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8管理你的生命質量 >

8管理你的生命質量

找到生命的重心

生涯四度中,高度和深度都是外顯而可測的;而深度和溫度則是內在的,難以量化。越是生涯價值低的人,往往越渴求外在的維度表達,而總體價值越高的人,則越尋求整體維度的平衡。

就像穿衣服一樣,當我們有了第一筆小錢,我們很少會買一床好被子或者一件舒適的內衣,那並不「光鮮」。我們一般會選擇買一件名牌的襯衫、一條閃光的皮帶,或者再庸俗一點,買副名牌太陽鏡並且堅持不摘商標。只有當手頭真正寬裕時,我們才會開始向讓自己舒服一些努力。

同樣的心理讓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急於尋求外在的維度名片上更加嚇人的頭銜、更加光鮮的證書、更加拉風的車子,我們都在證明自己的高度和深度。追求這些維度並沒什麼不妥,但是當貪婪過界,我們就會忍不住從那些內顯的維度中提取,這就是浮躁的來源。

我們會按掉家人問回不回家吃飯的電話繼續開會,以求更好的職業形象;我們會昧著良心往牛奶裡加入化學藥品,以換取更多的收益;我們會抄襲論文、買賣文憑、購買答案,並且慢慢習以為常;我們會因為一個400萬的訂單錯過孩子14歲的生日,卻不知道400萬的訂單會越來越多,而14歲的生日只有一次。

我們被這些越來越「成功」的指標淹沒,我們的生涯系統也在慢慢被摧毀、腐爛。這讓我們更加焦慮——因為我們心中知道,我們窮得只有這個了。

平衡是生涯四度最好的解答,無數證據指出,平衡是一個系統價值最大化的體現。我們都知道,生命和所有運動一樣,每個人的平衡方式都不同,要找到平衡,就要先找到自己的重心。但如何找到生涯的重心?

常見一些人在20多歲選擇回老家做安穩的工作,或者為了父母親的意願選擇發展不大的生活,他們的理由很堅定:父母親撫育我們多年,難道不應該嗎?

父母親為我們操勞多年,的確值得孝敬。但從生涯四度的角度,我們可以探討一下什麼時候父母最需要我們照顧。

父母親最需要照顧是在他們60~80歲的時候:前面一段時間剛剛退休下來,需要心理支持和找到新的方向;70~80歲身體每況愈下,需要心靈、健康、經濟方面的支持。

那個時候我們多大?按照30年一代估算,大概是30~50歲之間。那個時候我們最需要有的是「從容強大的心靈」「有自己的方向」「穩定的經濟收入」,而這幾項獲得與否,又與你畢業後幾年的努力相關。

所以,畢業後那幾年,你越是為了孝敬父母,就越應該讓自己有一個健康、持續發展的職業生涯。

在你的每一個生命階段裡,生涯每個維度都有自己的需求,關鍵是找到核心的那個。有人高度不足是因為深度積累不夠,所以沒有競爭力;有人則因為溫度不足,無法維繫寬度……

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發展好所有的維度,但是我們無法在一個時間段裡,同時發展所有維度。請記住,在一個階段內,總有一個生命維度,是改變生命的槓桿,生涯平衡點就在其後面。

思考一下:這五年內,你的生涯四度中,有哪一個維度一旦改變,就能帶動所有部分都改變?

這有什麼用嗎?

有段時間,我和太太很喜歡打檯球,我們兩個人都打得不好,但是在這個城市裡,在檯球廳一邊打著球一邊聊天,是種比在空氣污染的街道上散步更好的飯後運動。

無意間,我們聊到父親,妻子問:「為什麼你爸爸去深圳那麼早,卻沒有做得很好?我看你爸爸的老同事都還不錯。」

我的父親退休時是一個機械公司的研究所所長,是位非常專業細緻的機械高工,在深圳退休工資不算高,不如在民企做經理的媽媽。

我告訴他,在我初中升高中的那年,爸爸有一個機會升任發展部主任。當年很多在內地無法運作的項目,都在深圳特區進行。發展部是談商務合作的部門,毫無疑問是個肥差。爸爸走馬上任。做了半年,發現有兩大不適應:第一是平時總是需要出差;第二是在家的時候應酬多,很多人過來拜訪送禮。我小時候是人來瘋,一有人來,我就不好好做作業。而那一年我初三了。

作為孩子,我不知道爸爸是義無反顧還是輕輕鬆鬆做了這個對他事業發展非常重要的決定——他和公司提出換崗,成了公司的研究所所長,從此不再出差。那個學期的晚上,我們家關上大燈,不開電視,拉上窗簾,躲開所有希望來坐一會兒的同事。我在客廳藉著應急燈的燈光看書,他們則在陽台小聲聊天,偶爾過來摸摸我的頭和背,送來一碗水果。那是我童年最溫暖的記憶。

