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四大名捕戰天王 > 後記 從流行到流傳 >

後記 從流行到流傳

「縱橫」是「四大名捕戰天王」故事系列之第一部,估計全文要寫一百萬字,大約分上下二部完結:第二部是:「風流」,已在撰寫中。
本來不是說過,只要逐一把我手頭上所欠的續集、下篇完成後,就可能不再寫武俠小說了嗎?卻怎麼又冒出了這「縱橫」來?
這得要謝謝黃仲鳴先生的約稿。從發表作品三十年來,幾乎在什麼大小報刊都寫過稿、發表過作品,卻從未在「星島日報」連載過小說。黃先生對香港文壇有很大的貢獻,他約了,且放手任我寫,我也就在四面「稿」歌的情形下拔筆另辟「戰場」,寫了這部「縱橫」。
這段日子,幾乎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外旅遊,四本長篇齊動筆,寫得依然從心,仍然過癮。不過過癮過癮,過了就沒癮,還真寫得有點意猶未盡。旅途上遇上好些通訊較不便的地方,而「前方」又稿情告急,有時一頁傳真便給殺價逾港幣百元,有時得請專人急走百里在另一城鎮傳送,總算都能保持不脫稿──不怕臉紅說一句,除開郵誤或報刊方面內部問題不計,我自六四年刊稿以來,最高紀錄一天在各地有十八個連載或專欄,但從沒脫過稿、請過人代筆,這算是敢於示眾的事實和「榮譽」。
沒辦法,寫稿是自己的娛樂。苦差可以遲到早退,哪個人會連自己最開心的事都缺席、延擱?好聽的叫「專業精神」,中聽的是「樂此不疲」,實際上可能只是「自虐為樂」。
只苦了我那幾位隨行同游及留守的得力助理、手足:梁先生、何小姐、陳小姐、康小姐、陳太……乃至孫先生,為我寄送傳真,運輸資料,尤苦了梁何二子,撲撲風塵成了滾滾紅塵。
「戰天王」原擬是「震關東」系列,但後來因篇幅加長,不適於「震關東」故事風格,故而獨立成篇。由於「戰天王」情節發生在「會京師」前後,故而文筆也捨棄近日風格,轉回廿五年前的「四大名捕會京師」較為平實、樸拙的文風,以應合這一系列的完整面貌。
至於本書的中國大陸版,為報沈、韋二君對我之高誼,特此先交「中國友誼」首家出版一段時間。別的不計,情誼為先。
武俠小說是屬於「流行小說」一類,而我的小說也旨在寫給大眾看的。我喜歡創新,但決不故作高深;坦白說,如果寫作是為了要學院的先生大人們的認可或是為了獲獎、得到外國、國外的讚譽,我個人可全無興趣;但若能讓個個像我一樣的小老百姓都讀得津津有味,樂在其中,甚或偶得個中真意,那對我而言,就是莫大鼓舞了。近幾年來,到中國內地遨遊,見處處有我書,地地有「溫瑞安」:儘管多未獲我授權出版,甚至大多數內容我個人也未曾「拜讀」,但見自己「心血」能夠流行一時(誰不希望自己寫的作品能有多些讀者看?),亦能流傳一陣(至少,七十年代在中學時期的「會京師」、「白衣方振眉」25年來仍有人翻印盜版或新版推出),已是賞心樂事了。
夫復何求?
稿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六至八日:湘湘在加拿大發表「溫瑞安變溫瑞安」文,並來電賀咭;LHW106敏;尋獲重要法律證函;與知交通長途電數小時,酣暢;青牙決赴圳會合;華女入電,傻氣愉快,將同途並旅;大馬留台同學會總聯會邀為「編輯顧問」;與孫收皮共進午膳;「跨世紀」雜誌約詩、小說稿;為回馬、來港、赴申、入京、游澳、珠江三角洲等行之安排大費躊躇;舒無信,舒人心;館Touch有變;旅行計劃改動。
校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九至十三日:霞D;欣H;無辜得病,慘受塗毒;弦信可盛;K劫;雨歌二上黃金屋「盜取黃金」意外之財;儀咭;怡函;周卡;藏問候效力;完成「縱橫」大吉;開筆「風流」去也!