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序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序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我想,我們中間的大部分人,深陷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泥沼。

時代讓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可能的生活方式,個人成長和心理的熱潮讓我們開始在意和關注自己,微博微信則讓我們能和關注的人事物近在咫尺。我們彷彿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命。

但同時,現實越來越逼仄:高競爭的工作、高不可攀的房價和房租、擁擠的交通、糟糕的空氣、不安全的食品……在竭盡全力才能生存的日子裡,哪裡有時間追求夢想?我們彷彿越來越遠離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頭奔入夢想不敢,留下過平庸的生活又不甘——這樣的時代,我們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如何才能越過現實和理想的鴻溝,找到和進入自己希望的人生?

我想從下面這個故事開始,這個故事沒有名字,就叫它《綠鞋子的故事》吧。

綠鞋子的故事

有個人在很小的時候,無意從神仙那裡得到了一本書。

這本書仔仔細細地告訴他關於完美愛情的一切。裡面說,他會遇到一個穿著綠鞋子的女孩,兩人會牽著手在雨中漫步,會在巴黎度蜜月,會生兩個可愛的孩子,會一起度過美好的晚年。

他出發去環遊世界,決心找到自己的完美愛人。他盯著每一個女孩子的腳,希望有一天能遇到一個穿綠鞋子的人。

有那麼幾次,他曾遇到過讓自己動心的喜歡的女孩,或者是有人喜歡他。可他低下頭看看她們的鞋子,沒有一個人穿綠鞋子。

他拒絕了所有人。

他低頭找得那麼認真,連背都開始駝了。一開始這顯得有點奇怪,直到後來他成了老頭兒,一個駝背的老頭兒就不那麼奇怪了。

但他還是孤身一人,一直到孤獨終老,他都沒有獲得過真愛。

他本來就應該想到:

1.你的人生不應該全信一本書,哪怕是神仙寫的。

2.你可以送給你喜歡的人一雙綠鞋子。

三種人生策略:遇見、定位和創造

除了遇見和尋找自己的人生,其實你還可以創造你的人生。這也是人生的三種策略:遇見、定位和創造。

第一種人生策略是「遇見」:這些人用感覺來判斷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期待自己能「遇見」想要的生活。他們的人生哲學大抵如下:打開一扇門,如果感覺不喜歡,就轉身離去,打開下一扇門;喜歡就停留下來,但如果有一天這個地方變得不太好了,就繼續試著開下一扇門。

第二種人生策略是「定位」:這些人相信世界上已經有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並實現它。他們的人生往往是這麼玩的:先清晰地搞明白自己到底應該要什麼,搞明白在哪裡能獲得,然後設定出一個清晰的計劃,最終一步步地達成。

第三種人生策略是「創造」:這些人不願意相信任何一種現成的人生答案,希望自己創造出一個;對他們來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成名就或即時享樂,而是一種「追尋的過程」。他們的人生哲學是這樣的:創造的第一步是修煉——如果我無法一下子看到人生的終極意義和目標,那麼我能做的就是先找到一個值得一試的目標,在達成的路上修煉自己的能力,擴大自己的眼界——反覆重複這一過程——逐漸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當定見形成、能力變強,就沒有什麼能阻擋他們創造自己想要的自己和生活了。

遇見人生、定位人生和創造人生,你是哪一種人生玩家?

不管你是哪種,先盤點一下這三種不同的人生策略的優劣勢。

1.遇見人生

「遇見人生」的好處是隨心所欲,瀟灑自由。之所以那麼多年輕人選擇這種人生哲學,是因為這個方式痛快,也因為他們還有大把的時間來試錯。在剛開始的時候,遇見人生的確是種開闊眼界的好策略——如果你不到處走走,多做嘗試,怎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長久使用「遇見」策略,也有很大的風險。

遇不見:

如果你要玩「遇見」遊戲,你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遇不見」的風險。拿職業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有職業近2000種,而人一生能嘗試的職業機會在7~9個左右——能遇到最適合你的絕對是個小概率事件。更大的概率是:找一個不對,再找一個又不對,一直嘗試到35歲以後,很難有行業會接受一個新人。職業生涯如此,愛情、孩子的教育、生活方式的選擇也大抵如是,你並沒有太多「隨緣」的機會。

如果你決定靠緣分生活,你真的需要標配一顆強大而彪悍的內心,做好「此生遇不見就算」的心理準備,以及精通唯物主義的辯證法——遇上了就堅信「我的堅持終於有了回應」;如果沒遇見就要堅信「該來的總會來的」。

搞不定:

另一種比遇不見更尷尬的可能是:當遇見自己夢想的生活,卻發現夢想的競爭比現實競爭更加激烈——當演員、開咖啡廳、開花店、服裝設計、環球旅行、創業……每個夢想前面都有無數競爭者——因為有趣的夢想就那麼幾個。既無力實現夢想,又不願意回去過平凡的生活,你就只好擠在人群裡圍觀,成為一個心懷不滿、鬱鬱寡歡的夢想圍觀者。

你聽《老男孩》哭泣,談論社會醜惡時痛苦又快樂——就是因為你們我才混得這麼慘,刷朋友圈的心靈雞湯感慨人生……如祥林嫂般遊蕩在夢想邊緣。比遇不見夢想更加可怕的,是遇見了卻無力把握啊。

2.定位人生

「定位人生」的人,遠遠比「遇見人生」的人更有把控力,他們做很多的測評量表瞭解自己,做大量調查瞭解社會和職業,根據這些結果給自己做詳細的人生規劃,期待能夠找到實現夢想的確切的每一步。

如果你要玩「定位」的策略。你需要的是眼界、計劃性和毅力——你需要在出發前就深刻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想要的東西在哪裡,然後制訂詳盡的計劃,最後以驚人的毅力達成。這種人生好像狙擊手的瞄準——盯緊幾公里外的一個靶心,反覆在心裡測算距離、角度、風向和靶子移動速度,然後屏住呼吸、瞄準目標、扣下扳機、一槍命中。

定位式的生活方式很受老一代人的推崇。中國向來就有「三歲看老」「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在命運和風水面前,讀書和積德都是渣渣)的說法,也不乏「××從小立志成大功」的故事。這思想滲透到我們的民族紋理中:每年回家,父母最愛聊的話題就是什麼時候能「定下來」——定下來在哪裡生活,定下來在哪裡工作,定下來和誰過日子,定下來買多大的房子……他們都是堅定的人生定位派,一直在心裡替你瞄準。當一切都「定下來」,他們也就鬆了一口氣,覺得完成了自己生命的主要工作,開出那一槍,送你這顆幸福的子彈飛向目標——接下來的餘生,讓子彈飛一會兒,擊中那個早就設定好的人生吧。

這策略的確在30年前非常奏效——那個時代的人每天擠在報刊欄前看相同的報紙,晚七點坐在一起看《新聞聯播》,過極其相似的生活。加上我們一貫實施「無須爭辯的學習,內容確定的教育」,人的價值觀變得很穩定和趨同;那個時代,外界變化也不那麼快,人們依靠七天以後才能寄到的信件溝通;每一份工作的內容和回報也非常固定。在那樣的時代裡,他們培養出這樣的心智:一旦你想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想要什麼,世界道路也就清晰了。你朝著那個方向全力以赴,總會有自己的回報。

他們卻忘記了:定位人生最重要的條件,是你要生活在一個穩定和有序的時代。否則,這種方式也面臨麻煩。

瞄不準:

和30年前不同,今天社會以一種讓人眩暈的速度迅速變化著。

三年前,有多少畢業生削尖腦袋擠到體制裡面去當公務員,但近年公務員收入日益透明,特權越來越少,最近連碰頭吃頓飯都提心吊膽,年輕人又開始喊著逃離體制。五年前,一個農村孩子高考考不上大學,就意味著戶口進不了城,這一輩子就完了。一個大學生朋友卻告訴我,她沒考上大學的「失敗者」同學在老家分到了地,幾年征地下來,現在已是千萬身家,而她這個當年的「勝利者」在南京一座寫字樓每天上班10小時,月薪3000。

2013年收入最高的十大行業中有三個在10年前還未出現,有五個行業至今都未設置相應的大學專業。假如你的目標就是賺大錢,那麼今天你又如何能瞄準未來的目標?

如果以前的社會像一列慢悠悠噴著蒸汽向前的綠皮火車,那麼今天的社會就像坐過山車——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彎路在哪兒。所以很多人等子彈飛到靶心,才發現物是人非。他們問:人生大叔,說好的幸福一輩子呢?人生大叔攤攤手: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啊。

我們也在變:

在這樣的世界裡,我們自己的內心也在每天升級:因為喜好、能力或眼界的擴大,幾年前覺得特好的工作不再適合;當年心累了,一心想找一個能夠依靠的踏實人結婚,幾年下來卻發現還是精神上的理解交流更重要;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後才獲得商業成功,才發現自己內心渴望的是意義感與幸福……