太太有點奇怪地打斷:「有人來,你爸爸可以讓你在房間裡面學習啊,而且那個時候你又不用你爸輔導功課,他完全沒有必要在家——其實我覺得這個犧牲對你考上高中沒有什麼用。」

我瞄準一個綠球,呼出一口氣,推出一桿,說:「你這麼一說,他好像的確沒起什麼作用。但是從那以後,我們家的每個人都更加信任彼此。年齡越大,我就越瞭解父親的犧牲有多大。我們也就越知道彼此能為這個家付出些什麼,這讓我們家這麼多年雖然有很多衝突,但是一直很幸福。」

她點點頭,沒說什麼,我們繼續打了下去。

一直到晚上臨睡的時候,她才突然說:「我想起自己家裡的很多事,我突然明白,原來我的家裡,缺的就是這些沒用的付出。」

說完這句話,她哭了。

高度在很多時候可以轉化為寬度、溫度,效果卻不會馬上顯現,信任會作為賬戶儲存起來在很多年以後,釀成美酒。

而一件事情有用沒用,也許只有時間與生命知道。

提升你的生活效能

《適合比成功更重要》一書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平衡是一個零和遊戲,一個維度多,一個維度就少。與其探討平衡,不如探討效能。如果我們能學會用10分鐘的時間完成以前一小時才能完成的任務,同時學會用30分鐘的時間完成以前兩小時的孩子教育,是不是兩者都不會損失?接下來我談談生涯效能——通過學習生涯四度,你能提高單位時間的生命效能。

高度

成功的遊戲規則我在前面的章節裡談得很詳細。職場的成功大概有自己的固定套路:角度——深度——高度——格局——機遇。

剛剛進入社會,找到一個好的切入角度:好公司、好項目或者好職位。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尋求高度,因為此時沒有積累,直接立起來肯定會斷。慢慢積累自己的深度,讓自己有力量、足夠強壯,然後找個機會上位,也就有了高度。如果光有高度沒有格局,很快這面旗幟就會倒下,因為立不穩。格局讓你看到更多,向四面八方生出旁枝,讓自己立穩。從電線桿到金字塔,到這個地步,人能做的事情也就差不多了,接下來就看天時地利是否能推起這座金字塔了。

推薦書目:(按照閱讀難度排序)

《曾國藩》唐浩明(曾國藩的人生經歷說明,完人和通才是有的)

《官場筆記》侯衛東(一個普通公務員的微妙上升路徑)

《工作DNA》郝明義(著名台灣出版人的職場哲學)

《專業主義》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從麻省理工學院的核物理博士干到麥肯錫日本總經理,這本書詳細寫了專業的打造)

《老馬的職業「鬼」話》馬華興(「新精英」資深職業規劃師的犀利職場觀)

《管理的常識》陳春花(中國人寫的最簡單、通俗又深刻的管理書)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德魯克(外國人寫的不簡單、通俗但挺深刻的管理書)

推薦專欄:

《朝九晚五》專欄誰誰誰(本名薛莉)

深度

1.看到高手

大部分人一輩子無法成為高手,是因為他沒有見到過真的高手,這個時候他連努力的方向都不知道在哪兒。

Google用五年時間、耗資4000萬最後研究出來的界面,百度一年就學到了。QQ則從模仿OICQ開始。令狐沖在見到風清揚之前,只是一個武功平平的大師兄。郭靖天資聰穎,在見到洪七公之前,幾乎被江南七怪調教成烈士——怎麼說的來著?看到高手不等於你能超過他,但是如果你沒有看到,就連門都沒有。一旦你看到你所在領域的高手,馬上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具有登上頂峰的資質;如果你能找到與你氣質接近的高手,馬上就能知道自己該如何走上頂峰。

看原典、聽本人的課、找到行業內真正的牛人,是成為高手的必經之路。

推薦書目:

《學習之道》維茨金

2.找到好對手

有一次我的同事李春雨老師——曾經是首師大的研究生職業規劃中心主任、國家精品課程的參與人——回來對我抱怨在「新精英」主講的一門叫UCC(University Comes to Company,從大學到企業)的課程。他覺得不忿的原因很簡單:他把自己在大學講課的內容拿去企業做新員工培訓,受到了巨大的好評,每天一兩萬的培訓費,但是為什麼在大學那段時間,同樣的內容,大家連聽都不願意聽?

