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隱形人格 > PART 5 有效社交心理指南 >

PART 5 有效社交心理指南

15 CAST四步法

在幾乎每一種令人痛苦的情境中,都有四種行為可供我們選擇,它們可被歸納為CAST,分別代表著:

改變(Change):盡可能改變並改善情境。

接受(Accept):接受這個情境無法改變的事實,學會忍耐。

留下受苦(Stay and suffer):留在情境中,繼續感到痛苦。

離開(Take off):承認失敗,徹底離開這個情境。

改變你所能改變的

你不能直接改變他人的行為,只能改變自己的。通過改變自己,你有的時候充當催化劑,觸發他人做出改變,但不總是這樣的。所以,你要接受現實,如果你假設自己可以改變他人的行為,因而留在情境中,你可能會失望。

然而,如果你的目標是改變自己的所思所為,那麼這個目標更容易實現。最佳的順序是這樣的:首先改變你的想法,然後改變你的做法。

改變你的想法

有時候,你只需改變想法就夠了,不過,不總是這樣的。如果要改變你的想法,可以經由如下兩個途徑:

・挑戰你無理荒唐的觀點或對情境的理解。

・一直提醒自己,什麼對你而言是真正重要的。在這裡,你可能會發現樂觀主義和共情思維會有所幫助。

改變你的行為

一次改變一個小小的行為。選擇將會給他人或者你的心緒平和帶來最大變化的行為。

記錄你的表現,然後在到達預期目標時,獎勵你自己。下面是一些你可以去做的:

・更多地表明自身立場(首先運用理性的自我對話,比如,「堅持要人們守時是合理的要求」)。

・更多地要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更好地解決衝突。

・控制怒氣。

・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不要只想著讓你痛苦的那些事。

・提升你的人際交往技巧。

改變情境中你所能改變的

在情境中,也許有一些因素是你能夠改變的,例如,居住方式、日程表,外界的支持或建議,財務改組或計劃變更。和朋友討論,他們能幫你集思廣益,想出備選方案。

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學會忍耐

如果你做出的決定不是嘗試改變,而是忍受事情現在的樣子,這也許意味著你要忍耐不完成分內工作的無能同事,或者繼續和一個在你不得不出差時就變得焦躁不安的伴侶共同生活。

能夠成功忍耐(真的能夠成功忍耐!)的秘訣是:放棄任何認為其他人會改變的想法。

接受:

・差異不一定是缺陷。

・人無完人。

・一些問題就是無法解決的。

・生活有的時候並不公平。

當事情不可改變,而你又不能接受時,提醒自己,這將有礙於你的情緒健康。你可以:

・降低自己的期望。

・減少參與到令你煩擾的事情之中。

・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重新關注積極的方面。

你需要不帶怨恨地接受情境不能輕易改變的事實,如果你是憤懣地接受,那麼就真的是在受苦。

留在情境中受苦

這是一個糟糕的選擇,但是,許多人覺得自己不得不如此。他們改變不了自己的想法,也沒有足夠的力量改變情境中的關鍵因素。他們學不會接受,因為一些事情實在是無法接受。他們覺得離開(一份工作,一個伴侶,等等)太過傷害他人或自己,例如,會帶來財產損失、負罪感、孤獨,會失去地位,所以他們選擇留下來受苦。

承認失敗,然後離開

如果你面對的是特別有害的行為,這是合適的戰術。事實上,你留下不走可能很危險。如果你已經嘗試了所有其他選擇,覺得自己在心理上不能再忍受下去,繼續如此你的精神健康將會嚴重受損,那麼,這也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理解:運用共情思維

共情是帶著同情心去體察別人的感受並作出回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共情,但我們都可以選擇做得更多。以這種方式站在他人的情感角度思考,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巧。你一定要在有過類似的經歷之後,才能真正明白別人是怎麼想的,或他們為什麼那麼做。這是最可靠的理解他人的方法。失去孩子的人最能感受遭遇過同樣悲劇的人的痛苦。不過,在短暫的一生中,我們不能親自經歷每件事。幸運的是,有許多機會可以讓我們嘗試著去體會他人的感受和行為。

這裡有一些可以共情的方法,它們是按照有效性由強到弱排序的。

・我們可以挖掘自己非常相似的或具有類似主題的個人經歷,例如,拋棄、焦慮、尷尬等。比如說,通過喚起在其他情境中感受到的排斥和嫉妒,我們能夠明白一個人在婚姻破裂,妻子投入他人懷抱之後的心情。一個經歷過自己的孩子突然在游泳池中消失不見的家長,可能沒有孩子被溺死的家長那樣的切膚之痛,但是,他當時感受到的恐懼是他能夠共情的起點。