你不妨回顧一下自己五年前曾想要的生活。今天的你,還會完全按照那個目標活嗎?今天,當我們討論夢想,談的不再是「你這輩子想幹什麼」,而是「你希望五年後會怎樣」。

承認吧,雖然定下來的確讓我們安心,但這是一個「定不下來」的年代。

定不下來的年代

這是一個定不下來的年代,因為它變化太快。

有多快?說一組數據直觀感受一下:英美兩國歷史上只有一次GDP翻番,英國花了48年,美國58年,當時兩國人口分別是4000萬和6000萬。而中國近30年來帶著10億級別的人口,平均每10年翻一次,一共翻了三番,從1979年4062.6萬億元,到2012年519470萬億元,33年增長了127倍。我們從計劃經濟到包產到戶,然後是市場經濟,從農業社會衝到工業社會,又踉踉蹌蹌地一頭奔入網絡時代。這過山車的速度一方面帶來經濟的爆發、生活質量的提升,一方面也翻得我們暈車不適,大腦空白一片。

這樣的加速度在以往的家庭中從未發生過。以前老人們能對孩子們說:「聽我的,因為我經歷過你未來要經歷的。」而今天,他們的孩子會說:「不,你從未經歷過我將要經歷的未來。」

這樣的加速度在人類歷史上也從未發生過,今天的中國青年對於社會、職業、價值觀、家庭觀念的困惑,對於未來的迷茫,自然也無法從任何歷史中找到答案。所以,當今天的狙擊手瞄準未來,他們發現自己趴著的掩體本身在飛速地前進,而瞄準未來的準星模糊一片。這是一個定不下來的年代。

定不下來的工作和愛情:

今天的人很難再像父輩一樣,在24歲結婚,生子,做一份事業,很早「定下來」。

從職業說起,假如一個人從25歲工作到60多歲,他的職業生涯至少有35年(隨著平均年齡的增長,退休年齡也許還要延後)。今天企業的壽命卻越來越短:數據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7年,世界500強的平均壽命是35年——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如果你運氣夠好,在某家公司創業第一天進入,一直在其中工作,活活把這家公司幹成了世界500強,那麼在你退休前一天,這家公司可能就倒閉了。公司是定不下來的。

即使你干同一份工作,工作內容和環境也已發生巨大變化——10年前,做市場意味著跑業務、拉廣告、鋪渠道,今天在市場部你不談談互聯網營銷,簡直就混不下去。老一輩人在20歲出頭單位基本就確定下來,然後一輩子不挪窩。今天的職業人需要到至少30歲才能逐漸理解趨勢,看到自己的終生方向。

定不下來的職業,也帶來定不下來的家,再加上難以支付的房價——連帶著婚姻大事也越來越難「定下來」。2013年上海的平均結婚登記年齡為男性34歲,女性31.6歲。如果從22歲大學畢業算起,大家至少有8~12年時間在感情上「定不下來」。估計很多人看完以後鬆了一口氣,自己離拖後腿還早呢。

坐在這輛高速行駛的過山車裡,人們在一起坐著聊天、工作、生活,卻又都有些心不在焉。每個人都伸長脖子看著那未知的前方,心裡想:還不確定,再等等看。

如果你學不會享受這種不確定感,不懂得在其中獲得點樂子,這時代真的會要了你的老命。

更多可能:

開放的社會和互聯網帶來了人生的多元選擇。80後大學生的大多數夢想都是下面四種:功成名就,讓父母過好一些,組建自己的幸福家庭,為社會做貢獻。而今天的年輕人則遠不止這些。我2012年在大學課堂上讓一群大二學生匿名寫下他們的夢想——因為是匿名,大家都很真誠。你一定會被他們腦袋裡面各種奇怪念頭雷得外焦裡嫩,且不說創業、改變世界或環球旅行這種已經濫大街的,他們還有人想當:

流浪漢、非洲的志願者、吃遍全世界的吃貨、美國特工、中國的Lady Gaga、德國F1機械工程師,或者在最快樂的那天死去的人。

新一代人的生命沒有上一代人的固定模板和樣式,他們眼中的生命有無限可能。

個體的力量:

在打開可能性的同時,互聯網徹底提升了人們的眼界高度,社交網絡也提升了他們的平等思維。

我是個創業者,如果說新精英的80後員工還挺佩服我的話,90後員工幾乎不會在我演講的時候投射出「敬仰」的眼神——因為他們都是看著馬雲、扎克伯格的演講長大的,你算老幾?當哈佛公開課在網上點擊就可免費看時,你很難再像以前一樣膜拜些什麼人。大家的關注點重新回到自己身上——如何成為一個讓自己喜歡的人?

