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2 寫給苦難中的你 >

2 寫給苦難中的你

從出生那一天起,你不一定接觸過幸運,但是你一定接觸過苦難。

佛陀說,苦海無邊。

人生充滿「求不得,傷別離,已失去」的苦難、雨果筆下《悲慘世界》中的苦難、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裡悲愴的苦難、羅素座右銘中「對人類生命不能承受的悲憫」的苦難……我們大部分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也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無法躲避苦難,那麼我們如何面對苦難?

我想談三個人,他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苦難。

第一個人:高中老師艾巴

第一個人是名字特長的尼日利亞高中老師穆罕默德·巴哈·艾巴(Mohammed Bah Abba)。

1964年,艾巴出生於尼日利亞北部農村的一個家庭,家裡是做陶罐的。他畢業後被分配到沙漠邊緣的貧困地區的一所高中當物理老師。

當老師期間,他觀察到,很多當地的孩子並沒有機會讀書。一方面是因為當地家庭的收入低。因為沙漠的氣溫很高,而當地沒有電力冷藏,收穫的瓜果如果不能在兩天之內賣出去就會腐爛。瓜果蔬菜存不住,買主可以隨意壓價,因而收入被壓得很低。另一方面,要在兩天內把瓜果蔬菜送去市場需要大量的勞力。村裡的孩子必須在長到一定年紀之後開始工作,否則家庭生存都成問題,很多孩子因為這個原因離開校園。更加可怕的是,很多女嬰因為以後不能當壯勞力,在出生後就被丟棄。

這是沙漠的事,是政府的事,是傳統觀念的事,一個高中物理老師,面對這種持續幾世紀的苦難,又能幹點什麼呢?如果是你,你又能做些什麼呢?

艾巴決心改變這個問題——他有這樣的信念:如果你必須面對一個苦難,那麼你一定已經擁有了改變這苦難的資源。

他在陶罐世家長大,熟悉陶罐的製作,因此他結合高中物理知識,設計出一個無須電力就能在沙漠地區保持低溫的罐中罐(pot-in-pot)系統來。這個設計簡單到你不相信——他用陶土做了一個大的陶罐,套在另一個的外面,在兩個陶罐之間,放滿沙子,澆上水,用濕布覆蓋在沙子之上,一個罐中罐就完成了。

看似不起眼的罐中罐卻展現出絕妙的隔熱作用。陶罐透氣,會讓夾層中沙子的水分緩慢蒸發,吸走大量的熱。罐中罐本身是一個很好的隔熱系統,所以只要持續向中間加水,罐子裡的溫度就能保持在8~15度左右。這樣一來,無須任何電力,僅用最原始最古老的技術,乾旱地區蔬菜水果的保持時間,就能延長至10天甚至一個月。

就是這個不起眼的罐中罐,顛覆性地改變著古老地區的經濟——因為收穫的東西不會輕易腐爛,以往著急出售蔬菜的農戶有了更好的議價能力,村民的收入明顯提高。同時因為不用著急在一天之內趕到集市,節省出很多人力,這讓更多的適齡兒童可以重返學校接受教育。在堅持一段時間後,該地區的女性人口比例開始上升——女孩子也能夠成為生產力,人們不再丟棄女嬰了。

艾巴停止了教書,開辦了專門製作這種廉價陶罐的非營利性組織,幫助更多沙漠地區的人使用這種古老的工具。至2005年年底,他的工廠已經製作了91795個罐中罐。這些陶罐改變了整個尼日利亞農村。今天,在海地、印度和洪都拉斯,直到那些不通電的鄉村,這種罐子還被用於運輸及保存胰島素和疫苗,保住了百萬人的生命。

就這麼簡單,沒有高科技,沒有大投資,一個高中老師用最簡單的物理學常識,改變了他看到的苦難,影響了千千萬萬人的命運。因為他相信:如果你必須面對一個苦難,那麼你一定已經擁有了改變這苦難的資源。

千萬別認為自己渺小、卑微、無力。每個人身上都有改變世界的因子,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改變世界。

第二個人:美國人喬布斯

一般的職業規劃師總是繞開喬布斯不談,因為他是踢我們這個行業場子的人——他是個不規劃的典範。他上大學的時候,就沒有好好制訂自己的學業規劃,而是選修了什麼書法課(這非常不利於提高就業能力);當他離開大學的時候,他沒有找一份要維持生存的工作,而是跑到了印度學習冥想(如果這經歷寫在你的簡歷裡,面試時HR會怎麼看?);當他開始自己的生意的時候,甚至也不寫商業計劃書——幾年做到幾千萬,然後上市。

面對這種人,我們怎麼混飯吃啊?!

