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3  物理博士與德撲賭神 >

3  物理博士與德撲賭神

腦筋急轉彎:核物理學家與世界賭王有什麼共同之處?

答案:他們都是計算高手。而且,他們有時候還是同一個人,他就是Binger。

Mi cha el B i n g er,1976年生人,2006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理論物理博士學位(就是《生活大爆炸》裡謝耳朵那個學位!)。他從大學開始接觸撲克牌。第一次接觸撲克,他發現自己痛恨「不知道該怎麼下注」的感覺,物理學多年的訓練讓他努力尋找確定性,而數學訓練則讓他能夠應付這一切。他開始練習如何暗中使用數學知識記牌。很快,他幾乎能夠記住整副牌,這讓他在21點上幾乎百戰百勝。他開始出入賭場,並且非常小心——他往往會在贏幾次牌以後,故意輸一次。但他還是吸引了賭場的注意力,很快上了眾多賭場的黑名單。每當他玩上幾把,就有彪形大漢用手指夾著一張支票拍他肩膀,哥們兒,你媽喊你回去吃飯。同一時期,他的博士學業開始變得繁重,他不得不重新把注意力轉移到物理上,短暫的撲克生涯結束了。

在獲得博士學位兩個月後,他意識到,如果不好好地玩一把撲克,他永遠也不會安心地做學問。2006年,他參加了當年的世界撲克牌大賽(W o r l d S e r i e s o f Poker,WSOP)。

WSOP是拉斯維加斯的年度盛宴,2006年共有8773名參賽者參加,每人交1萬美元作為賭資,籌碼輸光就出局。雖然有90%的人「完全賺不到錢」,但一旦勝出,則收入非常豐厚。前12名獲勝者的收益過百萬,而決賽的獲勝者則有1200萬美元的獎金,這幾乎是李娜10次澳網冠軍的收入(李娜同年的澳網獎金為763萬元人民幣)。巨額獎金、世界規模、高手雲集吸引著全世界範圍內最頂尖的玩家參與其中。總之,這是一次集聚全球撲克高手、賭王、賭神、賭聖、賭霸的華山論劍。

要把近8800個人淘汰成12個人並不輕鬆,從6月25日開始,各類型的比賽近60場,最後的決賽終結於8月10日的最後一桌、一個連續12天的無上限德州撲克比賽。總而言之,這是一個比拚精神、心智與體力的世界級撲克馬拉松。

Binger 頂著還熱乎的博士頭銜參加比賽。兩個月後,他殺入決賽,並獲得第六的

位次,帶走412萬美元。一個理論物理學家,帶著概率學和經過多年訓練的科學系統思維進入世界級頂尖高手的決策世界,連續做出了非常正確的決策,取得了優秀的名次。這真是一個絕好的案例,讓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理解決策。

如果拋開金碧輝煌的賭場大廳、遊走的金髮美女、雪茄味和川流不息的各色人群不提,撲克牌賭局就是一場決策遊戲。以德州撲克為例:一桌牌局有九個人,每一局在翻牌(pre-flop)前,每個人都需要先交一個盲注(blind)拿到兩張牌,然後荷官發出三張打開的公共牌(turn),停止第一次投注;然後是發第四張公共牌,第二輪投注結束;發第五張牌(river),第三輪投注結束。最後亮牌,手上的兩張牌與公共牌組合最大者贏得底池。

由於每發一次公共牌,牌局形勢都變化一次,所以每一輪都可以跟注(call)、下注(bet)或棄牌(flop)。勝利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各種方式計算出組合出現大牌的概率,還有通過虛張聲勢(bluff)嚇走對手。前者是數學戰,後者是心理戰。

在數學家看來,撲克其實是一個概率遊戲。比如你手上有黑桃A和黑桃10,那麼第一輪你能期待發生的事情的概率如下表:

我們只要根據自己的牌色,就能知道自己拿到各種牌的概率。現在你有黑桃A和黑桃10,檯面第一輪出現了不同花色的JQK,你知道你有了1/253的好運氣。但還有兩張牌沒有發,會不會再出現兩個黑桃,變成同花?而對手的參與讓事情變得複雜更多,你如何才能知道對手的底牌?即使我是同花,是不是我一定能夠獲勝?

