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6 功不唐捐卡梅隆《阿凡達》為什麼這麼牛 >

6 功不唐捐卡梅隆《阿凡達》為什麼這麼牛

「功不唐捐」出自《法華經》。意思是:你付出的努力和功德,從來不會白白地付出,終有一天,會回到你身上來。胡適先生給人題字,除了喜歡寫「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另一個就是「功不唐捐」。

所謂功不唐捐,就是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回頭發現自己無意中做了件大事

在職場中,這需要定力——當我們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捐」給職業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獲得迅速的回報。越年輕,越浮躁,這個忍耐期越短。在這個昨天播種今天就要挖開來看是否發芽的社會,要相信功不唐捐,真的需要很好的案例。

《阿凡達》導演卡梅隆的故事就是個好例子。我想試試看倒敘,一方面挑戰自己的寫作功力,另一方面,我想只有倒敘才能說明白這個傳奇導演獨特的工作原理。

2009年,《阿凡達》橫空出世。39天後,全球票房18.59億美元,打破《泰坦尼克號》保持13年的全球總票房第一的紀錄。我記得那年的春節前後,北京一票難求。放小眾電影的電影博物館第一次排起長隊,只因為這裡的IMAX屏可以看3D的《阿凡達》。

《阿凡達》在全球的成功絕非偶然,卡梅隆自上一部電影後沉寂八年,一直在為它做準備。為了讓故事真實可信,在拍攝之前,他先帶領設計團隊描繪出整個潘多拉星球的生態環境:卡梅隆親自手繪了30多張外星動物的效果圖,由動物學家修正不符合科學的細節,然後反覆修改定稿。他找來語言學家,專門為這個星球的人創造出一種語言,並要求配音人員學會。如果你對此感興趣,卡梅隆電影主創團隊甚至出了一本200頁的書《阿凡達:潘多拉星生物和社會史機密報告》為你解釋。

他在世界各地尋找景點——登上張家界的山,潛入深海觀海溝(發光的大地、飛翔的神樹種子,其實都是他在深海海溝裡面的靈感)。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那場燒掉母樹的大火——為了抓住這個畫面,這「老瘋子」放火點著了自己在加州的別墅,搬個凳子坐在後院,看火焰慢慢燃盡自己心愛的房子、生活用品和收藏品,並用攝像機記錄下來當時的景象和心情——這些記錄變成了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火焰餘燼漫天飄舞的畫面。

即使是這種近八年瘋狂的努力,也依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卡梅隆這麼牛——他怎麼能夠拿到像管理那麼多的投資(一共花費近五億美元)?他怎麼可能做出那麼好的3D特效?他腦子裡怎麼可能有對整個外星世界的細微想法,這些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答案的線索可能在他的上一部電影——《泰坦尼克號》裡。43歲的卡梅隆讓這部電影成為史上投資最大,且最成功的電影。14項奧斯卡提名,贏得11項大獎。正是《泰坦尼克號》的商業成功,讓他證明了自己有使用特技與資本的能力,才讓《阿凡達》爆出五億投資,還有足夠瘋狂的人肯陪他玩——瘋子不要緊,只要是能賺錢的瘋子就行。

順著這條線索追溯,《泰坦尼克號》成功的資本又從何而來?最關鍵的三個因素是特技、沉船與愛情——它們共同打造了一個沉船悲劇愛情故事。而特技效果的應用則應該再往前追溯:歸功於他10年前拍攝的《真實的謊言》,片中他成立的「數字領域」特技公司第一次在片中小試牛刀。還記得施瓦辛格在飛機上的一場打鬥嗎?三年後,就是這個團隊打造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場景。卡梅隆對特技細節的狂熱在當年就有苗頭——他幾乎親自操辦了每一件事情,從給特技人員畫受力分析圖,解釋大船沉沒原理,到為傑克畫素描。

有一個故事能佐證這種瘋狂。為了節省開支,影片中的「泰坦尼克」號其實是一艘只有半邊的道具船。等拍完船離港的畫面後,卡梅隆才在歷史調查中發現,當年船頭離港是朝另外一個方向。於是他要求用特技讓畫面左右對調。這樣一來,所有行李上面的字就變反了,於是劇組成員花了三天時間,把所有行李上面的字反過來寫了一遍。這麼宏大的鏡頭,哪個觀眾會注意這樣的細節?卡梅隆不管,他就是要盡善盡美。投資方的冷言冷語、手下的怨聲載道、酷寒的海水拍攝,這一切讓卡梅隆團隊吃盡苦頭。

這種偏執讓卡梅隆的預算大大超標,電影公司要求他削減開支,他放棄了800萬美元的導演費、製片費以及日後所有的分紅,只留下100美元的劇本費,就是不願放棄特效開支。當然,後來《泰坦尼克號》賣座得驚人,電影公司實在不好意思,又分給他一億美元。

「只要聽到『你不行』『你不可能』『你辦不到』這樣的字眼,他就會興奮。」與卡梅隆相交多年的演員比爾·帕克斯頓說,「外界的質疑聲一直是成就卡梅隆電影帝國的基礎。」

水下拍攝的控制力來源於他35歲(1989年)拍攝的一部電影《深淵》,這部電影講述了一艘潛水艇遇到外星生物的故事。《深淵》當年雖然一片叫好,卻並不叫座。但兩年後,《終結者 Ⅱ》(1991年)紅遍全球,攬得視覺效果、音響、化裝、音效剪輯四項奧斯卡大獎。影迷後來發現,片中液體機器人的雛形就是當年《深淵》中的外星人水柱。有一次,《深淵》的製片人蘭道被卡梅隆訓斥:「為什麼你的皮膚曬黑了?這裡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一天在這裡工作14個小時,只能在開車上班的路上和第二天早上看到太陽。」《深淵》中的水下拍攝也讓卡梅隆在《泰坦尼克號》中對拍攝海難駕輕就熟。