在職業規劃咨詢中,我要求即使是實習咨詢師做公益咨詢的時候,也要來詢者為咨詢師和自己付喝咖啡的費用。因為任何人都知道,一旦一次咨詢需要付費(即使是一杯咖啡錢),就會讓來詢者有期待、讓咨詢師有壓力,真正的成長則從此開始。

很多時候,講師、咨詢師、教練或者企業的內訓師無力成長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好的對手。當你通過點名而不是吸引力來保持出勤率,當你可以無限制地聊天而不是必須在一段時間內解決問題,當你可以講個笑話就搪塞過去而不用解決問題,當你對大家說「我也不懂,就是分享一下」的時候,你就已經選擇了一個平庸的對手,而你的能力也被限制了。

下棋的人應該知道,和庸手下一輩子的棋,還是庸手。

3.刻意練習

Practice makes perfect?練習導致完美?

錯!君不見很多人practice了一輩子普通話還是鄉音不改,聽了一輩子《新聞聯播》依然說得不像趙忠祥。

Perfect practice makes perfect.只有刻意練習,才能成就完美。

每一次都挑戰自己的黃燈區域的練習,被稱為刻意練習。

推薦書目: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科伊爾

《異類》格拉德威爾

4.專注

所有的小說都告訴你這個真理,但是好像所有的人都會忘記——走到高位的,往往不是那些懂技術最多的人,而是堅信一項技術慢慢打磨到極致的人。看看《天龍八部》裡面的慕容復比不過喬峰的降龍十八掌,你不覺得,那是因為他上了太多武功「課程」嗎?

寬度

1.找到你的角色重心

有一些角色對你非常重要,有一些則不那麼重要。試著給你的各種角色排個序吧。

子女、父母、愛人、工作者、持家者、學習者、休閒者、公民……

排好序後,再嘗試給每一個角色一個時間精力分配的比例(見下頁圖)。每個階段,生涯角色的重心都會不同,每半年調整一次。

●寫出你自己目前所扮演的全部生活角色,然後按照投入的大小畫一個餅圖。

●如果你的生活可以朝著你理想的方向發生改變,把理想的角色分配畫一個餅圖。

●對照現實和理想的餅圖,看看有什麼因素妨礙了你的理想實現,想想可以做點什麼讓你的理想盡可能實現。

2.保護好軟時間

很多認識我的人都很詫異,像我這麼瞎忙的人,要做管理、要講課、要研發、要寫作、要上課,還要減肥,居然可以每年出去旅遊兩次。

我每年有兩次固定的旅遊,一次是和老婆的出國旅行,一次就是和男人們的窮游。前面那次主要以舒服放鬆為主,後面這次主要以折騰為主。

我是怎麼安排出時間來的?

很早我就發現,寬度方面的時間,是軟時間,即可以壓縮的時間。關係可以處可以不處,旅遊可以去可以不去,聚會可以有可以沒有,愛好可以做可以不做,反正也沒有績效考核。

長久下去,真的給你放三天假,你都不知道找誰去。所以越是軟時間,越需要提前變硬一點。我會在每年年初的時候,以硬性的方式定下旅遊時間,列入日曆,並和團隊提前溝通好,這個時間段對我很重要,多重要的事情都不要安排。如果你安排得夠早,同時能讓大家理解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你的時間就能有保證。

唯一保護軟時間的方法,就是比硬時間更硬。

3.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一位職場媽媽對我說:「我每天下班都盡量趕回家陪兒子,有時候為了陪他,還把工作帶到家裡做。而孩子他爸,每天回來得很晚,就陪孩子玩一會兒,孩子卻比較親他。這是為什麼?」

我問她:「把工作帶回家裡做,那你怎麼陪孩子呢?」

她說:「一邊工作一邊陪啊,他在一邊玩就好了。」

我慢慢瞭解到,她認為陪孩子,就是花時間去陪,很多時候一邊開著電腦回郵件,一邊讓孩子在旁邊自己玩。而孩子他爸不是這樣,他會回到家裡,先讓自己休息10分鐘,調整好狀態,關上手機,才去陪孩子玩。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全情投入。

誰更有效?孩子是最誠實的人。

另一個聽來的故事不知道真假,也是講這個道理。在一個女生的婚宴上,大家都好奇為什麼她追求者眾,最後卻選擇了沒有什麼優勢的小強。那個女孩子說:很多人都會開車送我,或者找司機送我回家,但是只有他每次都陪我坐地鐵,從雍和宮倒兩趟地鐵,然後走15分鐘,一直到我團結湖的家的樓下。能為我花錢並不珍貴,為我花精力才珍貴。

花精力去陪你認為重要的人,而不是花時間。你過年回到家裡大睡幾天,眼睛盯著電視有一搭沒一搭地和家人聊天,和朋友喝酒狂吐幾次,這都不叫陪。

4.提升愛的能力

現代人經常困惑的問題是:如果我就是放不下工作,我就是沒有那麼多精力,那該怎麼辦?如果你不能投入更多的資源,卻希望獲得更多的質量,你也許必須提高你的技能。

是的。高度有技能,深度有技能,為什麼寬度和溫度沒有技能?