雖然複雜,但是一直到現在,牌依然停留在概率層面——雖然概率大小的計算已經遠超過普通人的計算能力,但是職業玩家能夠通過事先的計算與記憶知道自己每一局的概率。如果單純依靠概率,德州撲克就僅僅是一個幸運遊戲。所以這個遊戲最難以捉摸的一環,在於最後一項因素——下注。

當對方看了一下自己的底牌,摸摸鼻子,突然加大賭注,到底是對方拿到了一手大牌,還是在撒謊?他上一局就撒過一次謊,這次是否是第二次虛張聲勢,還是手握一張大牌想引人上鉤?超級高手懂得「真誠」地撒謊,或者在拿到一手大牌的時候表現得欲拒還迎。如果他在虛張聲勢,值得用多大的賭注跟進?這基於對對手性格、狀態、情緒的判斷,而這些信息(前幾輪的牌局經驗)對於獲得一個明確的計算結果遠遠不足——但十幾秒後,你就需要定奪該怎麼決定。

停一停,如果我再寫下去,估計你都要丟開此書出去大賭一把了。我們還是回到生涯決策來——你有沒有覺得,這個遊戲很像一個職業生涯的決策過程?

在職業中,如果我們僅僅考慮是否應該做一件事情,就很容易評估自己的能力、資源還有時間限度,知道這事能不能成。但如果這件事情還有別人參與,有對手有夥伴還有上下級,情況則開始複雜。他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觀點和信息,這些信息有的不全(類似對方扣上的底牌),有的則不一定是真的(類似牌局的虛張聲勢),再加上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行業和公司環境,要計算出職業生涯決策的成功概率,估計一台超級計算機運作一年都算不出來。

但就像每輪賭局都不得不做出決策(棄牌也是決策)一樣,真實生活中的你需要不斷地快速做決策。那些職業高手在真實的職場中,千百次遇到類似的決策情況——信息不足、虛假,卻需要馬上做出決策。一次談判中如何瞭解對方的「底牌」?一個銷售如何知道對方真實的購買意圖?如何在下班前提交一個第一次合作的客戶方案?如何面對一次突然而至的公關危機?作為公司的CEO,我深深地意識到,我每天需要做的決策有十多個,其中有三分之一會影響到公司的長遠發展,偶爾有一兩個會致命或釀成大錯。這個時候,你會如何做決策?

講完課常常一群人會圍上來追問我:「古典老師,我現在在某一個領域創業,你覺得行嗎?」「古典老師,如果我做出這個選擇,一定能夠成功嗎?」

我一般都說:「加油,加油,你要努力啊!」

But,you want the truth? (但是,你想知道真相是什麼嗎?)

老實話是:僅通過少於10分鐘的溝通,誰都絕難做出一個判斷——因為信息太少,無論是理智還是感性都不足。你的能力資源如何?狀態怎麼樣?哪個細分行業?投入多少了?具體在哪裡做?……這就是職業生涯咨詢前期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咨詢師在開始的一個多小時,都在不停地收集信息:顯性的個人信息、測評信息和行業信息,隱形的個人的狀態、情緒等傳遞出來的也許是連來詢者自己都不知道的信息……這些都被觀察和記錄下來。咨詢師不斷記錄,以種種方式呈現這些信息,以便讓來詢者看到全局,通過系統化思考做出一個好的決定。這樣一來,一個好的決策往往需要4~5個小時的系統化的咨詢。

一個決策中最有價值的,不是做或不做的結果——做或不做用一毛錢硬幣就能判定——而是做出一個最符合當下資源和狀態的選擇。正如賭王大賽的下注——讓人在最高概率的環境做最高概率的事情,這才是決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