但正是這些「不正經」的規劃外的部分,才有了蘋果今天的魔力。因為大學讀不下去,喬布斯在校園裡面晃晃悠悠學習書法課:英文只有26個字母,書法通過安排字體、字間距、節奏和形體展現出整體的美感。喬布斯在一次採訪中提到,正是書法的學習,讓他意識到「如果字母不僅可以傳遞信息,還可以傳遞美感,那麼電子工具也是一樣的」,這構成了蘋果今天的工藝美學。

那場轟動的被蘋果公司放逐的苦難,也成為日後蘋果帝國建立的核心。喬布斯那幾年埋頭搞動畫科技,幫助日後的Mac和iOS系統成為最漂亮的系統,把微軟比得灰頭土臉。中國最早一批果粉都是美術設計師和影視人員,他們在微軟的灰色框框主題中間干了十多年,當他們發現還有這麼漂亮的界面時,就紛紛為之瘋狂,願意花幾乎貴一半的價格買一台蘋果電腦——這都是托喬布斯被趕出去做了幾年動畫的福。

喬布斯就這樣把每一次跌倒都變成一個機會——他每摔倒一次,就抓起一把命運的沙,吹走污泥,找到裡面的寶石。

美學家蔣勳在一次座談中談到,他以一個美學家加果粉的角度,研究過喬布斯的照片。在年輕的時候,喬布斯就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大帥哥,抵死聰明優秀的那種。自從從胰腺癌那裡撈回來一條命,喬布斯的眼神就開始改變,洗去了商人的世故,變得深邃、乾淨而堅定。在死亡漩渦裡轉了一圈,他決定做一些真正不死的東西,這份堅定造就了蘋果的輝煌。當諾基亞、三星等品牌每年出200款手機的時候,蘋果堅持每年只出一款手機——iPhone。

順便說一句,這夢想並不賺錢。諷刺的是,喬布斯的遺產共有65億,44億來自迪士尼(喬布斯把皮克斯賣給了他們),只有21億來自他的夢想布道場蘋果——即使是最偉大的夢想家,商業市場也不太為之埋單。如果你既有一個夢想,又想賺錢,那就不如全力去賺錢,這樣財富會來得更快。

職業規劃強調預先規劃,躲避風險和苦難,讓自己更快成功。但是這種規劃往往只有3~5年的效度,一旦環境改變,則需要重新調整。

喬布斯的人生規劃方式則完全一反常態,他先設定出一個目標——「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當他把這面旗幟插到生命的終點,然後回過頭來經歷時,他的生命開始變得淡定。

一切的經歷都是學習,一切的苦難都是機遇。當他被苦難擊倒,他琢磨這苦難與目標的關係;當他重新回到路上,他帶回其他人所不具備的智慧與能力——而我們大部分人,目標都太短淺,所以我們害怕失敗;也正是因為我們害怕失敗,才缺乏那些不尋常的精彩與可能。

所以在職業生涯中,比能力更強的能力、比功利更大的功利、比風險管理更安全的管理,是擁有一個終極的願景與夢想,並且以此為核心,整合你的經歷與能力。這種事情需要巨大的恆心、渴望與毅力——喬布斯大概花了35年讓我們明白他的哲學,巴菲特大概是26年——這樣的事,如果三五年做成,就見鬼了;但是如果三五十年都做不成,也不太可能。夢想家對此保有信心,因為他們覺得,路途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喬布斯是個受盡苦難的人:他幼年被棄,大學輟學,迷幻青年,印度冥想,早年得志,後被逐出公司,改變動畫,王者歸來,改變音樂,改變手機,改變世界。有人說他死得太早,但他的56年生命恰如56部絢爛的電影,精彩漂亮。大部分人也許能活70歲,卻可能只是這樣一部電影:上班、下班、花錢、賺錢,反覆地播放——你說誰活得更長?

總有一天,你的生命會像電影一樣,在你眼前一閃而過,請確定它值得一看。

第三個人:賣羊肉串的阿里木

阿里木是個新疆人,在貴州畢節以賣羊肉串為生。我看到他是因為一檔節目,叫《世間有情人》:阿里木是羊肉串慈善家,八年捐助10萬元,幫助160個貴州貧困孩子讀書,貴州大學外語系有他贊助的獎學金。

柴靜說自己看到他一邊賣羊肉串一邊和美女插科打諢,決定採訪他。

我理解她的意思,從心理的角度,我們應該區分「奉獻」「需要被需要」以及「過度付出」。前者是自己杯子不滿倒給別人,後者則是幸福滿溢出來,倒給別人。

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活得苦哈哈(是指內心痛苦,不是物質清貧)還在瘋狂付出,那麼付出就只是一種自我逃避或者治癒的自助手段而已。自助比自殘好很多,但並不算純粹。而如果一個人不斷付出,而且還內心快樂,活得幸福,這則是一個人自我實現後,最乾淨、純粹的付出。

