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少有人走的路3:與心靈對話 > 早一點面對危機 >

早一點面對危機

人們總是迴避痛苦,總是對心理健康持非常奇怪的態度。美國人通常認為,心理健康的標誌就是沒有危機感。然而,這根本不是心理健康的特徵!心理健康的特徵應該是具備盡早面對危機的能力。如今,「危機」一詞變得非常時尚。比如,我們都在談論中年危機。但早在這個詞出現前,我們也提到過女人的中年危機,即更年期。許多婦女,當她們到了50歲並且停止月經後,就可能在精神上陷於崩潰。但是說來奇怪,這種情況不是在所有女人身上發生。我可以告訴你為什麼。一個心理健康的女人,不會在50歲時突然覺得自己遭遇了更嚴重的更年期危機。因為一直以來,她應對過許許多多的危機。例如,26歲時,某天早上起來,她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眼角開始有了魚尾紋,這時她可能會想:「你知道,我想好萊塢的導演大概不會來找我了。」而10年後,當她36歲時,她最小的孩子上了幼兒園。她又對自己說:「你知道,或許我該花點心思在自己身上,不要再只顧著孩子了。」這樣的女人到了50歲,月經結束時,她將順利地度過這一階段。除了有一點潮熱感外,她絕對不會有更多麻煩,因為早在20年前,她心理上就遭遇了自己的「更年期」。而那些陷入麻煩的女人,都是緊緊抓住幻想不放、相信好萊塢經紀人某一天會突然出現的人,她們都是對自我以外的世界沒有任何興趣的人。當她進入50歲,月經停止了,無論什麼化妝品都掩飾不了臉上的皺紋,留給她的只是一個空蕩蕩的家,一種空蕩蕩的生活。她不崩潰才怪呢!不過,我不想老生常談,只談女人和更年期。實際上,男人的中年危機也一樣嚴重。不久前,我就度過了自己的第三次中年危機,而且這一次,是我自15歲以來遭遇的最嚴重的打擊,深深地傷害了我。我只想說明,不管是對於男人還是女人,判定其心理是否健康,都不在於我們有多少避免危機的辦法,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早一些面對危機、並且向下一個危機挺進。換句話說,判斷心理是否健康,要看我們一生當中究竟能應對多少危機。有一種罕見的毀滅性心理疾病,困擾著大約1%的人。這種病迫使人們去追求過一種戲劇化的生活,希望生活時時充滿激動。但是,另一種更具毀滅性的心理疾病困擾著至少95%的美國人,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太缺少戲劇性,每天醒來,我們面對的都是柴米油鹽,日復一日地混沌度日,對生命的本質毫無覺悟。這裡涉及「信仰者」的德性。其他人只不過是在經歷生活中的起起伏伏,而「信仰者」卻要遭遇「精神危機」。要知道,遭遇「精神危機」比遭遇抑鬱要「有尊嚴」得多。實際上,一旦你承認自己遭遇的是一次「精神危機」,那麼你可能很快地度過抑鬱。我深信不疑的是,需要對我們的文化做出一些改變,賦予危機以應有的「尊嚴」,包括各種類型的抑鬱及各種存在式的痛苦。恰恰是這些痛苦和危機,使我們的心靈得以成長。匿名戒酒協會的那些人,總是處在康復的過程之中,與不間斷的危機相伴,並且互相幫助,共同應對不斷來臨的危機。這就是共同體的作用。在希臘的街巷,你會看到人們圍坐在一起,談論著稀奇古怪、毫無意義的話題,如某一個人在樹上吊死了,遭到了懲罰之類。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的交談方式,這些人你一言我一語,一起哭泣,一起歡笑,互相感動,互相影響,乃至陌生的路人都被他們所吸引。它彷彿是愛的芬芳,飄向街巷深處,吸引人們湧向這裡,就像蜜蜂飛向花兒。有人甚至這樣表示:「我還不太理解這種東西,但我希望加入進來。」在最單調的旅館房間裡,我們開始籌建我們的共同體。這時,銷售員和酒吧女招待都過來說:「我不知道你們在這兒做什麼,但是我3點下班——我能加入你們嗎?」於是我明白了,共同體是如何發揮作用的。1935年6月10日,俄亥俄州亞克朗市,比爾和鮑伯醫生召集了第一次匿名戒酒協會會議。我相信,這是20世紀最偉大、最具積極意義的一個事件。它不僅標誌著自助運動、科學與精神的融合,開始在草根階層中出現,而且標誌著公眾運動的開始。這就是我把「成癮」稱為「神聖的疾病」的原因之一。當我同匿名戒酒協會的朋友們聚在一起時,我們經常會這樣推斷:上帝故意創造了酗酒這種病症,為的是創造出酗酒者,為的是讓這些酗酒者創造出匿名戒酒協會,從而為公眾運動鑿山開路。這不僅僅是酗酒者和成癮者的救星,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救星。只要我們能夠戰勝自戀,就能夠克服對死亡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