以前你需要花一小時才能讓夫妻關係恢復,現在通過學習兩性溝通,你能15分鐘做好,這是不是技能?

以前你需要花三小時才能讓孩子聽話,現在通過學習教練式輔導,你能用幾個問題解決,這是不是技能?

以前你要和父母待一天才慢慢開始融洽,現在你找到關鍵點,很快就能進入狀態,這是不是技能?

如果你想要時間更短,卻收穫更多,你就必須提高生活的技能。

在家裡放一塊小黑板,每個月把將要發生的精彩時刻(可以通過照片)預告出來,大家一起期待。

在家裡買台2000多塊的投影儀,搭配300塊的音響,就可以開一個自己的家庭電影院。然後把想看的電影存起來,列出節目單,每週「開映」。還可以邀請朋友一起觀影。

在家裡掛一幅可刮擦的世界地圖,把去過的地方刮開,這可以鼓勵我們走遍世界。

給父母設立一個旅遊基金,恐嚇他們說如果這裡面的錢今年不用完,明年就沒啦。

這都是我的生涯寬度管理技術。

關於寬度的資源:

我最喜歡《我》《公主的月亮》《愛心樹》……但個人色彩濃厚,如果要入門,不妨從彭懿的《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開始。

下面是一些培育「親子關係」、很受業內人士推薦的書: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尹建莉

《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汪培珽

《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龍應台

《正面管教》簡·尼爾森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PET)》戈登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海姆·G.吉諾特

如果你感興趣,還可以瞭解一下家庭教育指導師這個職位。

親密關係: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約翰·格雷(描述兩性關係的很好的書)

《愛的五種語言》蓋瑞·查普曼(戀愛中的男女適合看)

《為家庭療傷》李維榕(上集比下集好看)

薩提亞模式:解決家庭問題很好的體系,由美國心理治療師薩提亞女士創立。我覺得也很適合女性。你可以從她寫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開始瞭解。

家庭系統排列:一種由海靈格創立的治療方式,融合了心理戲劇和超個人心理學的東西,強調通過現場表達的方式,找到家庭裡面的「系統」,然後通過改變系統來改變家庭。你可以從他的案例集《愛的序位:家庭系統排列個案集》開始瞭解。

以上課程在中國都有,但是魚龍混雜,大家多聽聽專業人士的推薦。

溫度

1.找到至少一種讓自己開心的方式

有一次在企業家沙龍的分享聚會上,我問了一個問題:

在座有多少人知道,怎麼樣讓你的員工在三分鐘內開心起來?

下面幾乎都舉手了,這是領導力的表現。

我繼續問: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老婆孩子要些什麼?怎麼樣讓他們在三分鐘內開心起來?

下面的舉手變得稀稀拉拉,好像插秧。

我再問: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需要些什麼?怎麼樣能讓自己在三分鐘內開心起來?

下面沒有什麼人敢舉手了。

這是不是我們的尷尬?我們有很多取悅別人的方法,卻對如何讓自己開心所知甚少。

其實每個人都有讓自己開心的方式。

想瞭解更多,可以看本書第二章。

2.和自己約會

我有一個朋友,他在政府有關部門上班,三十出頭干到處級,前途無量。他妻子賢惠,孩子剛滿五歲,可愛至極。加上他還喜歡沒事打打高爾夫球,我們覺得他是個前途無限的正派有品人士。

這樣一個人,開著豪華版的奧迪過來找我咨詢為什麼生活不開心,是不是有點詭異?在咖啡廳等他的時候,我都想說你他媽的這樣都不開心,那我死了算了。

當然,我還是耐心聽完了他的故事。他的問題是太累了,早上一起床,就要按時吃早餐,然後開車先送太太上班,再送孩子上幼兒園,其間,車裡的音響一直放著某少兒英語課程的聽力碟,因為孩子要考試過級。他在單位裡一定是謹慎做人八小時,回到家裡也不敢放鬆,因為父母親在,孝順的他要去他們房裡坐坐,然後回房間給兒子講故事。等10點孩子睡著,再聽老婆說帶孩子有多累、公司發生了什麼事情。到12點老婆睡著,他才打開電視有一搭沒一搭地看個無聊劇集,很多次,他就這樣睡著了。我說你那個高爾夫球呢?他歎了口氣說那是朋友帶他去玩的,他們也是去散心,很多時候還帶有一些情緒,他還要照顧他們。

我想你也能明白他的問題,他活得太累,太努力想扮演好兒子好爸爸好下屬好領導好朋友,以至於沒有留任何時間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