這世界悲劇英雄太多,歡樂英雄太少,在看到這樣一位歡樂英雄的時候,我們都想瞭解更多。

關於阿里木的經歷,柴靜的博文寫得太好,直接搬過來。

他們鄉里一共只有七個人念過初中,他上到高二,當兵去了,回來進了供銷社,鄉親們都來賒東西,他臉軟,不好意思不(給),東賒西賒。三年後,上級來查賬,他去收錢,硬不起心,收不上來,工作也丟了。

哥哥賭博,把家裡房子都輸沒了,家裡天天沒個安寧,他想著得讓他們活好點,就背個烤爐子,拿了五百塊,出來了。

到了西安,剛支起爐子,賣得還不錯,來了二十幾個同鄉,說,你得給我們干。他不,被打了一頓,挺狠的,他沒敢回旅館拿行李就背著爐子走了,身上只一塊錢,買張站台票,上了火車,車不知道往哪兒開,開到實在餓得不行了,下了車,是鄭州。

沿著鐵路線走了出去,到市裡,他進了一個餐館,給他們烤串打工。別的夥計每天黑老闆三十塊錢,他不忍心,都交給老闆。那些夥計大部分是老闆親戚,也不好趕走,老闆(只能)教育大家。夥計們逼他也要黑這點錢,他不同意:「老闆對我好,知道我不吃辣的,給我炒西紅柿。」又被打了一頓。

他身上只有一塊錢,沒有領工資,也沒跟老闆說,走了。

……

走到了北海,一個盜竊團伙逼他給放風,他不願意,頭朝下被吊在風扇上,說你幹不幹,他說不幹,對方按一下按鈕,他覺得心裡頭五臟六腑都快絞出來了,醒來的時候躺在地上,腳已經絞折了。隔了十幾年,我今天摸(他)的時候,腳背上的骨頭還凸著一塊,他站久了疼。

之所以要到貴州畢節,他就想找一個最窮、沒人找他麻煩的地方,活著安生點就成。

……

賣一串肉掙不到三毛錢,一開始他全攢著,給家裡寄回去,蓋房子,讓他們過得好點,每次寄完錢只給自己留十塊。他住的房子,連個窗子都沒有,太陽永遠進不來,連個鬧鐘也捨不得買,讓鄰居叫他起床。

家裡有了錢,但沒人快活,為爭這點錢,鬧得更厲害。

他想著,都有了錢就好了,把哥哥們都帶出來,他出生意的本錢。

到了畢節,他們(兄弟們)聯合起來要趕他走,他躲起來。過一陣子,哥哥們自己內部打起來了,都跑了,他才敢出來露頭。

至此,老家——西安鄉下——西安市裡——北海——畢節,阿里木流浪了五個城市,僅僅希望做個城市裡最下層的小販,卻無處容身。

「為什麼世界是這樣子的?」阿里木想,想了八個月。

時間讓他的答案清晰。「這都是教育的問題,」他說,「他們從小到大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有一天我有了錢的話,我就把所有的錢一定用在教育上。」

他認為自己的遭遇與別人無關,而是那些人從小缺乏教育。

阿里木是個苦命人。只想做個城市裡最下層的阿里木,一次次遇到折磨迫害的阿里木,最後卻活成了這樣一個快樂的人。這本來就是一個奇跡。

更讓人吃驚的是,經過思考,他把自己遇到的苦難歸因於「他們從小缺乏教育」,並且嘗試靠自己來改變這一切。這真讓人吃驚。他沒有像有些網民一樣,一邊在網上抱怨高考制度黑暗,一邊送孩子上最好的奧數班;他好像也沒有意識到,他自己都只是一個高二的輟學生——他本人就是缺乏教育的受害者之一。如果當年把他吊在電扇的那群人聽到這個想法,估計會狂笑著把電扇開到最大一檔——教育?!你轉暈了吧?