同時,社交網絡讓這樣的個體用各種方式聯合、互動,讓人們更加感覺到個體的力量。今天人們敢於在微博上實名舉報貪官,春晚上可以調侃吐槽,習主席能有卡通版頭像,包子鋪能推出個「習大大套餐」。而自媒體像電視媒體一樣有影響力,民間公益組織者像國家機構一樣反應迅速有力,公司越來越小而美。這是一個個體的世界。

乾癟現實:

好了,生活越來越不確定,夢想越來越多元,人們越來越平等。難道人生不是有越來越多的可能?這倒不一定,當理想越來越豐滿,腳下的現實卻越來越乾癟。

社科院2013年年底發佈的一份社會學研究報告指出(註:全稱為《境遇、態度與社會轉型——80後青年的社會學研究》,是社科院少有的、和我們對社會的直觀感受一致的研究報告),這群2.2億的80後青年,這群有4000萬大學生、1億農民工子女的人群,他們「有著更高的受教育水平,更多人在非公機構就業,更常換工作,更會使用互聯網」。

下面是書中的一些觀點:

家庭背景對成長影響很大,拼爹確有其事;知識只能從一定程度上改變命運;

面對逐年加大的就業壓力和文憑貶值,畢業生深陷於現實與理想的泥沼;

房租房貸占收入的比例很高,生活壓力負擔沉重;

本該由社會承擔的教育、養老責任被硬性嫁接到家庭身上,獨生子女發展中面臨明顯的「優勢遞減效應」;

他們希望以個人努力改變命運,卻又無法逃離更大的社會力量的左右。

如果要把當代年輕人當成一個人,他/她應該是這樣的:他的眼睛遙望著5000米外的七色彩虹,心中堅信每個人都平等自由,腳卻踩在一片稀巴爛的爛泥之中;他的腦子已經接受了要活出自我的想法,心裡卻困惑得要死,到底什麼才是自己?

人生有這麼多可能,哪一個才是屬於我的?

目標有這麼多個,哪個背後才是最好的?

達成的方式有千百種,到底哪一條路確定能走通?

我的想法那麼好,家人反對怎麼辦?

有人拼爹怎麼辦?房子怎麼辦?

當他們的目光在美好的未來和腳下乾癟的現實之間來回切換時,迷茫、焦慮、浮躁由此產生,成為「定不下來」年代的時代病。

3.修煉與創造人生

在「定不下來」的年代,人生不應該是規劃出來的——規劃意味著你的人生有一群「專家」比你更懂(還記得開頭那本神仙的書嗎?),規劃還意味著早點確定,確定了就不要改變。連IBM這樣的靠戰略吃飯的公司也只制訂五年戰略規劃。非要一個人做個長達10年甚至20年的生涯規劃,除了有點勵志的作用外,並不太靠譜。

在這個定不下來的年代,修煉和創造人生反而成為一種最有效的策略——以不變應萬變——如果你不知道這世界和你將你要去哪兒,最好的策略是先全力煉出一種在哪兒都能活好的能力,在有足夠力量和眼界的時候,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就像開頭那個故事——你可以送她一雙綠鞋子,還要成為一個值得的男人。

今天的人生發展不應該像狙擊手,而應該更像導彈——先盡快地發射出去,讓自己適應變化的環境,讓自己飛得又快又穩;然後每秒都用激光重新定位目標,調整彈道,最後發現目標,一擊必中。

當然,創造人生的模式也有自己的缺點,從心理感受來說,它讓你面臨比前面兩種更多的不確定感: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求遇見的人把命運之舵交給外界,自己回床位休息;求定位的人在打開自動巡航抵達目的地之前會有一程安心;而修煉之人則需要站在船長室,時刻把握著命運之舵,對每一種人生的不確定做出快速反應,在狂風暴雨中找到自己的星光。

所以這群人生的創造者總會有點「玩商」,他們善於把修煉本身變成一個有趣的經歷,當過程值回票價,結果也就不那麼患得患失了。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今天的生涯之學,也是這本書要探討的話題:

如何修煉自己在現實中活好的能力?

如何在現實之中發展自己的興趣?

如何能成為某一方面的高手?

如何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什麼都想要怎麼辦?別人要的和我要的不一樣怎麼辦?

如何找到人生方向?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可能?如何連接現實和理想?

如果實現過程中遇到自身困難、他人障礙、現實困境怎麼辦?

怎麼面對生命裡的苦難、貧窮、不完美或者不公正?

如何獲得自由?

生涯是一門探討人們如何在現實中生存、生活和生長的學問。職業是人們實現生涯目標的手段之一,成功也只是幸福的副產品,生涯的真正目的是幫助人們發展自己的人生。

成長,長成為自己的樣子

為什麼是自己的樣子?

「自己的樣子」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自己的生命意義,並且實現它。

為什麼是成長?

「成長」意味著這並不是一個「發現」或者「碰見」這樣bingo(找到啦!中啦!)的過程,成長是一段漫長、艱辛又神奇的經歷,隨著每個人起點、天賦和目標的不同,這過程會綻放出無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