卡梅隆本人對水下拍攝的熱愛一發不可收,他耗費七年時間研發自己的私人潛水艇「深海挑戰者」,並且在2012年成功地下潛到10912米,進入馬裡亞納海溝。他在自述中說:「我經常一個人下潛到泰坦尼克號的海底殘骸,在海底看著這艘沉船,想像當年船上會有什麼故事。」

有人去山裡尋找靈感,有人與人交談尋找靈感,卡梅隆這種找靈感的方式,偉大而瘋狂,讓人望塵莫及。在安靜的海底,他注視著泰坦尼克號的殘骸,傑克和羅絲的愛情故事如海草般慢慢浮上來。

《深淵》+《終結者 Ⅱ》+《真實的謊言》=《泰坦尼克號》

《泰坦尼克號》+之前的所有積累=《阿凡達》

當然,這三部電影的成功,絕非憑空而來。它們從《終結者》開始。

卡梅隆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是你肯定記不起來的爛片《食人魚 Ⅱ,繁殖》,全程在意大利拍攝。卡梅隆與一口意大利語的工作人員相處得並不愉快,拍攝完畢,製片方因輕視這個導演,不讓他參與影片的最終剪輯。

卡梅隆當年27歲,人不輕狂枉少年。他一氣之下,用一張信用卡撬開了工作室的門,也不知道用什麼方式學會了使用意大利語的剪輯機,用幾個星期的時間在晚上偷偷剪完了全部影片。

在意大利期間,身在異鄉,語言不通又備受歧視。卡梅隆有段時間發高燒,躲在劇組安排的小旅館裡起不了床,有天他做了一個清晰的噩夢——一個來自未來的殺手追殺他。他以此作為靈感,寫下劇本《終結者》。

回國後,這個才華橫溢的劇本引起好萊塢的注意,但是他的「神馬」《食人魚 Ⅱ:繁殖》實在沒有為他贏得什麼好名聲,製片人高爾·安尼·赫特一開始不準備讓他執導,一直到卡梅隆提出用一美元賣出劇本,但條件只有一個——讓他以自己的方式導演這部影片。高爾答應了他的要求。

卡梅隆得到的投資只有640萬美元,沒法兒找一線演員。於是他開車去找當年還未成名的施瓦辛格。1984年,施瓦辛格36歲,還是個頂著健美冠軍頭銜的非著名龍套,卡梅隆希望他主演這部電影。在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兩個落魄的傢伙在一家破飯店裡達成共識。施瓦辛格主演裡面的未來戰士。為了慶祝這次偉大的合作,卡梅隆忽悠施瓦辛格為這頓飯支付了飯錢。

《終結者》的成功拯救了兩位難友——票房7800萬美元,十大經典科幻電影之一——從此卡梅隆一炮而紅,而施瓦辛格的身價上了千萬級別。

卡梅隆也摸索出自己的導演風格:不用著名演員,把所有錢都花在特效上。《泰坦尼克號》中的兩位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和凱特·溫斯萊特雖年少成名,但也不是商業巨星。而《阿凡達》裡的澳大利亞人薩姆·沃辛頓,更是陌生臉孔,一般人聞所未聞。

你看出來了嗎?《食人魚 Ⅱ:繁殖》帶來了《終結者》,《終結者》則成了後面電影的台階。

再往前呢?

他父親是電氣工程師,母親是藝術家,卡梅隆的生涯幾乎是父母親的結合。

12歲寫科幻小說,被認為是《深淵》的原型

14歲看到電影《2001太空漫遊》而迷上科幻電影,開始嘗試拍短片

17歲上大學讀物理系,然後輟學

23歲看到電影《星球大戰》,決定從事電影製作

26歲為《星球大戰》《殺出銀河系》等影片製作模型與特技

27歲導演《食人魚 Ⅱ:繁殖》

我想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明白什麼叫作功不唐捐了。我不相信卡梅隆能有一個神一般的職業規劃——從小就有一個想拍《阿凡達》的夢想,衝著做了個有靈感的噩夢去意大利,然後在《終結者》積攢特技經驗,用《深淵》積累水下經驗,在《泰坦尼克號》學會撈錢,最後從《阿凡達》裡大賺一筆,實現夢想。

《阿凡達》是怎樣成功的?

我更加相信卡梅隆秉承這樣的工作原理:什麼都不想,全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做到更好,做到極致的好,然後總有一天會有回報。

或者回報也不重要——當你全心投入,這過程就值回票價,回報只是個驚喜。越是在遙遠的未來,你越會發現當年所有的功夫都沒有白費。不知道什麼時候,以前的經歷就派上了用場。這就是功不唐捐。

在真實的生活中,很多人即使有卡梅隆的天賦與機會,也會對自己說:「現在這麼努力有什麼用?等到有一天我有機會……」

等待一個確定的機會才開始投入的人,機會永遠等不及你。卡梅隆的工作方式,就是把當下當道場,在任何時候做到極致,看似最笨,往往卻是最聰明的。

所謂功不唐捐,就是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回頭發現自己無意中做了件大事

洋蔥、蘿蔔和西紅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這種東西。他們認為那是一種空想,南瓜不說話,只是默默地成長。

——舒比格《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