這念頭有多不自量力,阿里木就有多堅定。從在烤肉錢裡面翻出300元遞給一位求助的慈善人士開始,到在貴州大學建立獎學金5000元……一直到今天,阿里木一共捐出10萬元善款,幫助了160名貧困學生。一根羊肉串利潤三毛,這是他33萬串的利潤。在這期間,他繼續住棚屋,在被老闆娘罵「摳得要死」的小店吃饅頭和涼粉,和他的老婆嬉皮笑臉地拌嘴,繼續在夜市裡面嬉皮笑臉地賣他的羊肉串。

這篇文章幾乎有一大半是柴靜的博文,肯定有人要說我文章一大抄。其實柴靜也沒有「寫」,她只是安靜地記錄下來這個人的生活狀態。你可以找到這個叫《世間有情人》的視頻,看看他沒法被寫出來的快樂。

阿里木最後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好像大家認為這麼窮苦還在助人的人,道德水平實在是高。但讓我欣賞的除了他的道德,還有他的快樂。推動他助人的,不僅是道德,更是他洋溢出來的幸福和快樂。

有個笑話說:一個人去醫院急診室,發現醫生都不見了。問幹嗎去了,答學雷鋒日,上街學雷鋒去了。

和這個笑話一樣,在教育培訓界多年,我見過太多抓狂的情商教練、無人知曉的營銷專家、遲到的時間管理講師,和從來不按自己講的方式管理公司的管理專家。

我們難道不應該快快樂樂地先讓自己活好,然後再幫助更多的人?

因為一個「自我犧牲」到悲傷的母親不可能帶出快樂的孩子;一個全天工作20小時的老闆不能指望他給你安排工作能做到與生活平衡;當然,千萬別選擇一個自己工作得不快樂的生涯規劃師。世間不缺苦兮兮的「助人者」,世界缺元氣淋漓的歡樂英雄。

傳說菩薩是佛教中僅次於佛的果位,按修為本可成佛,卻因為他們深知世間苦難,決定留在凡間度人,所以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說法。

阿里木的活法如菩薩,是我們人類這個種族中最值得尊敬的一種。當他們自己掉入、面對然後走出黑暗的苦難後,他們瞇起眼睛看看前面的光,深吸一口氣,重新折返到這黑暗裡來。因為知道苦難有多痛,他們決心帶更多人離開那片黑暗。

他們轉身極快,甚至很多人以為他們從來都沒有看到過光,但是如果看看他們快樂的眼睛,你就能知道,他們從光明而來。

天劫背後必有天賦,天賦背後必有天命。苦難是我們理解自己的使命的門。

這三個故事清晰地表明我的苦難觀。

高中教師艾巴代表著我們面對苦難的能力:「如果你必須面對一個苦難,那麼你一定已經擁有了改變這苦難的資源」。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別總等待別人來拯救自己、來主持正義、來改善世界。艾巴的故事告訴我們,憑你現在的資源,你一定已經能夠做些什麼。

美國人喬布斯代表我們面對苦難的態度:「把苦難昇華成偉大。」別人認為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我卻認為他的一生充滿苦難,只是他把所有的苦難,都昇華成了傳奇。如果你手邊有一台iPhone4,記住:這不僅是個美麗的工業藝術品,更加是一個人此生苦難的結晶。

小販阿里木則代表苦難對於人類的意義:「苦難是天命的開始。」承受苦難讓我們能理解世界的苦難,而這理解讓我們背起自己來這個世界的使命。

對於任何一個苦難,我們有能力,有態度,也有意義。每個人都能完成對苦難的修煉。

為什麼我們常常不被演講家的滔滔雄辯打動,卻被一個清晨環衛工人的背影感動?為什麼我們常常不為打破世界紀錄的馬拉松健將激動,卻為一個跑完半程馬拉松的殘疾人歡呼?就是因為他們面對苦難時的勇氣、智慧與態度,是我們人類這個種族的靈魂中最高貴的東西之一。

我並不準備說苦難其實有多美好,有多快樂。在我的感受中,每一段苦難都是痛苦的、黑暗的、讓人絕望的。真正讓人鼓起勇氣的是苦難背後的意義:發現自己,創造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佛家說:「煩惱即菩提。」每一次面對苦難,都是對生命意義的一次嚴肅思考的開始,苦難讓我們發現自己的資源、創造自己的偉業、明白自己的使命。然後我們拯救自己,變得強大,開始改變世界。

所以,我們應該有勇氣,把苦難釀為美酒,把深淵變成大河,把破口補成鮮花,讓苦難成為信仰,讓自己成為改變自己命運的神。

練習:

生涯中,你會發現人們有面對苦難的三種生命模式:生存、恢復與昇華。列出你認為自己受過的最大的三個苦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後看看,你如何面對這些苦難?

生存模式:面對苦難與挫折,從此在苦難、損傷的地方一蹶不振,這種模式叫作生存。

恢復模式:面對苦難時狀態下降,但有自己的彈性,在一段時間後,他們慢慢恢復到原先的水平。

昇華模式:苦難沒有打倒他們,卻讓他們得以在苦難中更強大,獲得新的技能和思考,這種模式叫作昇華。

你常用的苦難模式是哪種?

你在哪些領域模式比較好,哪些領域模式比較糟糕?

從那些用昇華和恢復模式處理的苦難中,你學習到了什麼人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