。日復一日,雷打不動。

我有時候也不理解他們:「你們每天那麼早睡覺,不會不甘心嗎?」

「會啊,誰不想玩,」他們說,「但為了健康嘛!」

我仔細想了想,我對健康並沒有那麼大的焦慮。我又問:「那你們是覺得晚睡幾個小時就要生病嗎?這種觀念是醫生說的還是哪裡來的?」

他們說不上來,但肯定對健康不好,毫無疑問。

「小孩子睡不夠的話,長不高!」母親說。

我女兒長得也不矮。

父親又提出新論點:「早睡早起本來就是一種好習慣!」

「可是確實也有很多事情想做。」

「你熬夜做的都不是正事,」父親一眼看穿了我,「玩手機,打遊戲,有什麼用?有時間不如第二天早點兒花到正經事上,比如早起鍛煉。」

「我也可以晚上去健身房啊。」我說。

這些在他們看來都是胡鬧。他們有他們的一套思維定式。而且當我聽到父母說「正事」這個詞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一點,就是在他們的世界裡,生活實在是嚴肅、刻板、乏味得多。睡覺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正事」。

睡覺不是為了睡覺,睡覺是有用的。早睡早起身體健康,早睡早起長得高,記憶力好,人也聰明,有幹勁,孩子成績好,大人工作效率高。

總體上,我父母這一代人活得很確定。這和他們成長在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分不開。一個人認為生活很危險的時候,就需要用規則來保護自己。他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活下去,活得安全一點兒。對於那一代人來說,生活並沒有太多可供挑選的餘地。對於什麼是好,他們是有非常確定的想像的。

吃自助餐的時候,有的人精挑細選,也有的人會胡吃海塞,吃到胃裡難受。後者多半還沒有完全擺脫心理上的匱乏感。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多吃就是王道。他們的假設是「多吃一點兒,才可以活久一點兒」。

在自助餐廳裡,那不是什麼理性的假設。但是換到一個食物匱乏的環境,那就是一種重要的求生策略了。也許我的父母,他們年輕時真正可以掌控的東西真的很少,看不見未來的路,聽天由命,憑票分配,沒有什麼資源,也沒有夢想,不敢下海,不懂得理財,牢牢地抓著一個鐵飯碗,吸收不到更多信息,也不敢相信已經脫離險境。對他們來說,早睡早起就是生存的唯一正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起居規律,好像唯有如此才能維持某種恆定感,活著就好,並不遺憾。等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像農民守候麥子成熟一樣。

這樣一想,我就可以理解上一代人了。

我理解他們為什麼恨鐵不成鋼地說:「你怎麼這麼沒追求!」

我理解他們看不慣我的「折騰」「胡思亂想」。

我理解他們總是擔心我的健康、我的前途會被我吊兒郎當的個性毀掉。

我也理解他們有時候責怪我太馬虎,不用心,做不好一個父親。我在我女兒這麼大的時候,被迫認識了全套漢語拼音、幾百個字,背好多首唐詩,好像還會20以內的加減法。而現在我什麼都不教給孩子,哪怕我一整個晚上都在玩手機、玩遊戲。「你這樣怎麼行,太不負責任了。」我終於理解了他們的憂慮。

可是……我就是不擔心啊。

這不能怪我。只能說我生長在一個相對豐饒的環境裡,很少體驗到匱乏的滋味(這正是父母用他們確定的努力為我爭取的),就不覺得生活可怕。雖然健康、財富、孩子、事業……一切都有變數,但都沒有那麼值得擔心。

我不需要抱著「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來應對生活本身。

我躺在床上的時候,可以工作,可以看書,可以看視頻,可以在群裡聊天,也可以發呆,如果困了當然也可以睡。每個選擇都不錯。有時候我反而不知道應該幹什麼……而正是通過這種迷惑,我才確認了我的自由,我並不必按照給定的模板或規則來定制我的人生。也許是為了確認這一點,我才久久不睡。

有時候我也站在床前,看著女兒歪七扭八的睡相,想起我小時候的那些條條框框。對下一代的孩子來說,出生在一個更加不同的環境裡,恐懼更少,自由更大。我忍不住想:長大以後你是什麼樣?會比現在的我更迷惑嗎?

我猜,我的父母看到這一幕,一定會微微搖頭喟歎:「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想它幹啥!快睡!」我理解,但也特別想抱一抱他們,說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