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2 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

2 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生涯規劃師最常遇到的現實與夢想發生衝突是在職業領域中,很多人的理想也在職業領域中。事實上,職業本身就是一個現實和理想的絕妙悖論。職業的本質,是一種通過滿足他人或社會需求而自我生存、發展和實現的社會交換形式。簡單來說,職業是通過滿足他人需求來實現自我的社會交換方式。

要談如何把現在的現實與未來的現實連接起來,我們不妨從職業中的自我實現開始講起。先問你幾個深層次的問題:職業中自我實現的方式是什麼?什麼是工作的意義?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試試問你身邊的人這個問題,恐怕會獲得三種完全不同的回答。

第一種回答是這樣的:為什麼工作?賺錢唄!為什麼賺錢?養家唄!為什麼養家?沒辦法唄!大哥,你幫我養啊?!

另一種回答類似這樣:「我要證明自己的價值。」順著這句話追溯,還有很多思考——證明的意義是什麼?證明意味著尋求認同。證明給誰看?給自己、家人、朋友、女友、前女友和社會看。

但總會有人(雖然很少)這麼回答你:工作是為了活出自我,實現自己對世界的價值。稻盛和夫在《活著》中認為工作即道場,工作的目的是「自我修煉」,為了讓自己擁有「美好心靈、圓滿人格和智慧」。李開復說「做最好的自己」,喬布斯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都屬於此列。

這三種回答,並無高低之分,分別代表著工作帶給人的三種意義——生存、被認同和自我實現,分別對應著職業發展的三個階段——工作(job)、職業(career)、事業(calling)。一份完美的工作,自然應該包含三個部分:讓我能生存,讓我被認同和被尊敬,同時在其中實現自我和社會的價值。我們都期待能夠擁有這樣一份工作,成功人士也都宣稱自己有這樣的工作,他們收入不菲,讓人尊敬。巴菲特說自己每天拿著星巴克咖啡去辦公室的時候,恨不得在電梯裡面跳舞;喬布斯把每一天都活成最後一天;馬雲總是那麼激情四射又瀟灑自如;楊瀾高貴大方有智慧。他們好像都活在自己的夢想之中——而對比下你現在這份痛苦無聊收入低還沒有創意的工作,這真讓人絕望。

作為一個剛入職場的新人,我們又如何才能找到這樣一份職業呢?你舉目四顧,大部分職業是累死人不償命的(如「程序猿」、銷售);還有一些很受人認同(如企業老總、培訓師),然而這些職業你完全無法擁有;看得上你的職業(如NGO人員、義工),又不太能讓你吃得飽;最後還有一些看起來完全能滿足三者(如作家、導演、創業者、咖啡店老闆),但你試著搜搜職業招聘網站,哪裡有人招導演?

夢想如此美好,現實如此殘酷。人們要麼追尋理想,為生存碰得頭破血流;要麼放棄夢想,一頭跳入生活的濁流(反正大家都黑,誰也別嫌棄誰),沿著社會設定的道路行進,卻發現自己早就忘記了出發的理由。慢慢地,我們會遇到人生最可悲的事:30歲的你早上起來站在浴室鏡子前,掛著假模假樣的微笑,發現自己變成了小時候最討厭的那種人。

職業生涯的三條線

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坐標系,橫軸代表你的年齡,縱軸代表職業收益,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張職業發展圖。在縱軸的三分之一處,向上傾斜畫出一條線(生存線)——我們為什麼工作?從你開始職業的那一天,你就需要支出,這意味著你有了工作的第一個理由:生存。於是職業發展線(見右圖)出現了,你的第一個職業任務很簡單,就是讓職業發展線高於生存線,養活自己。

職業發展圖

大部分人的職業線都是一個拋物線形狀:上升——維持——衰退。

在職業發展的上升期(25~35歲),職業發展的速度很快,職業收益上升很迅速;

慢慢進入職業發展中期(35~45歲,一般也意味著進入中高管理層),上升的勢頭越來越平緩。最終會達到職業發展的頂峰(一般在45歲左右),職業發展速度也慢慢歸零,進入維持期。

在職業發展的中後期,職業的收益會緩慢地下降,你開始進入衰退期——你的職業發展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你要做的是保持自己的位置,總結好經驗,帶好接班人,在一個合適的時候退出職場。

不同職業的發展週期也不同。如果你是普通公務員,你職業線的三個階段就是25~35歲為上升期、35~45歲為維持期(高原期)、45~60歲為衰退期。如果你是體操運動員,也許就會變成12~16歲為上升期、16~24歲為高原期,而24歲以後迅速進入衰退期。如果你是老中醫,那麼也許要到40歲才開始上升,而你的頂峰則越老越好,一直到你老得摸不到脈的那天才開始下降。靠體力的職業週期短,靠腦力的週期長,靠資源的則更長。