・我們能回憶起別人講述過的類似情境,以及他們是如何感覺和反應的。家人朋友告訴我們他們在某些情境中的親身感受,加深了我們的理解。那些聽得用心的人能夠積累起更多的間接情感經歷,進而加以比較或利用。這不應墮落成「故事大賽」,不過,那些「故事」能讓我們明白他人在經歷什麼或感受什麼。

・我們從報紙、書籍和雜誌中讀到有關別人在類似情境中的感受。比如說,我們也許沒有遇到過車禍,但是,通過閱讀他們對車禍影響的描述,我們可以知曉受到創傷的人在這樣的事故之後是怎麼想的。一些人大量讀書,去瞭解行為和人性,思考或探討它們的隱含意義。他們擁有更多的情感資源以及研究素材和理論。

・最起碼,我們可以把自己投射到別人的情境中,想像他們的感受。我們可以猜猜在那些情境中我們將會如何感覺和反應。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怎麼辦?我會有什麼感覺?我會如何反應?我有類似的、可以有助於我理解想像的經歷嗎?如果我患上致命的絕症,我是否會考慮自殺呢?我對安樂死的看法會改變嗎?

・非常明顯,較之過著相對狹隘的生活的人,那些具有豐富和深刻閱歷的人在共情銀行中有更多的積蓄。說實在的,我們更需要對負面情緒的共情。在生活中被呵護備至的人,或那些不怎麼冒險(因此不常跌倒,但也收穫得更少,或成長得更慢)的人覺得更難共情。

・無論你經歷過什麼,如果你能努力地用別人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他們可能的感受以及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那麼你的人際關係就會更加融洽,特別是當你面對性格不合的人或令你抓狂的人,即焦慮型或索取型,試圖維持一段良好的工作或私人關係時,共情是十分有力的工具。

樂觀思維

樂觀思維的基礎是看向光明的一面。《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的作者,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曾指出,這種思維能夠讓我們在困境中或在情感上受到挑戰時保持樂觀。下面是幾種有助於產生樂觀情緒的自我對話:

・一件壞事發生並不意味著另一件壞事也將隨後而至,「禍」可以是單行的。

・一件壞事發生了,這並不意味著全都是你的錯,或是因為你搞砸了才發生的。有許多因素是你控制不了的,例如,其他人的行為,全球事件或運氣不好,這些都可能導致壞事發生。

・「一切都會過去。」當壞事發生時,它可能只是「壞」那麼短短一段時間。絕大多數不好的事情和艱難的時光都是暫時的,有時限的。

・當壞事確實發生時,盡量尋找其積極的一面,並暫時緊緊抓住。比如,你可能撞車了,但沒人受傷;或者你的錢包丟了,可你的信用卡在另一個包裡。

・當好事發生在你身上時,告訴自己,它們可能繼續「好」很長一段時間。「福」非常有可能會雙降的。例如,你的銷售額本月上升了,沒有理由不會在下個月繼續上升。

・當好事發生時,關注你做過的、促進好事發生的積極行為。你和好事的發生有著莫大的關係。你可以創造不同。比方說,本月銷售額上升是因為你多打了百分之十的銷售電話;跟進每一個表示出興趣的人;在最初只是被接到語音信箱之後,你決定晚些時候再打一次電話,而不是就此放棄。

16 理性思維與非理性思維

在應付難搞的人際關係時,理性思維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也是讓你的行為變得不那麼令人難以接受的良好策略。它允許你在經過慎重考慮之後再回應,而不是未加思索就放縱情緒。

理性思維是符合邏輯的,它反思現實,關注的不是事情在你想像中的樣子,而是事情的真實面貌。它讓你冷靜下來,幫助你得到真正想要的;讓你感覺更好,促使你贏得真正重要的東西。

需要被質疑的典型非理性假設(信念)

挑戰非理性思維

控制激烈情緒的最好方法,是討論隱藏在這些情緒之下的非理性思維。下面是人們可能產生非理性思維的一些途徑。

「全有或全無」的思想

這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不允許有灰色地帶。

為了挑戰這種非理性思維,你可以:

・轉變你的想法,「沒人是完全好的或完全壞的」,「沒有什麼事情是徹底糟透了的」。

・停止使用「總是」和「從未」來修飾、限定你自己與他人的行為。

・避免給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打上永久的標籤。例如,你可以說:「我有的時候會生氣發怒。」而不要說:「我是個壞脾氣的人。」

