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8 為什麼你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

8 為什麼你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如果你是個總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其實你的價值觀列表裡面有兩項「隱藏價值觀」:求完美或追求認同。

1.完美主義

你有一個虛幻的價值觀叫「完美」。你希望「既可以要到這個,又可以保持那個」「既學好,又不難」「既可以獲得,又不用付出」。

一個選擇了「完美」的人,就是選擇了「不損失」的人,背後真正的價值其實是「安全感」。因為值得去的地方永無捷徑,困難重重,所以這種人也就是間接選擇了「不可能」或者「累死你」的人。

我有一位朋友長年陷入這樣的心智模式:

面對問題——安全——求完美——糾結不選擇——拖延——事情變糟糕(要麼就是必須選一個,要麼就是兩個都選不上了)——自卑——更不安全

這種模式每隔一段時間蹦出來一次,好像一個攔都攔不住的流氓,把她精心佈置的生活場景重新打碎、扯爛。

一旦你有了「完美」的心智模式,就會看哪個目標都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你會一直等待一個「好的機會」,卻在最後發現,因為常年糾結而無力,最後哪怕最差的都選不到了。不做選擇往往是最壞的選擇。

這些人也最容易成為各種成功學、偽大師或騙局下手的對象,因為他們自己在心裡已經給自己擺了一道——他們還真的相信值得去的地方總有捷徑,免費午餐會到處發。

安全感是重要的價值觀,但是完美並不指向「安全」——因為所有的完美都是減出來的,而不是加出來的。不用取捨的完美不是一種目標,而是一種幻覺——即使生命真的有完美存在,那也是在做出巨大的付出和犧牲之後留下的東西。

很多強者也容易陷入這種心智模式,這必然是他們在更大格局上落敗的前奏。即使你的能力超群,是120分,別人的能力只是70分,但因為你要完美的同時達成兩個目標,你的實力其實只有60分,最後你會被兩個70分的選手同時在兩個戰場打敗。

所有的完美都是減出來的,不是加出來的。

2.相關性: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相關性是指價值觀之間的關係。

看看你在重要性練習裡留下來的三樣,你會發現它們之間有內在的關係——有些人只有「自由」了,才有機會過「振奮的生活」,才會「內心和諧」;同樣,在職業中,「智慧」會促成你的「成就感」;「工作生活平衡」可能是你「利他助人」的前提;「挑戰」是「成就感」不可或缺的因素。這樣的生活感悟,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哲學,這就是價值觀的相關性。

隨便在身邊找一個人,問「你想要什麼?」如:

Q:你想要什麼?

A:我想要1000萬。

Q:如果你已經有了1000萬,你的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A:我會買一座大房子給我老婆。

Q:如果你老婆住進了大房子,你的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A:這樣我就覺得對她有交代了,我可以安安靜靜地不上班,天天在家裡看書。

Q:如果你能天天在家裡看書,你的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A:那樣我會慢慢成為一個智慧的人。

Q:如果那樣呢?

A:那樣已經很好了,我不想有什麼改變,我就希望成為一個智慧的人。

當你這樣追問到最後,總會發現對話指向某個讓人覺得「這樣就可以了」的「值得」的狀態。這就是羅素所說的「知識之外的感覺」,是「與情緒相連的信念」,也被稱為終極價值——所有對內心的探尋,都會走到一個終點:只要這樣,本身就是價值。

為了達到這個狀態,你需要達成很多外在目標——1000萬、大房子、給老婆一個交代、不上班看書,這些都屬於具體的目標,也被稱為工具價值或替代價值。我們無法直接實現終極價值的時候,替代價值就是我們努力的路標。

把這些東西都連在一起,你應該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條價值鏈:

1000萬——大房子——對老婆有交代——不上班看書——智慧

如果你稍加注意,就能看到生活中很多約定俗成的價值鏈條經常被當成生活的真理本身: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只有早點生孩子才算孝順!(生孩子——孝順——認同)

沒有事業的男人叫什麼男人?(事業——男人?)

勞斯萊斯,成功人士的選擇。(名車——成功——有能力)

你上這麼個二流學校,都不好意思跟人說!(學校——社會地位)

在北京收入至少要一萬二,才有可能活得像個人樣!(錢——舒適生活)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鑽石——愛情)

辦了健身卡,你就能有健康的體魄。(服務——健康)

愛她,就請她吃哈根達斯。(冰激凌——愛情)

我們在小的時候,接受過很多這樣的「工具——目標」價值鏈條,比如父母對你說:「成績真好!真是我的好孩子!」你強化的就是「成績認同」。這樣的孩子會努力在各方面做到最優秀而期待認同,想像一下他們在不以成績定對錯的職場、感情中感到的無助——他們努力提高成績,卻發現並無認同;他們甚至不知道該提高哪些方面來獲取認同——他們越努力就越遠離。

今天,社會也在反覆地給我們輸入各種價值觀鏈接,比如深深鏈接在我們內心深處的農業社會的鄉土價值觀「房子——安全感」,再比如在商業文化衝擊下形成的「有錢——幸福」的價值鏈。這些鏈接如街道縱橫交錯,變成我們心中的世界地圖。

這些價值觀系統在我們生命中,有意、無意、善意、惡意地被傳達、固化,並無數次被強化,就像分子的結構組合,在我們生命中慢慢地固定,形成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世界觀)以及如何應對的心智模式(人生觀)。如果缺乏有意識的覺察,我們不僅不會主宰自己的人生,反過來還會被這些地圖主宰,帶到溝裡去。可悲的是,我們還一直以為那是自己想要的。

我們當然需要工具價值,它為我們指出一條實現價值之路。但是現代人的人生就像瘋狂擴張的城市,而我們卻往往拿著10年前的地圖(以前形成的工具價值系統)。如果我們把過去的路標認為是唯一的通途,通還好,一旦不通,人生就會越走越窄。

今天的世界變化實在太快,我們從前積累的價值地圖需要經常更新。屢次走不通的人會安靜片刻,停下來思考一下,是不是路標定錯了?此時我們的心智模式開始調整,我們的人生也會完全不同,這正是我在《拆牆》裡所描述的情況。我們需要明白路標並非終點,目標並非目的,月亮並非手指。我們可以走不同的路,達到最終的目的。

比如說前面那個有著「賺1000萬——智慧」的人,他會認為如果賺不到1000萬,他永無可能成為智慧的人。這想法本身就缺乏智慧,1000萬能否賺到,不僅取決於能力,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他無法獨控。他的人生夢想建立在一片流沙之上,他心裡的焦躁可想而知。

他也許沒有想到,成為智慧的人,除了在家裡看書,還有很多很多方式。一個追求智慧的人,在生活的任何空隙都能找到智慧;他也能意識到,除了買座大房子之外,還有很多方式讓太太滿意。最後他也許會發現,智慧之路其實並不遙遠,生活和工作中有各種通往智慧的路:可以在下班路上堅持聽自己喜歡的有聲書;可以空出陪客戶喝酒的一天時間去附近大學蹭課;可以和太太做一次深談,發現她最需要的其實是多陪陪她……他可以在這樣的寧靜和充實之下,慢慢地成為一個智慧的人。而且有這種心態的人,賺到1000萬的概率也會大很多吧。

真的高手,總在城市的任何角落,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