不管是什麼職業,你的職業線總逃不出拋物線。這條拋物線與傾斜上揚的生存線,勾勒出一隻蝴蝶的形狀。這就是大部分人一輩子的職業生涯形狀。這只蝴蝶的左翼是虧空,右翼是收入。虧空階段你需要他人的經濟支援,這也許意味著你需要住在家裡,蹭吃蹭喝,或者需要家裡每月給你寄點錢,因為你賺的根本不夠花;還有很多人活在父母買的需要你50年工資才付得起的房子和車子裡——總之,你需要別人的支持才能生活。

這筆填補你生存期的錢,從何而來?看看蝴蝶的右翼你就知道了。在這裡,你的收益高於了生存,這意味著你有了閒錢,需要拿出一部分來存款與投資,一部分用來養老(也算是還債),另一部分需要用來填補你孩子的生存期。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老老實實地被生活所安排的人,無須看命書和占卜,你的終生命運就早已全部畫在這只蝴蝶上——我們用老一輩的錢度過生存期,然後又努力賺錢,填入我們下一代的缺口。事實上,大部分老一輩中國人就是這麼想的——職業是用來謀生的手段,所以他們的遊戲規則特別簡單——盡可能在職業期攢更多的錢,用很少的錢照顧好自己,然後轉投到下一代的生存期,讓自己不要成為兒女的負擔,讓兒女少吃點苦,多讀點書,盡量度過生存期。

這種職業觀也傳承給我們身邊的大部分人——他們努力地在工作中賺更多錢、走到更高的位置,同時學習更多精細的花錢方法,投資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希望他們能畫出更加好看的一條曲線。但是,僅此而已。

這種職業觀沒有什麼不好,卻顯得有些可悲:我們完全把職業當成維持自己和家庭生存的工具,而很少明白職業能承載更深層次的可能——發揮天賦、找到自己、理解和發現工作背後的意義。

一旦人們把工作當成生存工具,他們一定會順帶把工作中的自己也當成工具。而如果工作中的自己只是賺錢的工具,那麼工作中的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無底線、貪污腐敗、過勞又怎會不出現?當自我工具化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怎麼可能不在工作中感到空虛、麻木和倦怠?那正是工具最正常的反應。

我們所處時代普遍存在的神經症……很多現代人所受的痛苦,不是源於臨床觀察而定義的神經症,而是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麻木感和空虛感。

——榮格

一旦你放棄在職業中自我實現,你就會把「工作的意義」的答案寄托於下一代——看看各種培訓班門口兩小時一直盯著孩子看的家長就知道,希望讓下一代學習些自己想學而沒有機會學的東西,去自己想去而沒有去過的地方,受自己想受而沒有機會受的教育,希望下一代去實現他們想實現而沒有機會實現的人生意義。

但是他們始終無法迴避這個清楚又殘酷的事實——工作的意義絕不僅限於生存和延續下一代,一個無意義的生命不會因為能延續就變得更有意義,一段職業生涯也不會因為比別人更成功、更賺錢、更快發展而變得更有意義。同時,工作的意義絕不僅僅是讓生命延續。愛因斯坦、羅素、薩提、凡·高……你們不知道他們的孩子是誰,但誰也無法否認,他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QQ和寶馬的對話

你知道嗎?當主人鎖上車,離開停車場,汽車們就開始用車燈說話。

有一天在停車場,寶馬對旁邊的QQ說:看你這個窮酸樣,買我一輛能買你10輛。

QQ說:我比你老,也的確比你便宜,我的兄弟。但我載過第一天買到車的主人,他按著喇叭,車上擠滿哥們兒,打鬧著從城市一直開到大海邊。我載過結婚紀念日的女主人,她看到塞滿後座的玫瑰花,一邊說浪費,一邊流下感動的眼淚。

我載過冬天路邊的陌生老人,他向玻璃哈氣,前窗霧氣騰騰,一片朦朧。我去鄉村小學的路上車廂滿載,回來空空蕩蕩,夜裡月亮彎彎,我的主人目光明亮。

而你卻總孤零零地開著,後座輪換著各色官員、商人和艷麗女生。你的身上滑過輝煌的高樓和凌晨三點的霓虹燈的影子,卻不知道要開往何方。咱們車最重要的,不是多貴,而是誰在開、他們去哪兒、他們要幹什麼。

QQ說完,熄滅了燈。兩車從此一直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