自己嚇自己

「自己嚇自己」是相信一些壞事不只是壞,是「真的,真的可怕」。「可怕」的言語會給人們帶來不必要的緊張和苦惱。

為了挑戰這種非理性思維,你可以:

・轉變你的想法,「我不喜歡這樣,但這不是世界末日。」不要覺得「這絕對是太可怕了」。

・找出真正可怕的事情,然後客觀地對待。例如「這比孩子被殺更可怕嗎?」

有用的言辭包括——「不要庸人自擾。」「這是麻煩,不是災難。」「沒什麼大不了的。」「世界不會毀滅。」

災難化

想像可能出現的最壞結果,而且假設最壞的結果一定會出現,這被稱為災難化。為了挑戰這種非理性思維,你可以:

・改變你的想法:「那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

・明確指出,擔心沒有真實發生而且很有可能不會發生的事情,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

・估測概率,表明「最壞的情況」不大可能真的發生。

「我受不了了,這太……」

這種非理性思維讓你相信自己無法處理某些事,你將會因此失敗。為了挑戰它,你需要改變想法:「我不喜歡,但我能忍受。」

盡力達到你自己或者他人的不切實際的期望

我們對於自己都有一些不現實的設想。非常明顯,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不可動搖的原則,例如:不撒謊,不騙人,不盜竊,不害人。然而,對於我們的其他行為來說,則「沒有規則,只有期望」。我們是可以質疑這些期望的。問問自己,「哪頁紙上寫著那條規則啊?」大部分生活瑣事,是不存在規則手冊的。只是因為其他人也認為你應該做某些事情,並不意味著那麼做就是正確的或理智的選擇。你可以一直提醒自己:「人無完人。我是一個人,我是不完美的。我只須盡力而為。」

使用「必須、本應、應該」

挑戰你生活中的「必須、本應、應該」。用更好的詞彙代替它們,或乾脆把它們全部清除。

過度控制人和事

這種非理性思維認為你的行為能跨過不可逾越的障礙,你必須是那個解決問題的人。轉變你的想法:「我改變我所能改變的,然後接受現實。」

對生活提出的是要求,而非希望

如果你「要求」,那麼你期待並堅持事情必須如你所想,你的願望必須得到滿足,否則你的日子就沒法過了。這是痛苦的根源,無助於你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如果你「希望」而非「要求」,那麼你想要事情如你所想,就會採取行動盡量使之實現。然而,如果沒有實現,你也不會太過苦惱。這鼓勵你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避免不切實際地要求它們本應變成什麼樣子。做一名「希望者」,不要做「要求者」。

運用克制的語言讓你的想法更加理性

使用的語言影響你思考的理性程度。

自我管理策略

為了方便記憶,所有建議均以字母「P」開頭。它們都是理性的自我管理策略,幫助你控制自己在面對困境和他人行為時的反應。

(1)證據(Proof)。有任何證據表明我的擔憂和想法是正確的嗎?我是否可以和朋友或者我信任的某個人進行現實檢測?比如,我擔心朋友因為我不幫忙而生氣。我可以直接問她是不是這樣,也可以找一個我們共同的朋友,徵求這位朋友的意見。

(2)可能性(Possibilities)。有沒有可能是我理解錯了?可不可以用其他同樣正當但更有助於解決問題的方法來看待整件事,至少在短期內先這樣做?例如,她也許只是因為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升職而生氣。

(3)積極方面(Positive aspects)。整件事中是否有什麼積極方面?哪怕很小,都可以給我一些安慰。例如,她答應下周和我一起吃午飯,她可能不是太生我的氣了。

(4)角度(Perspective)。我客觀地看待這件事了嗎?它像乍看起來的那樣,是一場災難嗎?它真的要毀掉我的生活嗎?還是它只不過是一個我不得不忍受的麻煩?它也許不會延續非常長的時間,而且即使那樣,它也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可能只是我生活的一小部分。就算她生我的氣,也不是災難。我當然希望她沒有生氣,不過,如果她生氣了,我也能處理。

(5)更樸素的語言(Plainer language)。我是在用「慘重的」和誇張的語言,讓自己感覺更糟嗎?例如,「狂怒的」「恥辱的」「沮喪的」「發狂的」,而不是說「惱火的」「尷尬的」「悲傷的」和「擔心的」。「我關心」,而不應該是「我心急如焚」。

(6)將事情個人化(Personalizing)。我是不是代入太多個人感情了?我假設事情和別人的行為都是在針對我。許多時候,事情的發生和人們的反應都是十分正常的,或者是一些與我完全無關的因素造成的。我不能把什麼都往自己身上想,我要淡然處之。

(7)恐慌讓人無法作為(Panic paralyzes)。遇事驚慌是沒用的,於事無補。我需要提醒自己記得,驚慌失措只會讓人失去行動能力。如果嚇壞了,我就更不可能成功地應對,得到我想要的。我能把握住自己,想想應該做點什麼,讓情緒不要失控。

(8)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除了驚恐和擔憂之外,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嗎?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我沒有想到的?例如,也許下周我可以在和他一起吃午飯的時候談起這個話題。

(9)堅持不懈(Persistence)。我是不是太快放棄了自己改變和控制事態的策略?我要咬緊牙關,再試一次嗎?

(10)擱置一會兒(Put it aside for a while)。我能不能暫停一下,不再想這件事?這樣的話,稍後我可以更加冷靜地思考和處理。

(11)身體狀況(Physiology)。我此時的身體狀況,如疲勞、飢餓、疾病或荷爾蒙湧動,是不是妨礙了我很好地解決問題?例如,我覺得我感冒了。

(12)問題歸屬(Problem ownership)。這真的是我的問題嗎?或者,事實上,只是別人的問題部分地或全部地反映到我身上?例如,她可能是過分敏感。也許既是她的問題,也是我的問題。

管理具體情緒的理性思維

控制憤怒

我可以為此感到氣憤,因為我被傷害了,遭受不公正待遇,不過,縱然我不喜歡,我也能克制憤怒情緒。我不會否認,但也不會誇大我的感受。我可以做點什麼建設性的事情來改善事態的發展呢?如果有的話,我會去做。如果沒有,我也不會讓自己感覺更糟。我知道自己不會永遠憤怒下去,我要和已經發生的事情達成和解。我能堅持,直到事情變好。

駕馭焦慮

在從前,我的身體中就曾經有過這種惶惶不安的感覺。上一次,它毫無意義,儘管感覺有壞事要發生,但直到這種感覺過去了,也什麼都沒有發生。這一次,它也會過去,就和上一次一樣。這只是我的身體在愚弄我的頭腦。我要放鬆,等待它消失。我可以挺到它過去。

克制對衝突的擔憂

即使有人生我的氣,那也不是世界末日。我能忍受,雖然我更希望他們沒有生氣。也許有問題的是他們。在一生中,誰都無法避免在某個時刻惹怒別人。我的權利和他們的同等重要。衝突不一定總是壞事。

緩解悲傷

我可以為此感到悲傷或難過,因為我失去了對我而言非常重要的人或事。但是,哪怕覺得悲傷,我也能夠成功地處理悲傷情緒。我不會否認,但也不會誇大我的感受。我知道我不得不學會接受失去。我不會讓自己的糟糕感覺超出合理範圍。我要努力找到方法,堅持熬過去。我知道事情也許過不久就會有轉機,我可以在那個時候再處理。雖然悲傷,可這不是世界末日,儘管有時我真覺得這就是世界末日。

17 適度地堅持自我

許多人倍感挫敗,因為他們發現自己被利用,被擺佈,或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放棄消極行為,適度地堅持自我有助於緩解這種挫敗感。一些人相信,他們為自己挺身而出或者與他人對峙,就是堅持自我。這是誤解,許多人表現出來的不是堅持自我,而是攻擊性和敵意。

消極行為

典型的消極行為包括忽視自己的權利,允許他人侵犯你的權利,不表達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讓他人為你做出選擇或決定。在消極行為之後,你經常生自己的氣或厭惡自己。你稍後的反應可能是:我為什麼不說出真實的感受呢?我為什麼在自己這麼忙的時候還答應做那件事?我為什麼不要求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為什麼一直不去打那個投訴電話?

消極行為損傷自尊,也許會鼓勵他人掠奪或欺凌你。這不大可能讓你贏得他人的尊重。

攻擊行為

極度的憤怒或焦慮能夠觸發攻擊行為。你也許是捍衛自己的權利,然而,在這麼做的時候,你可能攻擊了他人,侵犯了他們的權利,或者強迫他們接受你的觀點或決定。是的,你捍衛了自己的權利,不過,是以損害他人利益為代價的。在攻擊了別人之後,你會因為支配或羞辱了他們而感到內疚,然後你的自尊也因此受到傷害。持續的攻擊行為讓人們遠離你,無益於你的人際關係。

堅持自我的行為

堅持自我意味著申明自己的主張立場,卻不攻擊或侵犯他人的權利。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並賦予他人同樣的權利。你不把自己的觀點或決定強加於他人,而且你也不允許他們這樣對你。在你堅持自我之後,你覺得冷靜,你更加自尊自愛,信心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